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受试者采用不同振动频率进行附加振动的负重蹲训练,探讨振动频率对肌肉力量振动训练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大学男生30人为受试者,在振动台上进行不同振动频率的负重蹲训练.使用三维影像测量和测力台同步采集50cm跳深和负重蹲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数据;使用瑞士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膝关节向心和离心收缩时的肌力指标.对实验前后两次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频组在跳深的净冲量、反跳时间和反跳高度等方面明显优于低频组;高频组在负重蹲的最大力值、蹬伸时间、冲量的改变幅度要优于低频组;高频组在肌力数据的力矩峰值和最大功率的增大幅度上也明显高于低频组.结论:较高振动频率(35-45Hz)更有利于促进下肢肌群超等长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下肢伸肌群的向心工作能力以及能力储备,能够提高膝关节在离心和向心两种工作状态下的力矩峰值以及最大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跳跃类和负重类肌肉力量训练方法对肌肉力量的影响特征,实验将22名大学体育专业男生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两类不同的力量训练方法训练下肢肌肉力量。通过测力台和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实验前后下肢的动力学数据和关节肌力矩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两类不同的力量练习方法都能够使肌肉力量得到提高,但是在力量增强的特征上有所不同。跳跃类练习方法主要以肌肉的储能能力和快速肌力的提高为主,而负重类练习方法主要以肌肉的向心收缩能力和绝对力量的提高为主。  相似文献   

3.
跨栏跑运动员踝关节振动力量训练研究表明,全身振动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踝关节屈伸肌群最大力量,肌力增长呈现出"先期增长不稳定,后期显著提高"的特征;踝关节屈肌群爆发力在增长趋势上表现出"先期增长慢,后期增长快"的特征;踝关节屈肌的耐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振动力量训练还可以使肌肉的募集方式发生改变,募集到更多的运动单位、更多的快肌纤维参加肌肉的收缩,因而增大了肌肉收缩力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PHYSIO-PLATE振动训练台,对北京女子垒球队二线运动员进行不同频率的振动刺激力量训练,振动频率分别是30HZ和45HZ,振幅为7mm。经过八周系统的力量训练,利用MERAC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分别对两组受试者膝关节屈伸肌的等速力量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后,Ⅰ组和Ⅱ组受试者膝关节左右侧伸肌群相对峰值力矩、总功都产生了显著性提高(P<0.05),快速单次最大做功功率产生了非常显著性提高;组间比较,Ⅱ组受试者膝关节左右侧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快速单次最大做功功率的增长率均高于Ⅰ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证明:抗负荷力量训练附加振动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能够以相对较小的负荷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以及肌肉耐力;同振幅下,次高频振动刺激对肌肉的训练效果显著高于中低频振动刺激。  相似文献   

5.
摘要:通过实验的方法,选取处于最大力量素质敏感期和非力量素质敏感期的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进行相对等量负荷的力量训练干预,观察、测试、对比不同年龄组别受试者最大力量素质增长与肌肉围度的变化情况,以探讨青少年力量素质敏感期是否对力量训练“敏感”以及不同年龄段力量增长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实验对象分为初中、高中、大学三组(n=31),每组实验对象进行每周2次课共为期8周的力量训练,力量练习内容包括:仰卧推举、负重背蹲。每节课持续时间为40-60分钟,力量训练负荷强度为最大强度60%-80%,重复次数为8-10次,组间歇时间为3-5分钟。在经过8周的力量训练之后,初中组的仰卧推举和负重背蹲分别提高了33.1%、32.4%;高中组的仰卧推举和负重背蹲分别提高了36.8%、28.6%;大学组的仰卧推举和负重背蹲分别提高了34.8%、29.5%,三组受试者力量素质的提高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分别对初中、高中和大学三组受试者的仰卧推举与负重背蹲在力量训练后所提高的值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显示这三组数据之间不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即初中、高中和大学三组受试者的力量素质提高的幅度相近。初中、高中、大学三组受试者力量训练前后肌肉围度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三个组肌肉围度的变化均不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在有限的样本条件下,发现经过8周相对等量负荷的力量训练,处于力量素质敏感期的实验组与非力量素质敏感期的对照组力量增长的水平是相近的,即在青少年力量素质敏感期进行力量训练并不会使得力量素质获得额外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索全身振动对神经肌肉功能影响的研究文献,探讨全身不同振动特性(频率、振幅及振动方法)和运动方案对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2)24篇文献进行分析,根据排除和纳入标准,最终筛选5篇文献;3)运动方式有膝关节伸展、膝关节屈曲、下蹲跳(CMJ)、跳高 (JH)等;4)依据ISMNI文献质量进行分级。