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一些青年新闻工作者凑在一起,谈起某些老同志采写的新闻作品,往往议论道:“缺少文采,干巴巴的。”“英雄割剧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杜甫《丹青引》)舞文弄墨的人,谁不希望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可是,新闻作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文采”呢?有的青年记者以为,华丽的词藻多  相似文献   

2.
书讯     
《我就是我》中年女记者樊云芳新闻作品选《我就是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编辑了樊云芳1981年至1986年发表的新闻、通讯、新闻特写、人物新闻探索性报道等5个方面,共57篇作品,显出了她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文采、独特的构思,独特的新意。”每篇作品都附有行家的简评。定价:2.10元(李国全)  相似文献   

3.
“新闻人物”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新闻人物”?近年来,报纸上人物新闻(消息)多起来了,刊物上探讨人物新闻问题的文章也多起来了,于是,“新闻人物”这个问题也就提出来了。过去,我们在运用人物报道的形式方面,偏重于人物通讯、人物特写、报告文学等等。在介绍经验、研究业务的文章中,若论及人物,都不用“新  相似文献   

4.
“言而无文,其行不远”。文章是以语言为基本材料的制成品,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得失。新闻作品也不例外。 但是,除极少数作家型记者外,多数记者重视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对语言的生动形象却重视不够。表现为:不重视锤炼语言文字,新闻作品没有文采,不少获奖新闻作品只是题材分量较重,新闻价值较高,语言文学则一般化,甚至较粗劣,原因何在呢?既有记者的认识原因,又与记者学习积累不够有关。 有的记者认为,强调语言生动形象就可能违背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这是不正确的。新闻与艺术作品在真实性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新闻作品要求语言生动形象与新闻内容是否真实是不  相似文献   

5.
读者之声     
△希望介绍一些说明文写作方面的知识。 (王首成) △选登“新闻知识卡片”,以介绍一些短小有趣的新闻知识。(陈通宪) △适当地刊载一些新闻理论上的争论文章,以帮助读者们提高认识。(唐恒金) △希望增设“编辑部改稿体会”和“好稿选评”,用比较的方式帮助读者提高写作水平。 (韩百龄) △尽量少登与写作无关的文章和名人写的作品,多用各地通讯员和读者稿件。 (何川) △“新闻来稿评析”和“当好通讯员浅谈”两栏目内容很实在,望能长期办下去。(易江军)  相似文献   

6.
许同泽同志: 你给本刊来信,询问“怎样在经济新闻中正确运用数字?”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在写新闻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一些数字,不仅能省略很多文字,而且还能给文章增加文采。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数字在新闻中特别是经济新闻中是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7.
文采是支撑新闻作品高度与深度的灵魂 要使我们的报纸、电视、广播令人爱读、爱看、爱听,“像早晨的闹钟一样,立刻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加里宁)。新闻就得讲究些文采。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篇新闻精品、佳作,不仅要立意深刻,内容高雅,而且要结构新颖,写得精彩,字里行间溢出文采,读之琅琅上口,让人爱不释手。然而,目前报刊上的许多文章和新闻,却写得平平淡淡,读来无味无采无奇,不那么吸引人,缺乏可读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少文采。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这么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能持之久远呢?  相似文献   

9.
吴苾雯,女,中国青年报最优秀的记者之一。从事新闻工作17年中,曾多次参加重大报道活动,并通过报道推出了一批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青年人物,逐渐形成了较鲜明的人物通讯写作的个人风格。其作品荣获过中国新闻奖、“五四”新闻奖、全国现场短新闻  相似文献   

10.
同样写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出自不同人之笔。写出来后会完全不同。有的生动活泼、引人人胜,有的则单调死板、令人生厌。俗话说:“讲话要有口才,作文要有文采。”不管是口才还是文采,都离不开运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要把文章、报道写好,固然有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新闻时效等各种因素,而运用好语言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有些文章、报道,读来有声有色,主要原因之一,是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具体说来,给报刊写稿,在语言方面有哪些要求呢?  相似文献   

11.
题好一半文     
在新闻作品中,标题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读者或听众最先接触的就是新闻作品的标题。所以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让受众“上钩”的“诱饵”。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写好新闻作品的标题,对于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能力,增强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标题越简单,越不费解,便越好”。制作标题实际上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胡乔木曾经说过:“有的时候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标题应该虚实结合,不拘一格,要讲究文采,才能吸引读者。比如同时反映一件新闻事件,标题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请看,反映一家企业如何创建精神文明,有的媒体的标题是“文明出效益”,有的是“发掘潜能出效益”,而有的媒体记者在标题上下了一定的工夫,标题是“奇迹出在软件上”,这给人的感觉就很新异。现在一些媒体的新闻熟悉的词  相似文献   

