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兴平市行政区划边界及多时相TM遥感影像为基础,基于e Cognition、GIS等空间分析软件平台,运用缓冲区分析方法,提取城市建设用地信息,并利用年均扩展强度指数、年均扩张率、城市用地扩展弹性等特征指数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启动促使2009~2014年城市用地扩展强度分别是1999~2004、2004~2009年的4.83、4.67倍;(2)城市用地呈显著的"圈层式"扩展模式及"过渡式"演变结构;以5km缓冲区为分水岭,5km以内,呈"快—中—慢"的空间分异演变模式;5km以外,呈"低—中—快"的空间分异演变模式;(3)2009~2014年城市用地扩展比较集中,且扩展面积比1999~2004、2004~2009年分别增大了4.83、4.67倍;兴平市十二五规划工业园区集群发展与历史文化、依傍渭河一带旅游商贸区的开发使得主要分布在西宝、西兰两条主干高速交通道所形成的象限的第I、III象限.  相似文献   

2.
以坦桑尼亚首位城市达累斯萨拉姆2002、2007和2012年土地利用分类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运用扇形分析和同心圆分析等方法,以及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扩展强度指数、紧凑度、分形维数等指标,研究达累斯萨拉姆近年来城市蔓延的总体态势和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12年间达累斯萨拉姆城市蔓延特征明显,蔓延程度较高,蔓延速度不断加快,主要表现为非正式聚落不断增长情况下的城乡混合发展,侵占的土地类型主要为裸地,其次为植被;2)2002-2007年城市建成区主要沿交通干道以及在市中心周边进行轴线式蔓延,2007-2012年主要在交通干道间及城市边缘地区进行填充式蔓延,城市空间形态由指状向团块状演变;3)城市蔓延方向性明显,向西北、西、西南和东南扩展较多,东南方向成为新的扩展热点,且表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4)城市蔓延主要受到人口与经济增长、交通条件改善、政策变化及土地制度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设施起到重要的空间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健康的环境是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保障,城市空间扩展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运用呼和浩特市区1977-2014年6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行政规划图和统计年鉴等资料,获取呼和浩特市建成区面积的变化情况.根据P-S-R模型,选取土地利用压力、经济发展状态、生态环境响应为评价指标,建立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对呼和浩特市区的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1977-1990年,生态环境质量处于波动状态,变化不大;1990-2001年,生态环境质量开始下降,但下降速度相对较小;2001-2014年,生态环境质量开始快速下降.因此,改善生活环境是目前呼和浩特市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土地利用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造成城市整体格局和环境质量受到影响。文章以南京仙林新市区为案例区,利用2003年和2009年两期遥感解译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从三个方面定量分析了六年间南京仙林新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三个指标分别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与速度、土地利用程度以及土地类型转化方向。结果表明:六年内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十分明显,其中,耕地受人为影响变化较大,55.6%的面积消失;水塘以数量丧失为基本特征;建筑用地、未利用地、绿地、自然林地、道路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未利用地的增长速率最快。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来看,耕地的转出率较高,主要转变为自然林地、建筑用地和道路。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人口收缩背景下,部分地区村庄用地规模持续增长。为研究这一现象,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基于2009-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结合多时相高清卫星影像识别村庄用地类型,阐释村庄用地的演变特征,并从土地供需角度探究村庄用地持续扩张的机制。将村庄用地划分为村庄商服住宅用地、村庄工业用地和其他村庄用地3类。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3年,常熟市村庄工业用地净增量占比53.92%,是乡村空间扩展的主要原因,商服住宅用地净增量占17.88%,且以住宅用地的增长为主;2)常熟市村庄住宅用地持续增长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补偿过量,村庄工业用地的快速扩张则主要源于乡村工业化的持续推进、企业生产利益追逐及地方政府对财税和经济增长的追求。乡村价值回归提升趋势下,人口收缩的乡村发展转型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势在必行。乡村生活空间合理集中化、生产空间进一步集约化、保留和改善生态空间,从而实现乡村“三生一体”。  相似文献   

6.
