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社会学层面看,教育过程是一个社会过程。从交往的视角来考察,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是以生成和发展人格为旨归的个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变换过程。交往的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育交往的主体,包括交往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教育交往的中介化客体,包括交往手段和信息以及信息的载体;教育交往的情境。  相似文献   

2.
教育交往实践:内涵、特征及其基本规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实践,它具有多极教育主体性、教育主体异质性、教育客体中介性、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际性的统一等特征。与一般的交往实践相比,教育交往实践具有自身的基本规定性:教育交往实践主要是一种精神性交往;教育交往实践是一种生成性交往;教育交往实践是一种反思性交往;教育交往实践是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主客二分的二元论下,人们只看到交往教学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其目的性价值,致使交往教学发生质变,忽视人的价值和人格尊严,使教育呈现占有式教育、单一主体观、师生关系扭曲、与生活的断裂等缺陷。在“主一主”关系模式下的交往教学是对传统交往教学的超越,在主体间性视域中,交往不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成为教学本身的一种目的。  相似文献   

4.
一、课堂教学交往的方式 课堂教学交往是一个复合概念,从多种角度考察可以有多种交往方式。按参与交往主体的不同,课堂教学交往可分为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前者包括教师与全班学生、教师与学生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后者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个体与全班、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全班的交往等。  相似文献   

5.
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相互作用,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同时,由于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人类的交往关系也就体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人们基本的活动方式,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交往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表现为教育交往是平等与不平等交往的统一,“手段性”与“目的性”交往的统一,“互动”与“教育”的双重性质,以及教育交往具有着促进个体在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意义上建构自我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师生交往的障碍与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 ,双方正常的交往 ,和谐的关系是取得优良教育效果的保证。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由于交往者的知识经验水平不同 ,记忆不准 ,对信息的态度不同 ,交往双方的不信任 ,交往风格冲突等因素制约往往造成交往的主体障碍 ;由于班级结构、角色地位、年龄差异等因素制约 ,往往造成交往中的客观障碍 ;由于符号系统 ,交往方式选择不当等因素制约 ,往往造成交往方式的障碍。交往障碍的产生与存在 ,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消极作用 ,所以本文亦对如何排除师生交往障碍提出了若干参考措施。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由对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的诊断而提出其交往行为理论。从消除技术异化角度看,哈氏交往行为理论包括交往行为和交往理性、语言交往的有效性要求、改善主体学习机制、建立主体间性等内容。哈氏交往行为理论带有鲜明的批判性、实践性和辩证否定性等特征,但同时又带有一定的调和、改良和“乌托邦”倾向。研究哈氏交往行为理论对消除工具理性张扬,使人类走出主体困境具有重要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一种精神交往活动,以实物(文本、自然界、社会等)、语言、情感为材料.以教学为形式.促成传递和共享.达到理解与协调.进而影响和调节主体问的桐互关系。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体现为“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季亚琴科语).即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相似文献   

9.
正如交往所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课堂教学交往所展示的不是“主体——客体”的关系结构,而是“主体——主体”的关系结构。现行教学所寻求的重点目标已深化到主体创造力、个性等主体性方面。而主体性的发展、弘扬与凸现,离开了有效的教学交往活动是不现实的,离开了有效教学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卓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质量,因为教育理论已经证实,教学即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我校在进行“有效课堂交往方式的研究”实践过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为目的,探究出了课堂教学交往评价活动的几个主要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论教育管理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既包括管理.也应该包括被管理,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之间构成主体间,而且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关系中的内在属性,即相关性与统一性。教育管理中所体现的主体间性具有4个特征:受制性、平等性、交互性和主动性。在主体间性研究的视角中。提出未来教育管理的新构想——走向交往式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11.
雅斯贝尔斯不仅从哲学层次上提出了“交往”理论,而且还将交往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并作了深入的探讨,具体论述了交往在教育中的意义和大学中生命的精神“交往”,由此构成其交往教育观,这对于当今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陆学者关于中外教育交流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为学术讨论会发言稿,谈了近20多年来中国大陆学者中外教育交流研究热潮兴起的原因、成绩、特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交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探讨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基本内涵:交往的发展必然使民族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必然走向全球化;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构成了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导致了世界交往的形成。这些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是在与私人交往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了公民交往的概念。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哈贝马斯深入洞察了发生于近代劳动与交换领域的交往又与之相互疏离的市民的公共领域。这种交往可以被概括为公共交往,并在理论的思考上区别于私人交往。公共交往与私人交往的相互疏离,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私人交往关系在基本性质上是特殊主义的,人们用于支持朋友和伙伴间的友爱的基础也是共同交往所产生的感情关系。在公共生活中,交往关系是“普遍主义的”,这种关系上的相互有效性要求所诉诸的是人们对陌生人或“一般人”的法律的相互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的尊重与平等相待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们也进入了全球化交往的时代。现时代的交往呈现出许多积极的特征,同时也使现实交往中的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只有将交往问题的研究提高到交往理性研究的高度,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真正解决交往的困惑。21世纪以来我国交往理性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内涵的解读;二是关于交往理性能否以及如何承担起对分裂理性整合的问题;三是关于交往理性能否构建理想交往社会的问题;四是关于交往理性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新的教学观。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主要包括:全面发展的教学观,这是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提出的;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这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的;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这是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角度提出的。  相似文献   

17.
周立容 《娄底师专学报》2006,(6):109-111,123
高校现阶段存在着往来账居高不下,账龄越来越长,呆账坏账长期滞留的问题。为此应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会计核算、参照企业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管理高校应收款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从各个方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等措施,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保证资金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成人教学艺术的交往本质追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成人教学艺术发问源自成人教学自身的反思以及教学艺术的研究深化,这一问题的合法性的解答必然伴随着成人教学艺术的本质追问。成人教学中交往对传统成人教学艺术的解构伴随着教学领域中交往理性回归、成人教学交往价值重建。在成人教学交往合理性的追问中教学交往与艺术实现契合。在成人教学中合理性交往的生成、展开拓展了教学艺术范域。  相似文献   

19.
李之仪与苏轼的交游关系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目前虽有相关论文对此进行了论述,但对他们的交游行为缺乏系统考证。本文将结合相关作品及文献对二人交游的发生、过程等进行详细、系统的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