12.
常读报,常留心报上的“去世新闻”。要上“去世新闻”,当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总要有些规格。当代新闻史曾出过一个因写“追悼会新闻”而出名的郭玲春(新华社女记者)、(那是有真本事,写得是好),然而你再仔细研究一下此块天地,确实还有不少文章可作。比如近日读报发现,过去关于新闻的概念:“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有所动摇,因为人民日报第四版、第二版上常登的“去世新闻”、“逝世新闻”,刊出日期与人物去世日期有时相隔近半月、一月甚至半年、一年之久。(如6月5日报道林乃清同志逝世已相隔近八个月),什么原因?开始不得其解,后来发现这些人物  相似文献   

13.
李莉 《声屏世界》2013,(11):66-66
新闻拒绝卖弄文采、堆砌辞藻,但从不拒绝文采,以让人赏心悦目。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新闻文采要缘事而发、淡中有味。这就是说:一方面,新闻需要文采,用文采来消除平铺直叙的“文件味”“工作调”“总结腔”.增添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新闻的文采要张弛有度,顺势而为,适可而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语言要准确、生动、凝炼,不能哗众取宠、长篇大论、拖泥带水。  相似文献   

14.
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已经揭晓。本刊特邀请部分一等奖获得者(作者、编者)将他们获奖作品的采编过程和体会写成文章,在《业务广角》栏目刊出。这些文章讲述了获奖作品采编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披露了获奖者的“真经”和心声。您想写出高质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吗?读读这些体会文章,定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当今新闻界出现了万花纷呈的局面,新闻作品从结构形态、表述方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开始突破了传统的模式。但由于一些编者和作者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上,在新闻作品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主体新闻事件与作者所表现主人公思想境界相悖的东西,从而削弱了典型的形象,降低了典型的可信性,影响了宣传效果。(一)典型都得加班加点工作吗? 某报一篇通讯,报道一位“惜时如金,追求产品质量”的青年厂长。其中有3处笔墨着重渲染了他加班加点和技术人员讨论提高产品质量的境头。新闻作品也没交代清楚他的工作环境、业务技术情况,读者就难免从另一面考虑问题了:“这位厂长  相似文献   

16.
言以文远“传”以“播”重 如持“新闻无学”观点者,一些人认为新闻不过是向受众传达信息而已,不需文采;或日新闻是“易碎品”,以“快”取胜,无暇雕琢以显文采。此是对新闻的偏见、浅见或日谬见、成见。 诚然,新闻非文学,其价值在实事本身,其美在其“自然景观”。但自然景观再点缀、衬托以人文景观。如泰山之岱庙、玉皇阁,西湖之白堤、岳墓,“自然景观”则更见其美,新闻实事则愈显其贵。刘勰说“言以文远”。纵览古今中外传世之作无不立意高古,文采飞扬,最典型者莫过千古传颂的唐朝王勃之《滕王阁序》,其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相似文献   

17.
一九九○年四月五日到十四日,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新闻学会和南通市新闻学会主持的一九八九年度全省报纸好新闻的评选工作。好新闻是众多新闻作品中的佼佼者,无疑应当是品位最佳、价值最高、文采最好的。但是如何确定品位,如何衡量价值,如何看待文采?它不象物质产品那样,有明确的考核依据和全国统一的标准,而新闻作品是精神产品,由于理论修养、业务基础、实践经验上的差异,认识和掌握  相似文献   

18.
感谢《新闻爱好者》给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与同仁议论议论新闻写作方面的问题。若不避“拔高”之嫌,我希望拙作《留得三分在明年》(编者注:此文获1985年全国好新闻三等奖)被看作一篇解释性报道。在此,想就这一类报道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在刚刚开始记者生涯时,我更乐意去做那些有情节、细节、现场感和人情味的文章,诸如人物专访、新闻故事、事件性报道、以及函义不甚确切的“报告文学”之类,满肚子热望人家夸一声“你的报道有文采”。但是,当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读者代表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编辑部:贵刊的前身《新闻业务》1986年第10期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采访札记:《旅途奇遇》。文章刊出后有的同志来问我,“你所写的事儿是真的吗?”言外之意是非常明白的。更有不客气的,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家伙,编得挺圆。这算小说还算新闻?”开始,我对这些都一笑置之。我有什么必要编一个故事当新闻作品发表呢?其实,这番奇遇本来并没有准备写出来发表,与一个外国人萍水相逢,当时实在没有想到问问他的尊姓大名,与他的交往只不过是尽尽义务,想帮这个异国大孩子一把(作为一名记者,这也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后来又有一位同志来问我,既然是亲身经历,为什么偏偏不知道那位日本青年的姓名?作品发在新闻  相似文献   

20.
“文章发表后深受读者好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好评如潮”……对这样的话,想必大家不会陌生。一些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在总结自己的工作,推介自己的作品时常常会这样讲。尤其是在一些新闻业务刊物中,一些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在介绍自己的经验,或者用自身的新闻实践论证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