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力理论的新视角——从内隐理论看内隐智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隐理论是来自普通人视角的非正式理论,是外显理论的起点。内隐理论的研究可以促进外显理论的研究。内隐智力的理论是以公众的智力概念为基础,或至少以公众的智力观对其加以验证。斯腾伯格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通过大众对智力的理解而建立智力心理模型。内隐智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个体自我估计智力方面。  相似文献   

2.
根据智力稳定性信念内隐智力观可分为实体观和渐变观。该文从智力稳定性信念角度回顾了近20年来学业领域中内隐智力观研究的概况,重点介绍了智力成就领域中动机模型的验证和发展研究、家长教养行为与其内隐智力观的关系研究以及内隐智力观的干预研究,并且总结了学业领域中内隐智力观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
内隐观影响人们对行为的归因和预测。80年代初,Dweck等人对智力内隐观展开研究。但是,有关人格内隐观的研究进展缓慢,主要是受当前测验手段的限制。为此,探讨人格内隐观测验的方法是必要的。受投射理论和技术的启发,论证以童话情境为刺激进行人格内隐观投射测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内隐学习提高学生实践智力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内隐学习的概念、特征,内隐知识与实践智力的关系,以及通过实例来阐述通过内隐学习提高机电专业学习的实践智力的可行性、重要性,以及内隐学习对教育观念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对32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中小学教师的智力内隐观与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智力内隐观处于中间水平,稍倾向增长智力观。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教龄和职称教师的智力内隐观都不存在显著差异;持增长智力观的教师比持固存智力观的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效能感;持增长智力观的教师更重视学生努力的作用,而持固存智力观的教师更重视学生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数学观由数学知识观、数学学习观和数学自我概念3部分构成.在数学教学改革和内隐社会认知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把内隐社会认知和数学观的研究结合起来,了解学生内隐的数学自我概念是必要的.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刻板印象解释偏差这两种内隐认知测量方法测量学生的内隐数学自我概念是可行的.未来研究中还可以尝试用其它内隐认知研究方法研究数学观.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学习     
RosemaryJ.Stevent和JoyA.Palmer在《学习的原理、过程与实践》中指出,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内隐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能力,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这种学习包括注意世界的规律性并不断对这种规律做出反映,在动物界被称为条件反射。而人类的内隐学习远比动物要复杂得多,并且受自身特有生理机制的影响。例如,在没有明确的动机和系统教育的情况下,正常的儿童依然能够学习和使用语言。又如,在社会中,成人在没有得到正确的教导下就可以习得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内隐学习习得的知识称内隐…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社会效度的方法对244名幼儿教师创造性儿童特征的内隐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幼儿教师创造性儿童特征的内隐观主要包括11个因素,涉及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认知;人格;外在行为表现;对外界环境的态度等方面。幼儿教师比较重视创造性儿童对环境的探索和好奇。幼儿教师创造性儿童特征的内隐观中没有出现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但与智力等认知特征联系紧密,在创造性与破坏性的关系上表现出一种模糊甚至矛盾的态度。机体变量对幼儿教师的内隐观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初中生为被试,采用组间实验设计,通过分离具体刺激种类的方法分别考察身体暴力及言语暴力因素对不同性别个体内隐性攻击性的影响,着重考察针对身体暴力因素的阈下刺激。结果表明:(1)青少年在接受身体和言语暴力材料的启动后,内隐攻击性均显著提高。(2)不同启动材料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表现出性别差异。身体暴力启动材料更容易启动男生的内隐攻击性,而言语类暴力启动材料则更容易启动女生的内隐攻击性。(3)青少年在接受不同阈值水平启动条件下的内隐攻击性受到性别影响。阈值上启动材料更容易启动男生的内隐攻击性;与男生相比,女生的内隐攻击性更容易受阈值下启动材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阈下启动实验范式,探讨初中生内隐攻击性的发展特点。采用2(启动条件:暴力启动/中性启动)×2(性别:男/女)×3(年级:初一/初二/初三)被试间设计,对331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暴力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年级间的反应倾向存在显著的差异,初一、初二、初三年级两两之间的消极反应倾向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反应倾向差异不显著。结论:初中生的内隐攻击性会受到无意识的激活;随着年级递增,内隐攻击性受到阈下启动影响的程度有明显下降趋势;初中男、女生内隐攻击性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创造力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ies of creativity)是指一般公众(专家和外行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也称为"内隐观"或"公众观")。