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Cell出版社多期刊投稿模式,系统分析该模式在优化投稿、审稿等出版流程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我国科技期刊创新投稿、审稿等出版流程提供借鉴。【方法】通过网络调研和对比分析,系统梳理Cell出版社的多期刊投稿模式的工作流程、优势和不足。【结果】多期刊投稿模式借助由多期刊并行投稿、多编辑协商、多组审稿人评审、多轮目标期刊簇构建的“四多”流程,提升稿件与期刊的匹配度、丰富作者的投稿路径选择、助力期刊留住优质稿件、优化投稿体验和服务,增强出版集团影响力,但该模式也存在编辑工作量大、浪费审稿资源等问题。【结论】可借鉴Cell出版社的多期刊投稿模式,探索创新我国科技期刊投稿、审稿等出版流程。有条件的期刊可通过打造期刊集群、扩大编辑和审稿队伍、建立一体化出版平台等方式,探索多期刊投稿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文光学期刊作者投稿关注点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不同身份作者的投稿关注点,从而为作者提供优质服务,吸引稿源,促进中文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深层次了解中文光学期刊作者投稿时的主客观关注点和投稿取向。【结果】作者拟投稿时首要关注期刊的收录类别、审稿周期、期刊的影响因子以及期刊在业内的影响力。录用率、投稿系统的便捷性、出版周期及出版费用也是作者关注的重要因素。【结论】期刊编辑应依据作者投稿关注点完善各项服务,并提出稳定和提高期刊来稿量、实现中英文期刊差异化发展的一些举措。  相似文献   

3.
伏虎 《情报科学》2021,39(5):70-74
【目的/意义】针对当前网络舆情识别相关研究成果存在查准率、查全率较低的问题,提出基于情感词汇的 多媒体网络突发事件舆情语义识别方法。利用突发事件数据爬取、抽取等模块构建舆情处理和语义检索平台,将 该平台分为数据采集者、数据管理者和数据使用者三个模块,将最终所得信息数据构成的案例库等当作舆情语义 识别中的数据库。【方法/过程】基于舆情数据库,对舆情词汇情感倾向进行初步识别。以词汇情感倾向性为依据, 对舆情话题评论情感呈现出的强度值进行计算,最后综合评论语义模式权值与其情感倾向值获取话题评论集合最 终情感倾向,完成舆情语义识别。【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查准率与查全率均较高,具有显著可靠性。 并提出相应的网络突发事件危机响应策略。【创新/局限】在后续研究中应以基于情感语义的舆情监测为重点,以危 机响应预案为基础,不断提升应对舆情突发事件的预判能力和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科研人员投稿选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学术期刊服务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及作者访谈资料,设计包含外部因素、主体因素及期刊因素3个层面的共33个影响因素的问卷,并对收回的467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影响科研人员投稿选刊行为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是毕业或考核、职称评聘等要求。主要的理性主体因素是对文章质量的感知和对期刊偏好的感知,主要的感性主体因素是既往投稿体验。科研人员最为关心和关注的期刊因素是期刊级别、期刊声誉和稿件处理时效。自然科学科研人员偏重期刊影响因子,投稿行为受师友影响较多;人文社科科研人员较易受到期刊活动影响,非常在意期刊评审的公平性。越是高级职称人员越不惧发表难度,且高级职称人员比中级职称、初级职称人员和无职称人员更在意投稿系统的便捷性及编辑人员的态度。【结论】提升学术质量和稿件处理时效是学术期刊吸引优质稿源的主要策略,同时期刊可从突出办刊特色以加强作者认知程度、树立公平品格和精准提升服务质量3个方面来提升期刊对高水平原创论文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我国医学期刊稿约中医学伦理和出版伦理规范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 选取我国医学综合类和临床医学类40种优秀医学学术期刊作为研究样本,对其稿约中有关医学伦理和出版伦理的条目进行调研分析。【结果】 我国医学学术期刊稿约仍然存在稿约陈旧、稿约内容简单、停留在指导作者撰稿与投稿层面等缺点,没有根据医学伦理和出版伦理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结论】 稿约作为约定作者与期刊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应,同时也是期刊的审稿依据,因此医学期刊应更加重视稿约对作者伦理学态度和行为的导向作用,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医学伦理和出版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6.