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消除由于时相差异造成遥感影像获取地表温度值的不可比性;用2km格网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表征土地利用格局,以中国哈尔滨市为例,研究城市热场分布的空间格局、时空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建成区存在显著的热岛效应并呈增强态势、市区总体地表温度升高。各用地类型随面积比例的升高平均地表温度相互间差异变小,建设用地对热岛效应的作用增强,水体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减弱,热环境的空间差异性变得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清晰度、信息量丰富等优点,它的出现极大提高了遥感在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能力.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准确分类是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前提,高分辨遥感影像凭借其自身优势成为最重要的数据源.本研究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发展与特点、分类方法及其在城市专题信息提取中的应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重点回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用于城市土地利用分类的代表性方法及其在城市系统中提取建筑物、道路和绿地等专题信息的方法和应用进展,最后指出高分辨遥感影像在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的时空分辨率不断提升,呈现出大数据、海量化的趋势,为遥感数据的筛选工作带来了挑战。传统的遥感数据检索往往出现查询结果数据量大、重叠度高的问题,需要人工进一步挑选数据,效率低且准确度不高,因此如何从大量遥感影像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数据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采用区域覆盖数据集筛选算法,利用影像的有效范围将目标区域分割成互不重叠的碎块,根据影像包含的碎块数量、成像时间和云量等参数建立归一化数学计算模型,得到一个综合代价,根据代价的大小筛选出最优影像组合,将目标区域完全覆盖。通过Landsat8数据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并通过并行计算提升了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及港城关系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口及港口城市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推动沿线国家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基于Google Earth和Landsat遥感数据及集装箱吞吐量统计数据,采用GIS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8个重要港口(不包括中国港口)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相对集中指数(RCI)进行改进(引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城市发展的表征参量),评估沿线港口及港口城市的港城关系状况。研究发现: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港口面积区域化特征明显,港口面积整体呈"西部大东部小"的区域分布格局;2)港口面积变化(0.01~4.93 km2)及面积变化比例(0.01~5.07倍)分布情况均存在区域分异特征,各区域(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港口面积变化差异较小,港口面积变化比例差异较大;3)港城关系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化特征,欧洲地区港口对城市的作用关系相对较强(2017年平均RCI约为2.98),亚洲地区港口对城市的作用关系相对较弱(2017年平均RCI约为1.51)。研究结果可为海外港口及港口城市腹地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曲靖市为案例,应用RS和GIS技术以及统计和模型方法,利用该市1986年MSS遥感影像和2006年的TM遥感影像所解译的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成果,得出125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数据,由此计算出曲靖市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区域差异,揭示了曲靖市近20年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区域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喀斯特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本文以贵州省兴义市为例,从建设用地结构、投资与效益状况和潜力3个方面选取8个指标进行分析,同时与贵阳市、贵州省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主要类型由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占主导转变为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与水利设施用地两种类型。(2)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新增值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人均建设用地先增加后降低;单位GDP建设用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3)固定资产投入和第二、三产业GDP增长速度均高于建设用地增长速度,但投入与产出呈现差异,是产出的3.13倍;人口增长速度低于建设用地增长速度。(4)兴义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上处于贵州省平均水平,低于省会城市贵阳市和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2.
依据沈阳铁西区工业迁出地域34个新建居住区的用地结构、容积率、人口数量、景观特征、服务设施的调查数据,分析2002—2010年期间建设用地类型转化、居住区用地结构,结论是:住宅、道路和绿地成为工业迁出地域主要的景观类型;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降低,形状更加规则;工业建筑向住宅更新是城市景观的主要转化,绿地景观以草地为主;住宅向垂直方向扩张,低层建筑减少;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密度大;停车位严重不足,道路出行不畅,居住区用地结构需要优化.最后,提出了居住区土地利用优化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从2004年的中巴资源卫星影像中提取贵阳水源地三大水库水源涵养地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景观指数法进行水源地土地覆被格局现状研究。结果表明:以三大水库为中心的水源涵养地总面积为127584.63hm;旱地、水田和建设用地三种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严重的用地类型占研究总面积的59.91%,而林地和灌草地占33.71%,若单独考虑林地,则仅占总面积的22.60%,斑块大小上仅具有相对较大的,平均斑块面积为4.49hm;旱地具有最高优势度,是人类生产活动导致大斑块耕作所致;综上所述,林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具有一定难度;灌草地破碎化严重,斑块数量多,平均斑块面积不大,可以考虑对灌草地的林地化改造,部分实现原有林地的连接,扩大林地面积。  相似文献   

14.
