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院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对天津市高等院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的实地调查,了解当前现状,利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对问卷的整理分析,发现其优势与不足,不足之处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天津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发挥民族传统体育作用促进小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农村体育现状与小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以及民族传统体育进入社区的优势,探讨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参与价值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社区体育是新形势下"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载体。"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能够积极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的功能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社区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社区体育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只有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4.
要实现2035年全国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m2的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发展我国社区体育是行之有效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章以社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对美国联邦政府在本土体育和休闲文化的引领下,在社区体育分层分类政策设计、高投入与多元路径促使下的设施无忧供给、社区与学校之间场地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专业体育人才供给和社区居民自身服务意识的养成方式等方面分析美国社区推行体育锻炼的成功经验,提出改善我国社区体育锻炼需要注重个体差异:为社区体育锻炼提供均等的参与机会;营造社区关系:培养和健全社区非营利体育组织;保障社区环境:建立、改造社区体育锻炼场所和公园;家校社一体:促进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文化建设。旨在推动我国社会公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促使我国居民体质健康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参与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无锡市Y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发现社区文化建设参与存在认定悖论,社区文化建设者与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成效和参与度的认定截然相反。社区共同体精神缺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居民参与能力不高、政府与社会互信互动有限是社区文化建设低度参与困境的成因。通过重塑社区共同体精神,完善社区文化管理体制,激发居民参与及自组织能力,强化社区民主与信息公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社区文化建设体系,有利于破解低度参与困境。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文明和谐城市发展的显性要素,其服务质量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以文化软实力为指引。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发现,从文化软实力视域出发,注重提升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其服务响应速度和响应效率,积极引导和吸纳广大公众参与服务,主动营造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服务的良好环境,优化与提升服务人员结构和业务素质,可有效提升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试论高校体育对开展社区体育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分析我国对开展社区体育的需要入手 ,探讨了高等院校在促进社区体育发展所具备的各种优势 ,并提出了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之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把社区体育作为推动全民健康优先发展的阵地,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也把发展社区体育推动全民健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一。高等院校其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完善社区功能,促进社区体育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体育资源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之间存在问题,利用两者之间存在互补的辩证关系可以解决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市社区建设是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作为新型社区建设中的一部分,对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以及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新型社区文化以及体育元素的概念出发,有助于厘清体育元素与新型社区文化间的关系,阐明体育元素的重要价值.研究认为:体育元素在新型社区的主要表现为宣传、倡导、展示、活动、体验、学习、警示等形式;新型社区体育元素具有服务性,同步性、顺应性的特点;体育元素具有提高居民身心健康、丰富社区文化内涵、塑造社区文化品牌以及营造良好社区环境的作用.最后,研究提出新型社区中体育元素植入的主要内容以及多样化途径,以期为更好的为新型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及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广西民族地区村落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制约广西民族地区村落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农民体育的组织机构及其管理指导工作薄弱、体育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建设落后、村落社区体育人口偏少、农民参与健身意识淡薄等。并针对性地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持续推进村落社区体育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拓宽体育经费来源,因地制宜,发展村落特色体育项目;积极发挥村落带头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以及对唐山市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研究,根据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对唐山市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构想模式.探求影响唐山唐山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城市取向的深刻变化和社区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使城市群体大规模流动与分化的同时,也使新时期的体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社区文化建设与新时期体育发展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对新时期体育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城市社区体育与卫生现状为出发点,以体育社会学、管理学知识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城市社区体育与社区卫生发展进行研究。体育与卫生相互依托、相互合作,社区体育卫生在提高市民体质、健全预防控制机制起着重大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和卫生合作机制能够更好地完善社区的保障体系,促进社区文化的建设,加快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进程,提升整个民族精神文明程度,真正为践行富民承诺、建设平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依据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社区体育文化概念和特征,通过调研,了解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探求影响南昌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及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河北省社区体育的人员参与活动情况、体育活动的地点情况、社区体育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社区体育场地的数量、质量、使用情况以及体育经费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了影响及制约河北省社区体育发展的诸多因素,以期为社区体育的发展与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性体育文化,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文化有它特有的研究意义和存在价值。但实践中对其研究和普及都不够深入。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综合分析等方法,在分析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内涵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搭建在民众文化生活和国家文化建设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幸福状态的写真,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一项重要举措。研究结果表明: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核心在于改变当前过度依靠政府行政力量为主体的“档案式”保护模式,大力推广“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村”“文化生态村”等以社区组织为主体的治理模式。村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治理模式通过制度化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使社区居民参与到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之中,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主体积极性和参与能动性,从而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化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围绕体育文化的本质结合校园体育文化r影响力对成都市不同高校大学生运动参与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运动参与行为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呈正相关。由此可见,高校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商丘市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对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商丘市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程度不高、体育健身意识较差、体育场地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提高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运动竞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居民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主动加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才能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强劲活力,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居民参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指出了当前居民参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增强村民参与意识等居民参与的有效对策,希望能为提升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