学术期刊退稿中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技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学术期刊退稿中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技巧和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影响的退稿通知书写形式。【方法】 在互联网时代,探讨学术期刊编辑处理退稿时用心交流、辅以技巧、媒介融合的交流理念和沟通技巧。【结果】 通过编辑与作者用心沟通交流,增加作者信赖感和忠诚度,扩大作者队伍,提升期刊影响力,树立期刊负责任的品牌形象;构建起作者、编辑、学术期刊之间的和谐生态圈,提高学术期刊竞争力。【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媒介融合的手段,运用交流理念和沟通技巧,有效地解决退稿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在线论坛的信息讨论主题,探讨投稿者的投稿需求和投稿行为。【方法】 抓取在线论坛中对期刊投稿的信息问答和讨论帖,利用文本分析方法提取讨论主题,帮助期刊编辑部了解投稿者的信息需求。【结果】 投稿者主要关注投稿方式、审稿流程、审稿结果、出版费用、期刊评价及投稿体验等信息,其中审稿流程、投稿咨询和经验分享是讨论数量最多的话题类型,投稿者在论坛中的信息交流和讨论明确表达出了他们的投稿信息需求和影响投稿意愿的部分因素。【结论】 期刊编辑部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工具促进编辑和投稿者之间的信息沟通。  相似文献   

8.
同行专家审稿行为的后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摘 要 【目的】探析同行专家审稿行为的后评价工作,防范审稿失范行为,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方法】 通过对同行专家的审稿行为进行调研,探究同行专家审稿行为后评价的评价指标、评价途径和评价方法。【结果】指出审稿行为后评价工作应基于评价指标,通过编辑、其他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的直接或间接评价来完成,并应重视影响评价效率和评价质量的相关工作环节。【结论】建立规范的审稿行为后评价制度对防范审稿行为失范、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同行专家审稿行为的后评价工作,防范审稿失范行为,提高学术期刊质量。【方法】 通过对同行专家的审稿行为进行调研,探究同行专家审稿行为后评价的评价指标、评价途径和评价方法。【结果】指出审稿行为后评价工作应基于评价指标,通过编辑、其他审稿专家、作者和读者的直接或间接评价来完成,并应重视影响评价效率和评价质量的相关工作环节。【结论】建立规范的审稿行为后评价制度对防范审稿行为失范、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影响科研人员选择巨型开放获取期刊投稿的关键因素,为未来国内巨型开放获取期刊发展和吸引科研人员投稿提供借鉴。【方法】 以2016年在PLoS ONE上发文的作者为问卷调查对象,构建影响科研人员选择巨型开放获取期刊发文的因素评价量表,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找出并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结果】 巨型开放获取期刊的质量、声誉、评审和出版速度是影响作者选择的最关键因素。【结论】 期刊出版商应通过采用开放同行评议和社群评估来保证刊发论文质量;通过缩短论文评审和出版周期来吸引作者投稿;通过扩展期刊学科覆盖领域来增加期刊受众面;设置合理的文章处理费收费标准,打击欺诈性巨型开放获取期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基于互联网海量评论数据进行情报分析,挖掘出影响客户服务评价和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了 解客户差评背后的原因,对提升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词云图、语义网络特征关 联分析、LDA主题模型的特征分析以及基于语义的情感词典方法,基于百度口碑中十家快递企业的客户评论数据 进行了情感计算与分析。【结果/结论】影响客户情感倾向的主要因素为:物流速度、服务态度、电话服务、投诉处理、 物流信息更新、时效性以及收费价格。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创新/局限】基于现实世界真实数据,采 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客户情感倾向,为客户情感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提供了数据科学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剖析化学学科领域科学期刊的数据发表政策,了解期刊数据政策的现状。【方法】 以ACS期刊为例,以期刊投稿指南为数据源,梳理和比较分析ACS期刊对发表论文的数据内容、数据格式、数据共享的要求。【结果】ACS的47种期刊要求论文作者将数据作为支撑信息提交,对于包含序列数据、结构数据、电子显微镜数据、微阵列数据、转基因生物和突变体五类特定类型数据的论文要求将该数据存储到推荐的数据仓储中,涉及五类数据的期刊总共有20种。【结论】可作为化学领域科研人员在ACS上发表论文的参考依据,为国内学术期刊数据政策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相关主管单位、期刊编辑部、作者等应对代写代发论文中介网站冒名欺骗期刊作者的行为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运用调查研究、网络搜索引擎、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论文中介网站冒名欺骗期刊作者的危害,提出应对的策略。【结果】论文中介网站冒名期刊欺骗作者的危害性极大,对此,相关主管单位应加强管理;搜索引擎网络公司应严格自律;一些有影响力的学会或科研院所等可发起建立集约化的投审稿平台;期刊编辑部需通过自身努力加强宣传;作者应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提高检索能力,避免上当受骗。