结果:1)全身振动可提高肌肉力量、功率和柔韧性。2)改善肌肉功能的主要因素有振幅、频率、振动类型及使用方法、运动强度、运动方案和受试者的特征。结论:全身振动结合运动训练更有效地改善神经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研究8周负重振动训练对快速力量和下肢肌肉H反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以此丰富和完善负重振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并为普通人群和运动员振动力量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16名男性田径专修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力量训练组(常规组)和振动力量训练组(振动组)。常规组完成30%1RM负重半蹲起训练,振动组附加振幅为2 mm、频率50 Hz的振动刺激,完成相同负重半蹲起训练。8周训练前后测定半蹲跳、原地纵跳和腓肠肌H反射。结果:常规组和振动组组内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均显著提高(P<0.05)。2组间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增加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组内H反射潜伏期和Hmax/Mmax减小且差异具有显著性;仅振动组H反射突触前抑制(PSI)升高且具有显著性。组间H反射潜伏期、Hmax/Mmax、PSI有显著性差异。结论:8周附加振动刺激的负重30%1RM力量训练对快速力量的提高优于相同负重的常规力量训练。8周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适应特征表现为H反射潜伏期、Hmax/Mmax下降和PSI的增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肌肉力量振动训练的主要作用目标,以加深对振动训练的认识.方法:通过人体对比实验(有附加振动和无附加振动的练习),分别测定人体下肢肌肉向心工作、离心工作和肌肉弹性成分利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有附加振动的练习在促进肌肉离心工作及肌肉弹性成分利用能力方面,要明显优于无附加振动练习;在有附加振动练习中,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的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肌肉中的弹性成分是振动训练主要作用目标.  相似文献   

9.
采用韩国的JETVIBE(ETS-900N模式)振动器、美国的NORAXON TELEMYO 2400T无线遥测系统和MEGAWIN软件系统,对受试者分别在传统和振动条件下,以静力性和动力性方式,轻负荷和重负荷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测核心肌群11块肌肉肌电。结果显示:振动动力性方式的重负荷具有针对训练快肌纤维的使用价值;适宜强度振动的传统核心力量训练,静力性和动力性方式的重负荷和轻负荷的每秒肌电积分值都比相应的传统核心力量训练大,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是更为有效提高核心力量训练效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稳定支撑条件下阻力训练对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的影响。方法:以15名男性受试者为测试对象,通过ME6000肌电遥测系统,测试受试者在坚硬支撑面和平衡软踏(Pad balance)两种不同支撑条件下负重和不负重半蹲时左侧股直肌(RF)、股二头肌(BF)、胫骨前肌(TA)、腓肠肌(MG)、竖脊肌(ES)和腹直肌(RA)收缩过程的表面肌电(iEMG)变化特征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稳定支撑状态下不负重半蹲时被测试肌群RF、BF、TA、MG、ES和RA的iEMG值分别为30.78±7.97、150.44±65.74、338.11±114.93、55.33±17.61、758.44±248.98和56.89±20.49?V.s;不稳定支撑状态下分别为36.78±9.31、170.78±58.84、418.22±96.71、85.89±42.79、1012.89±210.38和63.33±22.53?V.s。相对于稳定条件,不稳定条件下测试肌群的iEMG分别增加了20%、13.33%、23.67%、55.23%、33.51%和12.50%,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胫骨前肌iEMG显著大于其它测试肌群(P<0.05)。结论:不稳定支撑界面增大了神经系统活性和肌肉募集水平,支撑近端神经肌肉募集方式的调整是人体维持稳定和协调能力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为了拓宽专项力量训练途径,丰富和创新力量训练方法,通过振动力量训练组(II组)和传统力量训练组(I)对比实验研究来探索振动力量训练对跳远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振动力量训练发展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结果表明:振动力量训练法能在同等的负荷条件下,能更有效地发展运动员膝关节屈肌群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其中伸肌表现不明显;振动力量训练也提高了运动员的膝关节肌群力量耐力水平,同时使膝关节屈伸肌群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运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12名国家二级水平的男子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为期9周的力量训练实验,探讨振动训练对其肩肘腕肌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前后,上肢传统力量训练方案和振动训练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效的,但振动训练对关节肌力的效果更加显著;振动训练作为一种整体性训练,避免了传统力量训练中分解式训练易造成技术动作脱节和动量传递不流畅等问题,有助于运动员上肢肌群整体性发力水平的提高和动量的顺畅传递。