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说不尽的阿Q还能说些什么呢?又怎私说呢?本文参照鲁迅有关论述,微观入手重读《阿Q正传》文本,试从发现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给定和支配阿Q性格系统的“阔”的“原型”出发,揭示阿Q性格系统建构的核心,针对以往研究中一些颇有代表性的相关结论,重新对“精神胜利汪”与“革命”及其关系进行新的定性,定位阐释,从而对阿Q典型系统整体及其之所以被说不尽的谜底给予新的阐发。  相似文献   

2.
在复杂的阿Q性格系统中,表现最突出最具魅惑力的要数“精神胜利法”了。因此,如何对其定性阐释,历来成为说不尽的阿Q研究中争论的深层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脑脑大开发     
《好同学》2004,(6)
小P与阿Q 有人把两大袋污染性极大的垃圾扔到了河里。据小P说,这是阿Q干的,小P说:“刚才我乘小艇全力以赴划向小桥。我亲眼看见阿Q背着两个大袋,抛到河里。”小P和阿Q一向不睦,阿Q说这是小P在诬陷他。究竟是不是阿Q干了这件不道德的事呢?二人找到足智多谋的神童马良.请他判断是非。马良听后,指着小P说:“你为什么要害阿Q呢?”小P一听,满脸通红。马良怎么判断是小P撒谎呢?  相似文献   

5.
对于阿Q的“革命”,黄修巳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说,“由于他(阿Q——笔者)有革命的潜在要求,因此当辛亥革命高潮来到的时候,阿Q也就比较快的振奋起来了。他向往革命,要投革命党,所以我们看《阿Q正传》的后半部,他那种‘精神胜利’就少了。”(中央电大《现代文学》)但是,这种阿Q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相“脱离”的观点却是我们不敢苟同的。 一 在阿Q身上,精神胜利法是其主要表现,它成为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内核。试想,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还成其为“阿Q”吗?它是人物的性格内核,也是小说的核心。它贯穿在整篇小说中,随着情节的进展,阿Q始终都未超越它的束缚: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问世以来,在研究它的一系列课题中,研究者对阿Q是怎样—个人物、阿Q典型性格的问题及其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各家之说,不无一定的道理,本刊将其讨论的情况概括地介绍给读者,供大家研究时参考。一、关于阿Q的典型形象问题阿Q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呢?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最惹人感触的是事物的形态、色彩,高明的作家往往会借助字形来惟妙惟肖地描摹事物的形态、色彩。如曾有一位小说家问鲁迅为什么给自己作品的人物取一个外国名字呢?取外国名字为什么不取“阿S”、“阿 W”,而偏要取“阿 Q”呢?鲁迅回答说:“阿 Q 光头,脑后留着一条小辫子,这‘Q’不就是他的形象吗?”作者用漫画手法,以‘Q’字形来描摹人物,这就是典型的“字形描摹”。  相似文献   

8.
关于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历来为争论的焦点。阿Q性格的两个方面:革命性、精神胜利法,何者是其性格的本质、主导的一面?一些论者认为,革命性是其性格的本质,占主导的一面,如陈则光认为,“阿Q的勤劳、质朴”,“仇视封建地主阶级和反动派”以及“从不理解革命到强烈地向往革命”,此三者是阿Q本质的东西,是阿Q所属阶级的共性。有人却反对这种观  相似文献   

9.
阿Q二题     
小孩性格似的阿Q 有人说阿Q是雇工,破落的剥削者、农民、流氓无产者……。我说阿Q似小孩,徒有成人的外壳,具有小孩性格,不说他是哪一类人,这样是不是来得明快一点,也容易被我们所接受。 阿Q口里经常是“妈妈的”,口气都是小孩口气,并不是“妈的”,成人的口气。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是不肯承认自己贫穷的,但是,“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也是出自他的口,他又承认自己没钱。 “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尔后又“也要投降革命党。”“不准我造反,只准  相似文献   

10.
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研究这篇不朽之作的专著,多得足以汗牛充栋.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对阿Q精神的完全否定上,各家则基本上是一致的.本文就此提出一点不同的看法,算作一点微弱的争鸣吧!在文艺论著中,人们惯常在贬责的意义上使用“阿Q精神”这一概念.这是因为,在一般论者看来,阿Q精神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这种意见对不对呢?有对的部分,但不全对.就是说,“消极,可耻”之类的形容词,用于阿Q精神的一部分,是对的;用于阿Q精神的全部,则不尽正确.结论建立在严密、翔实的科学概括上,方才无懈可击.对阿Q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以认知语言学为依托,用原型范畴化理论和意向图式分析方法对英语介词"out"的空间隐喻拓展进行认知研究。介词"out"以"空间"概念为原型,以隐喻为手段,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拓展和延伸意义范围,最终实现从空间概念到非空间概念的映射,即从空间域拓展到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否定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12.
开封方言存在子变韵和少量"子"后缀,同时还有一些"头"后缀,个别"头"后缀词也发生变韵,部分子变韵词同时存在一种双音节读法,词缀为一个模糊的thou音节。从开封方言部分同音语素构成附加式合成词的规律来看,读为thou音节的后缀不是"头",更倾向于是方言中的"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过客"意象的分析,认为"过客"有其西方原型——苏鲁支;又有其东方原型——孔子。"过客"是人类整体永恒地"走"的命运的象征;同时也是鲁迅流亡知识分子形象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出走和归来是人类两种既相互冲突又紧密联系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精神要求,也因此成为中外文学重要的原型主题,并在中国现代戏剧中得到了充分显现。中国现代剧作家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归来惧出走"的思维模式和感情定势,崇尚西方出走的文化传统和"在路上"的现代精神,并因社会形势的变化变换表现的侧重点。剧作家对现实使命的关注,使其满足对这一主题现实层面的表达,缺乏形而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在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阐发研究”的框架下,运用西方的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相依为命”的人物关系程式进行分析,探究其文化心理结构。中国文化的一个最有影响的原型就是阴阳互补观念,它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原型心理,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相依为命”程式就是这种原型心理的“复现”和“生成”。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正确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是促进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中学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三参与”“综合衡量”“全面发展加特长”的评估方法.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理论体系之精神内核。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品味庄子"逍遥游"境界的生命情愫和美感韵味,分析庄子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归宿,从而悟化到庄子始终以"道"作为生命的自由皈依和审美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8.
在《红高粱》这部小说中 ,莫言用他优美的笔调为人们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乐章。现从“红色”原型批评的角度对红高粱世界中呈现出的“生的伟大”“死的美丽”进行全面解释 ,进而探求其深层的心理情感模式以及所寄寓的主观理想  相似文献   

19.
陈震 《教育文化论坛》2012,4(5):115-119
南通教育以近代张謇的教育顶层设计、整体设计和制度设计开启自觉的教育文化;以"和"的教育心态,生发"用"的教育质态,建构"异"的教育形态,蔚成传承创新中的当下教育生存;面向未来,以地方为支点,以适合为旨归,有可能是摒弃同则不继,实现和生万物之教育文化创造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时间方面的表达,并且各自构成系统。汉语的时间表达系统中除了有时间名词,时间副词,表时态词语,还存在大量的时间短语。时间短语指的是由数个词语构成以表达时间概念。本文要考察的是日本学生在学习使用时间短语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情况,考察的对象主要是由“时”,“时候”,“时间”,“期间”,“时代”,“日子”,“天”等作为中心语构成的时间短语,以及由“从”,“到”,“前”,“以前”等构成的时间短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