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杰出代表,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太极拳运动的推广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体现太极的理论基础与运动特点,深入挖掘和整理太极拳技术和理论,改变以套路为主,不吸引青少年人群的现状,抓住青少年健身人群,发掘适合他们的太极拳运动形式和模式,丰富太极拳运动,扩大太极拳人口。竞技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表现形式,是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推广上先集中后普及、先业余后专项和规则上先限制后放开是竞技太极推手推广的重要方法。最终形成广泛的大学生校际比赛,将大学变成为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培养基地和太极拳普及与提高的重要场所,这应该是竞技太极推手运动在高校推广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开展太极推手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太极拳技击技巧认识和探求太极推手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太极拳运动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推手的社会化推广策略和模式进行了分析。太极推手的推广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传播科学健身理念;组织各种层次的交流展示,提供太极推手交流平台;结合太极拳的发展,形成练用结合的锻炼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太极推手竞赛模式;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认证工作;根据习练者的练习目的积极地创新太极推手的开展形式。  相似文献   

4.
作者曾经在1994年、1995年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中用“右採左按”技术获得60公斤级冠军。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瑰宝,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各家之精华,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健身价值蓬勃发展。推手是其击技之道,是太极的灵魂。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比赛实践基本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竞赛形式、完整的竞赛规则和竞技特点,并于1994年被列入全国武术锦标赛的比赛项目。在不久的将来,推手也一定  相似文献   

5.
何伦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206-209
为了促进中华武术技击的发展,推动武术技击赛事的举办,通过对2019年中国大学生太极推手、长短兵锦标赛的观察,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录像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竞赛规则、裁判判罚、冠军归属、参与的院校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本次的竞赛规则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尤其是太极推手比赛的竞赛规则较以往的规则比较有部分变化,有利于太极拳技法的运用,但是在比赛过程中部分运动员出现犯规少数裁判未立即叫停;部分学校技术领先,技术差距大,技术发展不平衡;参与院校较少。建议:开展更多此类赛事,不断完善竞赛规则;建立裁判员奖惩机制;建立武术技击研究会,不断对传统武术的技击技术进行挖掘,技术进行公开;加强高校教练员培训,做好推广工作;编写该类项目教材,录制教学视频。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一种获取内功的方法和手段。太极拳推手,是从内在检验、印证、规范拳架,正确理解、明了,掌握拳理的必修之课。太极拳推手.是深入研习太极断手、散手功夫的必由之路。太极拳推手.是调心、调息、调身、祛病、强身的必要举措。太极拳推手,是加强交流、增强团结、缔结友谊的纽带与桥梁。太极拳修炼,离开推手,则为操舞.非但功不上身,祛病强  相似文献   

7.
竞技太极推手是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与升华,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理应得到持续繁荣发展,可实际情况却是经过二十多年后竟然退出了竞技场。本研究针对竞技太极推手运动的发展现状,从竞赛体系、保障体系、人力资源和训练体系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了竞技太极推手运动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根据陈式太极拳、推手及散打运动的特点,结合本人多年的习武心得、教学经验以及与陈式第十九世传人国际太极拳大师陈正雷老师习练、探讨、切磋,提出并论述陈式太极拳及推手训练在提高散手运动员专项素质,技、战术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太极推手传统理论与文化及现代推手的技术实践等进行研究,认为太极推手秉承了太极拳运动基本技术风格和文化特色,且具有含蓄、谦让、和谐的对练技术特征.但将太极推手作为一项攻防竞赛项目开展,有违太极拳运动的传统理论和运动规律,误导人们对太极推手的认识和体验.  相似文献   