根据振动训练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其作为传统力量训练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水下体能训练对耐力及大体重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8名耐力及重竞技项目、球类项目大体重运动员随机分成水下体能训练组(实验组)与陆上常规体能训练组(对照组),分别进行12周的体能训练.实验结束,测试两组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及相关血液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最大摄氧量、背肌核心力量、下肢力量以及平衡能力等均优于对照组,生理生化指标两组比较变化不显著,且都在正常范围.结论:水下体能训练相对于陆上常规体能训练对耐力及大体重运动员身体机能发挥了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调查法等方法,并运用中医经络学理论分析小强度力量锻炼对康奈尔健康指标的影响,旨在为研究人员和锻炼人员提供一定借鉴。方法:对30名实验组学生进行"对墙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提踵"四种小强度力量锻炼,实验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男生实验后的呼吸系统得分低于实验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男生实验后的皮肤和神经系统的得分低于实验前,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实验组女生实验后的呼吸系统的得分低于实验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女生实验后的肌肉骨骼系统的得分低于实验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小强度力量锻炼,使康内尔健康指标中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及皮肤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动态拉伸、PNF拉伸、PNF+动态组合拉伸对下肢爆发力的急性影响,为运动员在赛前准备活动中选择合理的拉伸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具有2年以上力量训练经验的17名男性受试者,采用被试内设计,在不同的4天内安排4次分别包含无拉伸、动态拉伸、PNF拉伸和组合拉伸的实验任务。实验流程为受试者慢跑5分钟后进行拉伸干预,结束即刻通过测力台进行CMJ测试获取纵跳高度和起跳功率数据以评价下肢爆发力,通过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同步记录CMJ过程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通过测量不同肌群的最大肌力,结合CMJ指标进一步了解不同拉伸对爆发力的影响特点。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处理上述数据。结果:3种拉伸后即刻CMJ指标无明显变化;动态拉伸后即刻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PNF拉伸后即刻股内侧肌、股外侧肌IEMG显著上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组合拉伸后即刻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其余肌电活动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适当拉伸可对下肢神经肌肉功能产生有利影响,具有提高下肢爆发力的潜在可能性,适合在爆发力类运动前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旨在分析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核心区力量及稳定性的影响,选择两种较有代表性的频率(45Hz、30Hz)进行实验研究,探究排球力量训练的新思路,为振动训练方法的完善和排球体能训练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无附加振动刺激)、30Hz组、45Hz组,训练时间为9周。实验后采用DAVID核心区力量测试系统对核心区力量进行测试,采用八级腹桥对核心区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实验组核心部位后伸、前屈、侧屈、回旋、臀肌力量及核心区稳定性各测试指标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45Hz组在核心部位后伸、前屈、臀肌力量及稳定性测试成绩优于30Hz组,两实验组侧屈、回旋力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振动训练能够改善核心区力量及稳定性,其中45Hz的振动频率对于提高核心区屈伸肌、臀肌力量和核心区稳定性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静蹲训练与静蹲施加振动干预训练两种训练方式,分别在30 s、45 s和60 s训练时间后即刻测试CMJ纵跳水平,并与未进行该实验前初始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以研究在静蹲训练中施加振动干预后即刻下肢CMJ纵跳能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