【结论】呼吁社会各界对这一乱象共同关注并合力打击,以匡正学术风气,遏制学术不端,保护读者、作者、期刊等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和编委为受访对象,调研国内中英文期刊投审稿系统的使用体验和反馈,以期为国内中英文期刊投审稿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问卷主要包括用户体验、优化意愿和系统使用常见问题等内容,并利用卡方统计量检验样本选取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结果】回收有效问卷705份。分析显示,4个角色的体验满意度普遍偏低,超七成的样本认为国内中英文期刊投审稿系统存在优化的必要。结合系统使用常见问题,发现人与界面、人与内容、人与人3个维度的交互体验均表现不佳,进而影响用户对期刊品牌的认知体验。4个角色的用户体验侧重点各有差异,又有共通之处。【结论】国内中英文期刊投审稿系统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期刊应特别重视用户体验和需求,完善投审稿系统,助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建设世界一流期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研期刊同行评议现状,深入了解审稿人对审稿行为的认知和态度,以探讨提高审稿时效和质量的对策。【方法】基于传统同行评议模式,以审稿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同行评议的重要性、审稿投入、接受或拒绝审稿原因、激励措施以及审稿专家遴选5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审稿人认为稿件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最重要,且审稿意见能显著提升论文的结果和讨论部分的质量;审稿人的实际审稿时长通常在3天以内,审稿人认可14天的审稿时限,并认可具有高级职称或被编委推荐的学者成为审稿人。【结论】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加强与审稿人的沟通来缩短审稿时间、提高审稿效率;通过适时遴选青年审稿人,补充、活跃审稿人队伍;通过积极建立多元化审稿工作回馈机制,建立稳定的高质高效的审稿人队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核心期刊外审过程中的真实数据展开量化分析,为社科期刊完善审稿制度、提升办刊质量提供启示与借鉴。【方法】基于国内核心社科期刊外审工作的实践,分析当前专家外审制度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内在原因和破解思路。【结果】专家外审制度的主要问题在于审稿周期较长、审稿意见质量不高、作者与专家对话机制不完善。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专家的劳动价值与报酬不匹配、稿件送审不够精准、期刊与专家联系不够、期刊制度完善动力不足。【结论】要破解上述难题,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审稿专家数据库,鼓励编辑与专家加强线下交流,强化对专家的评价与激励,同时加强期刊间合作,从而形成互助共享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学术期刊公开同行评议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学术期刊公开同行评议的主要形式及其发展现状和趋势,为今后网络公评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参考现有的代表性公开同行评议期刊评审流程,提出建立网络公开同行评议的标准流程需考虑的质控指标。【结果】建立网络公开同行评议的标准流程需要考虑:论文提交后的快速审查标准、审稿人的选择或自荐标准、审稿意见书的标准、审稿时限的标准及论文接收的标准等。【结论】网络公开同行评议需建立能更大范围推广的标准流程,为学术期刊审稿模式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期刊是专业领域学术成果的主要载体,了解科研人员对数据开放共享的意愿和诉求,对于期刊制定合适的数据开放政策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方法】 通过问卷研究国内218位作者关于期刊数据共享政策与投稿意愿的数据,分析期刊科学数据共享政策对作者投稿意愿的影响。【结果】 结果表明因期刊实施的数据提交政策或数据共享政策而影响继续投稿意愿的样本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34%和42%。【结论】 完善共享的前提条件、共享和传播的范围、获取途径、共享的数据类型、共享后数据所有权及知识产权政策,有助于促进国内作者改变对共享数据的看法,推动科学数据的共享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大规模重复发表的客观文献记录揭示重复发表现象。【方法】 以中国知网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领域1994年到2014年重复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统计方法从6个维度分析其重复发表的分布特征。【结果】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复发表现象呈上升趋势;重复发表次数以2次为主;发表时间差在一年以内的占94.35%;同一期刊刊载重复发表论文情况严重;部分作者因投稿心切将一篇论文同时或先后投向不同期刊;作者职称越高越容易出现重复发表。【结论】 解决重复发表问题的关键是要健全审稿机制,各期刊应该联合开发具有预防重复发表论文功能的投稿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审稿专家的评价进而提出优化审稿专家的措施。【方法】 选取《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1—2015年267位审稿专家7756条审稿记录,统计267位专家的审稿数量、审稿时滞及审稿结论。【结果】 通过统计和分析,5年间审稿篇次>31篇的66位专家是期刊的核心审稿专家,其中,审稿时滞在3周以内的专家占92.5%;审稿时滞上,就所有专家而言,74.2%的能在3周内审回稿件;审稿结论上,拒审占5.0%,无具体审稿意见或审稿意见过简无针对性的占10.5%。【结论】 要保证期刊的核心专家队伍,必须从专家和编辑两个层面进行改进。对专家适当取舍,保证核心审稿专家的数量;同时编辑应做好服务工作,重视专家的知识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