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2.
周国平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他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在他的作品中,从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对挚友郭世英之死的怀念,到《父亲的死》一文中对父亲未尽孝道的内疚,再到纪实散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父女诀别的悲痛,无不与死亡进行深度接触,这也使他对于死亡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一文中他集中对死亡进行探讨,他认为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对于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尔德的童话与传统童话截然不同,弥漫其中的悲剧意识和死亡意识使之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和审美价值.本文试图探讨王尔德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坎坷的情感经历和社会经历使王尔德以“悲剧”和“死亡”来表达灵魂诉求,以肉体的消灭反衬精神的永生.王尔德个人的宗教信仰和情感诉求融入作品中,表达了其作为一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爱”与“美”的追求,对于“生”与“死”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王达五同志在《“死海不死”中的“死”对一个课文标题的看法》(见本刊1990年4月号)一文中认为:“死海”的“死”是“死亡”之义,“不死”的“死”是“淹死”之义,那么,“死海不死”的意思就是“死海是不会淹死人的”了,文章中还强调:“此语是一个单称否定判断,但否定的对象属性已不是死海的‘死’,而是‘淹死’的‘死’了,这叫偷换概念,有悖于逻辑中的同一律”。所以想了个“既保留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讨论死亡问题。假若人能实现长生不老、不死的“美梦”,分析可见,这将使人失去作为人存在的一切意义,面临真正的灭顶之灾,由此反映出死亡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死亡之所以让人恐惧,是因为人对“我”死后的绝对无知,死亡的真实意义在于“我死”,而不是“他死”;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应建立“我正在死亡”的死亡观,并将其作为我的积极人生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笔下,死亡大多是无“声”的。但有一个例外,就是《祝福》中祥林嫂之死。鲁迅在“死亡”的叙事上表现的某些现代性特征与其时的文化语境天然接合,这暗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横截面。  相似文献   

7.
对于“死亡”主题,狄金森既是一个狂热的追求者,同时又是一个冷静的思考者。她将千百年来的“死亡”之谜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既不掩饰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疑虑,同时也展示出对于“永生”和“真与美”的祈盼和追求。诗人的“死亡诗”及其死亡意识,在不断地进行“生与死”的思辨过程中,已经超越了“死亡”本身,更多地表现出对生命真谛的诠释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周国平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他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在他的作品中,从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对挚友郭世英之死的怀念,到<父亲的死>一文中对父亲未尽孝道的内疚,再到纪实散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父女诀别的悲痛,无不与死亡进行深度接触,这也使他对于死亡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一文中他集中对死亡进行探讨,他认为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对于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理迅笔下,死亡大多是无“声”的,但有一个例外,就是《祝福》中祥林嫂之死,鲁迅在“死亡”的叙事上表现的某些现代性与其时的化语境天然接合,这暗示了中国现代学研究的一个横截面。  相似文献   

10.
对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人永远是最高的原则。正视死亡,热爱生命;不放弃抗争,也不轻言牺牲,是鲁迅的壕堑战术,也是他的生存哲学。在“死”的阴影面前,鲁迅的“赶紧做”是对生的留恋,也是对死的抗争。鲁迅对人的思考是以生命为本位,因此对中国在几千年极权统治下的屠杀、暗杀与酷刑问题特别注意,对害着革命热的中国问题也有独特而深刻的认知。对于死亡,鲁迅抱着明知是“坟”还要“走”下去的态度。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过客”论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论有着内在的契合与神会。  相似文献   

11.
当代作家陆文夫的《快乐的死亡》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佳作,这篇文章在艺术上有许多突出的特点:一、精粹的构思,短小之中显宏大。这篇散文的主旨,在于批评文艺界的一种不良倾向:有一些作家不在创作上下功夫,拿不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却热衷于四处活动,追名逐利。这种人无敬业之心,只有哗众取宠之行。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的,但又是当事者不易觉察的。作者列举了这种倾向的种种表现,指出其严重后果,说明这是一种“快乐的死亡”。在构思时,作者开宗明义,指出“作家有三种死法”。接着,作者通过对比,指出“自然的死”“没有特色”;“痛苦的死”…  相似文献   

12.
“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站在哲学高度,用“死”即生命短暂的客观性激发我们把握今天、珍惜当下,用生命的宽度、厚度补足短暂的长度。  相似文献   

13.
生命、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人的一生也就是生命持续和步入死亡的过程。当人呱呱坠地,发出第一声嘹亮的哭声,既意味着生命的展开也是死亡之旅的开始,所以恩格斯说:“生就意味着死”,生与死是一个  相似文献   

14.
屈赋死亡意境的构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关于死亡的描述,包括诗人自己的死亡(自杀)、历史人物的死亡及用隐喻手法表现的死亡,二是对于死亡超越——“梦幻神游”的描写;前者场“写境”、“无我之境”,后者场于“造境”、“有我之境”。屈赋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为“美政”而死这种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15.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16.
人类因为具有理性,对于死亡的恐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一切的哲学和宗教,均植根于这种死亡意识.可以说,好的哲学和宗教都是教人如何去死的.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很早就开始了对于死亡的文化意义的思考.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弗洛依德说“你想长生,就得准备去死”,这话如果换一种说法,也就是“未知死,焉知生”,问题都是一样的,但提出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大相径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类型和结构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在西方诗人的诗作中.  相似文献   

17.
近代汉语中 ,“死”有一个常用义 :呈现死的状态。它包括现代医学说的假死和昏厥。元曲中“死了还不死”一句 ,第一个“死”意思是呈现死的状态 ,第二个“死”意思是死亡 ,生命终止  相似文献   

18.
死,从歹从人会意,谓“形体与魂魄相离”也;亡,本义是“逃跑”,因“孝子不忍死其亲,但疑亲之出亡耳”,故成为父母死去的讳称。(两处引文均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因此,“死亡”的含义是非常浅显的,可是在古代汉语中,表现这一意义的用语却很多,而且还带有不同的色彩。一、反映人物的地位高低崩殂古代专指帝王之死的婉称。如《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  相似文献   

19.
爱伦坡创作中的“美女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对死亡的刻画闻名,尤其是对“美女之死”这一主题的刻画。他关于这一题材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他的生活经历与创作理论的结合,“美”与“死”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完美而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