10.
武术推手竞赛方法与场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推手竞赛方法的制定必须符合武术技击运动的规律,符合习武者的认识规律,遵循从练到用、从定步推手到活步推手的程序,按照对抗难度从低到高系列化地进行训练与竞赛。由于不同级别的竞赛,其规模、参赛人数、技术水平和赛期时间等因素的不同,竞赛方法可以不同。现将几年来在实践中逐步改进的武术推手训练与竞赛方法和场地设计介绍如下,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1.
徐言平 《中华武术》2006,(10):42-43
太极推手科学地综合了太极拳运动中的精华:棚、捋、挤、按。它将人体各部关节和各组肌肉的活动与呼吸相配合,吐纳养生,强身健体,进而可提高技击对抗技术。 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广泛开展,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高层次单练技艺的基础上,对练习太极拳推手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总结多年来学习太极拳的体会,我认为太极拳运动是先辈们在研究击打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练拳架的同时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武术以训练击打技术为重点,于是产生了太极推手运动。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推手是在实战条件下的双人对抗练习,在与对方肢体接触时,要善于体察对方的虚实、强弱和力量的方向,并相机而动,应感而发,控制对手施以有效打击。文章对太极推手的内涵、特点及原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拓宽太极拳活动的新思路,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并试图带动太极拳运动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郭岩 《中华武术》2000,(2):36-37
拙作《太极拳推手杂谈》一文,已引起诸多司行议论探讨。本人当初写此文的动机,是总结我以往练习太极拳和推手之经验,反思太极拳技击功能与推手的关系,借助有关资料来弄清楚推手的来龙去脉,澄清推手的具体内涵,为推手的发明权提供一个佐证,以避免太极拳界因源流问题而长争久论。我尤其愿此观点引起武术界,特别是太极拳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对《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推手竞技运动是在传统太极推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在一定规则约定下的对抗性推手竟技形式。为了发展这项运动,国家武术研究部门和太极拳专家先后以多种形式对太极推手竞赛形式、规则、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试验和探索,并于1994年经国家体委审定颁布了《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以下简称《规则》),使得太极推手这项运动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是,通过多年实践也应该看到,太极推手竞技运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比赛场中运动员顺势借力等太极拳技术体现得不够充分,经常出现僵持顶抗现象;在竞技…  相似文献   

15.
从规则角度研究影响推手竞赛的观赏性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解决太极推手竞赛中存在的观赏性问题 ,从研究 1994年武术太极推手规则入手 ,试修改某些内容 ,然后采用实验法 ,将修改后规则与 1994年规则进行对比研究 ,实验结果显示 :修改后的规则能更好地促进运动员发挥技术和创新技术 ;运动员的眼法、身法、步法有较丰富的表现 ,观赏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殷铁军 《精武》2010,(12):70-71
一次聊天中,我的拳友(传统太极拳传人、市太极拳协会副会长)问我:“殷老师,您怎么看太极拳推手?”我回答说:“太极拳单讲推手是很片面单一的,是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健身价值被世人所认同,而体现其技击项目的推手是让人体验太极的魅力所在。推手是展示太极拳攻防技击的重要演示项目,如何在推手中战胜对手处于优势,本文通过一些实战现例和"中正"的作用对"中正"在太极推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项运动从推广到走向竞技场是一段艰苦复杂的历程,然而太极推手在经过二十多年后竟然退出了竞技场,这其中肯定有一些主客观原因。本研究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以及录体外受精资料分析等基础上对竞技太极推手的竞赛规则、技术动作、训练保障等方面展开了分析与讨论,研究发现这些方面都有待于完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李统乾 《精武》2007,(12):55-55
"推不如摸",这是一句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折射出了作者对太极拳的心态和背景,一句单刀直入的话大大丰满了太极拳推手的形象。遥想作者在与人推手时的英姿也一定是潇洒自如,本刊竭诚希望他能将太极拳方面的"拿手好戏"写出来奉献给读者,毕竟有效的经验,读者都愿意信受奉行。  相似文献   

20.
孙国玺 《精武》2009,(1):41-43
陈式太极拳推手是独具风格的传统推手方法.主要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动作虽少,但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太板拳的棚、捋、挤、按、揉、捌、肘、靠的基本技法。通过推手练习。可以全面提高拳术水平。此套推手法是由陈式十七代太极拳宗师陈发科先生所传.在太极大家洪均生老先生的继承发扬下,汇集以洪派太极拳现任掌门人李恩久先生为首的多位洪派太极拳名家的数十年经验总结.是现保留并继承的陈式太极拳唯一的一套正宗推手法。今介绍给广大爱好太极拳和太极拳推手的人们,不仅以此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在太极拳推向世界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