研究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教师对于创造力的观念以及他们对待创造性儿童的态度,从而把握教师实施创造性教学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改进教师的教学,从而有利于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通过教师对创造力的理解,对创造性学生的态度及人格特征的认识,对创造力的培养等论述,以期有助于我国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教育观念,尤其是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在教师实施创造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本文从内隐理论的角度出发综述了教师关于创造性、创造型学生特征和对学生创造性培养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浅谈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对教师培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中小学教师内隐智力稳定信念、成就动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内隐智力稳定信念在性别、任教科目、教龄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间有显著差异。小学教师更倾向于实体论的智力信念,中学教师则更倾向于增长论的智力信念。中小学教师所持有的内隐智力稳定信念与其成就动机水平有明显相关,实体论者表现出更强烈的回避失败的动机,而增长论者表现出更明显的追求成功的动机。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内隐观是创造意识的最初形态,有创造意识才能产生创造行为。大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涉及认知方式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大学生对创造性价值的认识存在着不足,且对当前大学教育在创造性培养中的作用认可度也不高。有鉴于此,应从培养创新型教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发展、健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等方法,以排球普修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实验与统计分析,探讨学生的动作表象清晰度、技术动作规范性同掌握动作原理程度的内在关系,以及内隐学习对运动动机、运动兴趣、运动智力的影响。研究结论主要有:内隐学习有利于形成清晰正确的动作表象,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进而使学生习得正确的排球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内隐观的结构及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方法:采用社会效度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内隐观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及不同维度上的独立样本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1.描述统计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内隐观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道德等多个方面(M=4.66—3.41);2.因子分析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内隐观可以概括为四个因子,分别是利他性、自主性、才情和适应性(累积解释率为49.42%);3.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内隐观在年级、学校性质、学校层次及是否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等维度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内隐观由四个因子构成,他们的形成不仅受到"心理健康"知识的影响,而且是生活、学习经历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形容词核查表调查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以及对创造性相关问题的看法,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内隐观涉及个体心理的各方面;大学生最看重的是良好社会性、独创性和开放性等探索性因素;性别和专业对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有一定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创造性的社会意义认识比较客观,对其个人意义认识相对模糊,对大学生的创造性现状以及大学教育对创造性培养作用的评价不甚乐观。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采用形容词核查表考察了308名中小学教师关于创造性学生特征的内隐观,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教师认可的创造性学生特征与其喜好学生特征的差异,发现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主要涵盖了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排序靠前词汇是想象力丰富、爱思考、实践能力强、灵活、独创等,排序靠后的词汇为情绪化、个人主义、易冲动、愿做让步等;内隐观可以提炼为四个因素宜人性、独创性、不合常规性和才情,其中独创性和才情是创造性学生的典型特征;教师喜欢的学生特征与教师评价的创造性学生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国内近十年来内隐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内隐记忆、内隐认知、内隐学习和内隐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几年来的内隐研究作介绍和概括。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内隐观的结构及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方法:采用社会效度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内隐观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及不同维度上的独立样本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1.描述统计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内隐观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道德等多个方面(M=4.66—3.41);2.因子分析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内隐观可以概括为四个因子,分别是利他性、自主性、才情和适应性(累积解释率为49.42%);3.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内隐观在年级、学校性质、学校层次及是否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等维度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内隐观由四个因子构成,他们的形成不仅受到“心理健康”知识的影响,而且是生活、学习经历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