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学治理结构基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与市场权力的不同特点分为三种类型,这为我国大学目前存在滞后现象的外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提供了有力的参考。重塑大学治理结构,需要明确大学治理目标,重构现代大学治理理念,注重大学治理结构变迁过程中市场作用,注重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之间的适时转化。  相似文献   

2.
大学治理结构变迁有强制性和诱致性两种方式。中西方大学在这两种方式之间做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主要采取诱致性方式;而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我国,主要采取强制性变迁方式。与西方国家的大学治理结构及其变迁方式相比,强制性大学治理结构变迁方式使得我国的大学治理结构缺乏稳定性,得不到大学微观主体的认同。随着高校及其管理者获利动机加强、资本所有者预期的改变以及外部资本的介入,我国未来大学治理结构变迁方式将从强制性向诱致性转变。  相似文献   

3.
大学治理结构变迁有强制性和诱致性两种方式。中西方大学在这两种方式之间做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主要采取诱致性方式;而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我国,主要采取强制性变迁方式。与西方国家的大学治理结构及其变迁方式相比,强制性大学治理结构变迁方式使得我国的大学治理结构缺乏稳定性,得不到大学微观主体的认同。随着高校及其管理者获利动机加强、资本所有者预期的改变以及外部资本的介入,我国未来大学治理结构变迁方式将从强制性向诱致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审视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变迁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治理结构变迁的核心是制度变迁,大学治理结构的变迁主要有两种主要形式: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导性制度变迁。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大学治理结构因路径依赖方面、变迁成本收益方面及变迁主体力量方面的原因始终以强制性变迁为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阮航 《高教论坛》2022,(1):121-124
日本国立大学的教授会自治经历了成形、制度化和萎缩的三个阶段,其变迁过程是日本国立大学内部治理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外部环境中进行整体性调整的缩影。大学-国家-社会的三角模型是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大学知识属性变化→大学组织边界扩展→大学治理制度变化”的逻辑路径对克拉克所构建的学术-政府-市场的三角协调模型的拓展,将其作为分析框架对教授会自治制度的变迁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大学内部治理制度的变迁应与外部环境变化相协调;大学内部治理的制度安排需要体现一定的“边界感”;大学内部治理制度应能进行主动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下中国大学治理结构开始走向低效率困境,这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瓶颈,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强制性制度变迁困境的原因所在,并提出应该调整制度变迁方式,由强制性制度变迁向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转变,实现重塑大学治理结构的目标,与此同时,还对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的重要性及作用领域做了重新认识和界定.  相似文献   

7.
完善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动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关键要素。文章通过对A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动因、内容及过程研究后指出:公立大学内部治理变革将由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转变,推动公立大学内部治理变革的重要因素将逐渐由外转向内;平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学校和院系两对关系是公立大学内部治理变革的核心问题,是否能够处理好这两对关系事关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成败;以大学章程为首的公立大学制度规范将成为约束大学内部权力运行的“制度笼子”,将权力行使纳入法制框架才能真正实现依法办学、依法治校。  相似文献   

8.
大学制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治理能力的整体水平,是衡量和决定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性变量。纵观国内外大学的发展历程,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高低既受到制度变迁的影响,又直接体现了每一个时期大学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水平。从根本上来说,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的实质就是大学制度变迁的过程。因此,需要通过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来助推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实现路径可从整合主体权责、完善利益分配、鼓励社会参与、强化监督制约以及推动信息公开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自中世纪发轫至今,大学作为一个知识生产组织其知识生产模式处于变迁之中,由模式1走向了模式3。在知识生产模式变迁中,大学的治理范式也发生着相应变化,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为标志的传统大学治理模式逐渐演化为日益多元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治理。在此过程中,大学的社会功用得以充分实现,但也由于知识生产过度遵从外部导向而陷入了功利化、工具化的陷阱,大学治理也因之发生了价值的迷失。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和大学治理范式实际上给大学自身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这就要求重新审视大学知识生产与大学治理的传统,发掘其时代价值,也就是要发挥大学知识生产与大学治理传统的内在规训意义,优化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结构,重建大学治理的价值理性,从而维护大学的发展逻辑,以使大学能够持续地实现其功用。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大学治理的特点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治理是指对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做决策的结构与过程。大学治理模式改革利益触动面广,涉及权力与权利的重大调整,治理模式的变迁实质上关系到大学核心制度的重建。本文首先介绍了加拿大大学治理概况,在总结加拿大大学治理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学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背离了大学的特性。要回归大学本源,实现学术的自由与独立,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倡导校长治校、教授治教、学生治学,使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适度分离,实行校长负责,两会管理,同时倡导大学院设计。国家和社会应根据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的需要来确定大学外部治理的原则,以充分保障大学内部学术自治。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国际视野中的多学科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种大学治理理念和治理结构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根据大学理念理论,大学治理强调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大学治理主张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大学治理重视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根据管家理论,大学治理应当创设一种授权和参与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者的潜能.在大学治理实践中,应当汲取各派理论中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3.
大学治理是实现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途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学术机构共同构成了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部分。英美传统的大学历史久远,一般均在其章程中对此做了明确规定。结合有关大学章程,我们可对英美传统大学的治理结构进行类型化梳理,进而认识多元治理模式与大学自治模式的决策机构,实权型与荣誉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咨询型与决策型的学术机构,从而对英美传统大学治理结构进行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4.
大学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影响着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地位、权利和职责。目前我国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存在着各方权责不清的问题,要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就必须通过修订《高等教育法》、制定高等学校章程、改革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等措施,进一步明确大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5.
学术资本主义的运行与发展,要求大学治理结构作出适应性调整。它在推动大学外部治理结构由三元主体向四元主体转变、内部治理矛盾向外部治理矛盾局部转移、治理权力向治理结构顶层和基层双向延展等方面起到了显著性作用。大学治理结构早在学术资本主义产生前就已基本形成,并成为学术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术资本主义只有秉承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专业治理与学术治理协调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大学的学术性、公益性、独立性法人地位,才能持续对大学治理结构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公共治理改革的推进,中国大学治理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就大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目标而言,中国大学治理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和困境。在此背景下,应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视角,深入了解大学治理的概念、性质和功能,进一步促进大学治理改革的"去行政化",充分构建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渠道和平台,完善大学治理相关章程和规范,努力构建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新型大学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文化转型期大学治理结构的问题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背景,大学治理结构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衡之处,并日益受到较为理性的关注和研究。大学治理结构与文化转型期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随着社会、文化的逐步变革,二者的相关性影响着大学治理结构的发展。大学管理者应充分认识高校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遵循文化转型期的客观要求和基本规律,并结合当前大学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和调适,构建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日渐深入,理论界掀起了研究高校治理结构的热潮。这些研究探讨了高校治理结构的概念,国外大学治理状况以及改革、调整、优化甚至重构我国高校治理结构的建议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9.
探究磷酸盐浓度对大肠杆菌E.coli TRFP发酵生产L-异亮氨酸的影响。利用30 L发酵罐进行分批补料发酵试验,考察磷酸盐浓度对E.coli TRFP发酵生产L-异亮氨酸过程中生物量、比生长速率、L-异亮氨酸产量、发酵液中乙酸及NH4+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发酵初期维持低浓度磷酸盐(2 g/L KH2PO4),后期补加2 g/LKH2PO4可有效减缓菌体衰退,最终使菌体生物量和异亮氨酸产量分别提高了24.5%和12.7%,且副产物乙酸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