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爬山虎的脚》课文第三段讲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爬的。其中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是教学难点。做为教研员,这一课我不知听了多少次,但有一节研讨课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下面是课堂中突破这一难点的片断:  相似文献   

2.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的一篇重点讲读课。这篇课的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对提高阅读课教学效率做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又不是并列关系,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前提,合作。探究又有利于自主的深入,探究既有合作性探究,又有自主性探究。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呢?下面仅以《爬山虎的脚》一课来具体说明。【案例呈现】●爬山虎有脚?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的脚》,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生1:我想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生2:我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生3:课题是“爬山虎的脚”,这使我想到,人有脚会走路,那么既然爬山虎也有脚,它的脚又是怎么“走路”的呢?师:…  相似文献   

4.
吕虹 《小学语文》2007,(10):47-47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他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绿意盎然的爬山虎。其中的第3、4、5自然段,作者以细腻地观察、细致地描写展现了饶有趣味的爬山虎的脚。教材中有一个学习提示:“我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备课中,我初读课文后也打算运用这个学习提示,目的很明确:利用画一画来形象化爬山虎“爬”的动作,来趣化学生学的方式。可是顺着“画一画”的学习设计思路,我在接下来的备课中却犯难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爬山虎的脚》共有三个意义段,其中第三段介绍爬山虎的脚,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该段应让学生理解:1.写了什么?①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作者把爬山虎初生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把巴着墙的脚比着蛟龙的爪子。由于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学生并不热悉,因而为学生从文字上认识爬山虎的脚,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造成一定困难。②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为  相似文献   

6.
“牵一发而动全身”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围绕一个中心,一条思路进行训练。我前不久执教了《爬山虎的脚》一课,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写得十分细致。如何让学生学好这3小节,了解爬山虎的脚的  相似文献   

7.
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5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1~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 ,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二)教学要求1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2 读懂课文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有关爬山虎的特点写清楚的。3 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4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三)教学重点1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2 …  相似文献   

8.
一、找准语言训练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也要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中,我从课题的中心词“脚”展开直插重点段学习。我设计让学生把“爬山虎”和“脚”连在一起,提出疑问。学生问:“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带着学生提出的问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言文字训练的几种方法方青一、比较品味,理解语言,正确使用语言1.词的训练(1)降低难度,理解词语《爬山虎的脚》一课在描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句子中有这样一句:“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一句中的“弯、...  相似文献   

10.
“牵一发而动全身”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好方法,避免繁琐的分析、讲解,围绕一个中心,一条思路进行训练。我前不久执教了《爬山虎的脚》一课,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写得十分细致。如何让学生学好这3小节,了解爬山虎的脚的  相似文献   

11.
片断:学习第四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写爬山虎脚往上爬的句子.2.[出示CAI课件1:第四自然段的第1-3句;鼠标点击第三句,使“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变为红字]请齐读该句.  相似文献   

12.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01,(23):35-35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来爬墙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学重点是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教学难点是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一、阅读预测,领悟学习方法美国著名学者本·琼斯认为,阅读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猜猜读的作用。学生阅读课文前,教师可引导他们借助有关信息的提示,利用头脑中储存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知识,对课文内容作某些预测,随后在阅读中加以验证,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这样会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
我在四年级学过《植物的茎》这一课。知道:“爬山虎的茎是攀援茎,是靠“小手”扒在墙上的,可是它的“小手”到底是怎样扒在墙上的呢? 我想了很长的时间,认为只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小手”上有吸盘,紧紧吸在墙上;二是“小手”上有壁虎的脚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过程中 ,使用幻灯片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那么 ,怎样选择使用幻灯片的最佳时机呢 ?我觉得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渴望观察时。如讲《爬山虎的脚》一课 ,当分析到“脚怎么爬”时 ,语言文字的描述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心理上产生了要观察实况的念头。此时 ,打出幻灯片 ,学生就能够形象地理解 :爬山虎通过脚的弯曲 ,拉动嫩茎 ,使它紧贴在墙上 ,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二、在学生思维阻塞时。如《曹冲称象》一课 ,对曹冲是怎样把大象称出来的 ?这个问题 ,尽管课文一步步写得很详细 ,但由于学生不懂水有浮力这一道…  相似文献   

15.
熊伟 《福建教育》2010,(7):77-77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以后,我准备转入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突然,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平常我们都说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为什么作者会说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呢?”  相似文献   

16.
一、把握作者思路,进行分段指导 四年级是学生学习分段的重要阶段,指导学生分段,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思路。《爬山虎的脚》这一课写作思路非常清晰,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我就提问:“课题是《爬山虎的脚》,课文中哪部分是在写爬山虎的脚呢?”学生读后很快弄清楚了第3—  相似文献   

17.
《爬山虎的脚》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作品。叶老对事物的观察可以说是明察秋毫,入木三分,因此写出的文章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就拿《爬山虎的脚》来说吧,他通过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发现了它的秘密,于是文章就围绕“脚”来写。全文有5个自然段,讲了三个意思:一是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二是讲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三是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文章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叶老仔细观察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它的脚长在爬山虎的“茎上”,在“茎上长叶柄…  相似文献   

18.
朱瑛  熊伟 《辽宁教育》2010,(7):96-97,127
片断一:生成精彩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山后,正准备转入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此时,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平常我们都说一步一步地走,为什么作者不说爬山虎的脚‘一步一步’爬,而说‘一脚一脚’爬呢?”当时我虽感突然,但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准确性的契机,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转而关注学生的质疑,从而生成了一段精彩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样爬以后,正准备转入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此时,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平常我们都说一步一步地走,为什么作者不说爬山虎的脚‘一步一步’爬,而说‘一脚一脚’爬呢?”当时我虽感突然,但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准确性的契机,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转而共同关注并针对学生的质疑,从而生成了一段精彩的课堂。  相似文献   

20.
一、揭示课题,回顾置疑.1.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2.初读课文的时候,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关爬山虎的脚的问题有两个(出示小黑板:(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在墙上爬的?)谁来争取读?(生读题)这是你们的疑问,能不能加上老师的一个疑问呢?(师添加:(3)课文围绕着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