学习型城市是市民和域内各类组织以学习为获取知识、技能、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方法、途径促进市民全面发展、组织创新发展和城市包容、繁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源于本世纪初.2 01 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合办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充分说明了世界对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成就的认可.本文进一步深入明确界定了学习型城市的概念,介绍了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起源时间,阐述了201 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合办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意义.同时,分析总结了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已经取得的成绩、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国产GF-1卫星影像,以南京市为例,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对旅游用地信息进行专题提取,研发出基于遥感手段的旅游用地信息提取方法和流程。研究结果如下:1)GF-1夏季影像4个图层(红、绿、蓝和近红外波段)方差的平均值(VI-Summer)是识别旅游用地的有效指标。2)旅游用地提取的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为83.33%和73.53%,表明基于GF-1卫星影像和面向对象技术的方法能够对旅游用地进行有效识别和监测。3)南京市的旅游用地总面积为137.34 km2。4)在空间分布上,旅游用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尤其是鼓楼区、雨花台区、建邺区、玄武区和秦淮区及其附近;而长江以北(江北)地区相对稀疏。本研究结果可为利用GF-1卫星影像快速有效地监管旅游用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入学考试必须向标准化方向发展.标准化考试的关键是考试试题标准化.本研究对我院1985-198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成绩进行了统计处理.根据所得结果,从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及效度方面进行了质量评价.以此为依据,提出我院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标准化设计的初步方案,为今后该项工作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7、2011及2021年Landsat影像,通过MapGIS软件处理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数据,通过ArcGIS软件构建地学信息图谱以及计算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综合指数,对霍城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霍城县土地利用结构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三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以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变为主,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面积稳定增长;土地利用涨落势图谱中涨势最大的为耕地,落势最大的为草地;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图谱以全期稳定型为主,其次为前期变化型,表明1997—2011年土地利用变化更为频繁,2011—2021年土地利用结构较稳定;1997—2011年霍城县土地利用程度降低,处于衰退期;2011—2021年霍城县土地利用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背越式跳高快速弧线助跑起跳对起跳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进一步研究背越式跳高起跳理论 ,运用文献资料法 ,对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进行分析 ,揭示弧线助跑起跳为背越式跳高身体重心运动方向和垂直速度的提早改变和累积创造了有利条件 ,身体由内倾转变为竖直过程 ,身体重心和垂直速度随之加速上升和增大 ,加快助跑速度有利于提高起跳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景观破碎化的皖南山区为试验靶区,基于2009年4期的Landsat 5 TM与HJ-1/CCD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土地覆被类型在影像上的特征,挖掘出相应的光谱、纹理、空间及时相等信息,获取相关特征波段.基于See 5.0软件,根据训练样本筛选特征波段及组合并获取最佳阈值.基于面向对象分类软件,对TM影像进行尺度10、30的2级分割,参照最佳特征波段及阈值建立规则集并获取分类数据.结果表明:基于面向对象的多时相分类法能精确地获取土地覆被数据,精度均高于92%,其在以皖南山区为代表的景观破碎化区域适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认清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成为城市合理规划的前提.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选定生态源地,以生态需求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两种用地扩张类型作为目标层,选定地形、水域、植被覆盖、土地利用、交通5个因子作为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最终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得出韶关市始兴县的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区.结果表明:(1)禁止建设区面积为128.971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5%,用地类型主要为林地,地形起伏较大,地势较高,生态价值高,主要分布在始兴县的沈所镇、深渡水乡、罗坝镇等区域;(2)限制建设区面积为1681.921km2,占总面积的71.8%,主要分布于始兴县的西北部、东部、南部等区域,具体用地类型为林地、耕地、湿地、水体等;(3)优化建设区面积为236.768km2,占总面积的10.1%,用地类型主要为耕地,地势相对平坦,主要分布在建成区的周围,靠近中心城区,交通便利,属于城镇建设的缓冲区域;(4)重点建设区总面积为293.61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2.5%,地势较低,地形起伏较小,较为平坦,主要分布在始兴县的马市、太平、顿岗、城南、沈所五个镇.研究还对各区的空间分布提出了相对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未来始兴县土地规划布局提供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