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育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着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进行了一系列围绕“金课”建设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地方高校通过基于“金课”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观念,深化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构建智慧教学场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部门协同联动,构建“金课”建设新机制等强有力的措施,为全面打造各专业“金课”作出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MR+党史学习”智慧基地建设是运用虚拟仿真技术(MR)赋能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建设、助力实现思政课“师生互动、课内课外互补、线上线下互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创新实践。“MR+党史学习”智慧基地建设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意义重大。MR技术赋能思政教学势在必行,高校思政课应用MR技术空间巨大。但建成统一的教学标准、使用制度、评价机制、后勤保障和信息反馈等配套机制任重而道远,从智慧基地建设到课堂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微课”在教学应用、社会交互、技术设计等方面存在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课”应加大在教学应用、师生互动、内容更新等方面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龙坡涛 《天中学刊》2023,(6):139-141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与重点,课堂教学是高校“金课”建设的主阵地。针对当前“金课”建设中存在的建设意识不足、学生主体地位彰显不足、课程思政融入不足等问题,普通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强化“金课”建设意识、完善制度、加强课程思政等方式持续推进“金课”建设。  相似文献   

5.
彭祺  武广庆 《英语广场》2023,(23):97-100
本文分析了军内外高校智慧教学现状以及军队院校智慧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困境,介绍了地方院校英语课程智慧教学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实用英语”课程智慧教学的实施路径,包括加深对智慧教学内涵的认识、重构教学目标、重塑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考核评价等,以期为军队院校开展“实用英语”课程智慧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政课的智慧课堂建设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技术媒介理论研究,探索智慧课堂建设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名师示范教学、扩大课程受众范围、分教学场所远程直播互动交流、同步保存教学视频资料供学生重复学习以及教学资源共享与传播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文章从坚持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指导思想、夯实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理论功底、构建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话语体系、助推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提升的动力机制、提升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的智慧课堂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课堂提升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的对策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探索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建设路径,为高校公共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参考,文章以《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课程为例,从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建设基础、总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考核评价等五个方面,阐释了混合式“金课”的建设路径。实践表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及创新能力,对高校公共课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萍  武阳  曾洁  晏彪  焦铭 《教育教学论坛》2020,(19):297-298
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混合式教学是教育创新改革的迫切需要。“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通过课前资料推送、课中实时互动、课后测试反馈、学习过程全程评价等方法开展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梳理、逻辑分析,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核心特征与实践途径展开讨论。研究认为:(1)“打造智慧生态的数字课堂,实现全过程育人”“拓宽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助推高校学生的深度思考,实现全视野育人”“强化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实现全方法育人”“提升思政课程的师资水平,实现全目标育人”,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2)数字信息来源的碎化特征、数字知识传播的多元特征、数字教学体验的自主特征、数字交流表达的感性特征、数字资源生产的活化特征与数字反馈评价的精准特征,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核心特征。(3)健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体制机制、树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精准理念、培育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师资队伍、建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方法、提高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准入门槛和完善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知识体系,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政课加强教学设计创新有利于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举措。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创新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即必须是在把握好课程定位、统编教材、课件精神、学情分析和教师特色等基础上的创新。教学设计创新的主要环节包括制定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择选教学方法,细化教学过程等。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创新,离不开教师个人教学积累,也离不开团队的集体智慧,还需要加强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概论课”实践教学是概论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有效实现概论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文章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与专业产业紧密结合、分类分层的“概论课”实践教学服务出发,以英语教育专业为试点,从“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选取、教学设计、项目实施和测试考评四个环节进行大胆探索、精准施教,以期为高职院校“概论课”实践教学的精准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也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当前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构建和完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保障等机制的具体措施,从而增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韩迎春 《教书育人》2009,(11):68-6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陡,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规范向行为实践的转化。然而目前高校中对“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由于受传统和条件的限制,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因此.要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4.
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一门关键的思政课程,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灵魂课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准确把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突出特色,强调实效。精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厘清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红色文化资源与“概论”课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开展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真正改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思政课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地方红色课程资源是存在于每个师生身边的“活教材”。巧妙运用好地方红色课程资源对于引领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通过在高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切入地方红色课程资源,优化教学环节,使其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从而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效果,培育高中学生核心素养,最终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高中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传统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实操时间短和实践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引入了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利用雨课堂平台,结合微课制作,设计了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课前、课上、课后、课程考核以及课程评价的闭环式教学模式,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勇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为高校计算机类实践实操课程智慧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利用本地“红色”文博资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是教育青年大学生的特殊课堂和鲜活教材,是新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独特载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世界民族类课程为例,研究“思播课”混合式教学法融入高校民族类课程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思播课”混合式教学法是教育数字化的产物,是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融合创新的结晶。“思播课”混合式教学法具有丰厚的价值意蕴,包括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与效益,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和课堂活力,适应教学精细化、精准化、专业化需求,对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等。按照“思播课”知识产品生产、分配与消费等环节,结合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教资准备、教学组织、学生评估、反馈改进等流程开展融入高校民族类课程实践。评估显示,“思播课”混合式教学法融入高校民族类课程取得了提高学生成绩、增加学生参与度与满意度、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成效,实现了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教学目标,但也面临学生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差异、教师时间与技术资源各异等需改进的问题。通过总结经验和改进问题,“思播课”混合式教学法融入民族类课程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9.
阐释了“一课三融”教学模式的内涵,探析了高校思政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构建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思政课程的改革、大学生就业择业的现实诉求,辨析了高校思政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构建的阻滞因素是全员育人环境不理想、教师和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并探索提出高校思政课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构建的多维路径:重构“一课三融”教学模式的课程内容;实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深度融合;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效应;建立“一课三融”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农业院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实际出发,结合智慧树和雨课堂的优越性,设计了一种基于智慧树+雨课堂+传统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整合教学环节的各个要素,重新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考核评价指标。通过梳理各个知识模块,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导向的新型课堂。该混合式课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