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韩汶璐  李蔓荻 《今传媒》2023,(11):37-4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标识,也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永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新媒体时代,各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举措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解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教育平台、教育形式、管理机制四个角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注入崭新力量。  相似文献   

2.
余锐 《传媒》2023,(20):41-43
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围绕青年受众主体地位,创新传统文化大众表达,展现中华典籍思想传承,凸显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满足青年群体多元需求。《典籍里的中国》依托丰富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多媒体互补、联动,实现多渠道立体传播,进而提升传播效能,强化青年群体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3.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着和谐社会的良好构建,跟随时代的变迁,多样化的媒介载体逐步成为文化传播与弘扬的重要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撑。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多种文化观念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相对薄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载体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新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路径。笔者从厘清内核、拉近距离、创新内容、技术跟进、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传播路径探究,以期增进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理解与认同,进而营造更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壮大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官方传播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海外孔子学院的推广、国家形象片的海外传播等。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官方传播有时也会引起海外民众的警惕和误解,亟需构建海外民间传播体系或机制。借助新媒体和民间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为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用新媒体技术"软化"传播内容,立体化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用好民间传播力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海外社区;转变传播战略思维,注重情感传播,构建处理海外传播不利因素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5.
刘小明 《传媒》2021,(19):后插3-后插4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文化传播的新形式和新载体,改变了大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并影响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形态均发生了更新换代式的转变,直接影响文化的发展进程和社会进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悠久历史检验所积淀的宝贵精神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在于文化自身的蓬勃生命力,更在于精神文化如何能够被很好地传播出去.基于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上的独特优势以及它所带来的技术和战略挑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做到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文化的高效传播和延续,使中华文化继续在德育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对传统文化再续生机以及民族发展都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沉淀积累、吐故纳新中逐渐形成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延续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源泉.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媒介的承载来延续,媒介技术的发展变迁,革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互联网平台上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创新了文化表达的方式.新媒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了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因此,新媒体环境下传承优秀的中华文明成果,需要把握新媒体的运行规律,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受众的文化需求,利用多元、立体的传播新方式,提升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由韩晓燕编著的《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研究》一书通过对新媒体和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概况的分析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的优化具有较高的现实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丁燕伟 《出版广角》2023,(24):64-6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出版机构的重要职责。融媒体时代,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出版机构应通过精准定位受众群体、优化内容、构建出版矩阵,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7.
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是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时代为典籍对外传播创造了全新的机遇,本文通过跨文化传播视角分析新媒体时代典籍传播的现状,探究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策略,以寻求最佳传播方案、达到最佳对外传播效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乎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一项长期且重大的课题,少儿出版单位任重而道远。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实践为业界提供了有益启示:少儿出版单位应在出版的广度与高度上双向发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少儿图书的引领力;丰富儿童视角的表达,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少儿图书的吸引力;立体开发和打造品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少儿图书的传播力;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少儿图书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詹雯丽  江文豪 《新闻世界》2023,(10):118-120
《典籍里的中国》抖音号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采用“文化+话剧”的方式,讲述典籍中的故事,旨在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别从文化、语境、意义、媒介、形式五个层面分析《典籍里的中国》抖音号的传播内容与效果,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0.
辛晓磊  周斌  池瑶 《出版广角》2021,(10):13-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与传播关乎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需发挥主题出版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引领作用,从选题创新、人才培养、技术跟进、顶层设计等方面全面提升传播力,也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题出版"走出去"的推进助力.  相似文献   

11.
赵晓 《中国编辑》2024,(5):75-80
古籍既是传统文化实体,又记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随着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影像的兴起,影视与古籍两种原本少有交集的文化类型呈现合抱形态。古籍影像编辑既是对“物”的影像描摹,又是对“文”的多重演绎,更是对“人”的时代叙事。新媒体短片《穿越时空的古籍》以挖掘、演绎与传播等编辑方式,观照了当代国人的文化自信心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影像的创新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常永强 《今传媒》2023,(11):45-48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传统文化媒介形象正在向可视化方向转变,并凸显出即时性、交互性、社群化和个性化等特点。基于此,笔者提出要从新媒体话语形象和文化传播者形象两方面入手,通过活用新媒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挖掘文化资源以及塑造文化品牌等方式,重构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媒介形象,旨在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当代文明的根基,是文化强国的价值资源,更是新媒体时代文化传媒产业发挥媒体作用的重要着力点.作为拥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文明古国,我国师德思想形成之早、内涵之丰富、体系之完备,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我国当代师德传播,应当从我国传统师德思想中汲取思想精髓;而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变革,赋予了当代师德传播新的要求.我国当代师德传播在继承优秀师德传统的基础上,要迎合时代要求,实现超越发展与传播创新.  相似文献   

14.
彭小琴 《传媒》2023,(16):61-63
国际中文教师担负着中文国际传播的重任,同时也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要秉承多元共生、命运与共的跨文化传播理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正视文化多样性,增强世界获得感,以文化共性吸引学生,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和深刻内涵,形成师生共生传播主体,课内外多场景传播、线上线下双向对话的传播模式,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段鹏  张丁 《出版广角》2023,(7):11-15
随着作为媒介的虚拟现实逐渐浸入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打造优质的虚拟现实媒介叙事内容对于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媒介叙事体系至关重要。“中华礼赞:中华传统文化服饰VR城市巡展”项目通过“具身”这一概念连结虚拟现实媒介与中华传统文化服饰,在技术可控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技术可供,实现虚拟现实媒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汇融合。同时,项目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多样性的传播方式,摸索出一条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播之路。未来,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媒介要在“四全媒体”的理念指导下,以多重复现力、沉浸式传播感知和高效互动等传播特性,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打造出审美立意高、社会普及广、文化共识强、科技含量丰富的文化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16.
冯霞 《视听》2023,(4):154-157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作为展现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甄选和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利用高新科技手段赋能舞台视听效果,叠加传统的写意艺术,共同建构了新媒体时代的仪式空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秉承着“一起向未来”的时代主题,阐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堪称跨文化传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节目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呈现出了新的形态,其传播策略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媒体日益成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和平台.本文以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研究对象,使用个案分析及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其内容创作及其宣传推广策略的研究,对其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归纳总结出该微纪录片的三点传播策略:即拟人化的形象构建策略、个性化的网络推广策略、碎片化、多渠道的分发策略,探讨了如何通过微纪录片提升文化认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以期对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些许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8.
唐衍欢 《传媒》2023,(18):28-30
《光明日报》的“中国好手艺”专栏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记录他们的手艺故事,专栏文章朴实地展现传承者的精神风貌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本文从对专栏中各文章的分析中总结了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策略:情景交融地展现劳动之美、以发展的眼光看传承和创新、打造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范本,以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以"学习强国"APP平台为例,分析新媒体在华夏文明传播中的表现形式、内容特点,并就进一步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华夏文明传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国非遗传播的整体格局,形成了以短视频技术和商业优势为主导的新媒体场域。新场域对我国非遗的整体生态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但也由此产生了不利于非遗发展的一些问题。在新的局面下,我们需要探索非遗短视频的转化创新路径,推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从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阐释提炼、短视频内容和形式创新、媒介事件的策划传播、政府职能的优化发挥,以及非遗短视频海外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克服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非遗的整体保护水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