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提出选课的实时概念和要求,并通过建立称为叙述式列表课表的数据结构及其转换算法来实现实时选课系统的建立,它将有利于推动国内高校学分制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体表示语言转换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本体表示语言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主要元素和推理机制对8种常用本体表示语言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本体表示语言的语法和语义问题,指出本体表示语言的转换技术是本体整合、共享和应用的前提。将本体表示语言转换分为语法转换和语义转换两个部分,介绍和比较现有本体表示语言转换模型和转换工具。最后,讨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黄薇  杨清华 《信息管理导刊》2001,14(3):45-48,35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虚拟/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提供了技术基础,虚拟/数字图书馆的新的媒体形式和与用户的新的联系方式要求其具有新的组织结构和信息的存储形式。本文对虚拟/数字图书馆的组织模型和信息的收集与表示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提出了适合信息数据长期存储和动态更新的基于数字对象的多层次表示结构和表示方法,同时分析了传统图书馆向虚拟/数字图书馆转变的必要性和转换成本。  相似文献   

4.
基于本体的课程知识检索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宇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2):124-127
针对课程信息组织和检索系统实现问题,采用文献调研、模型建立法、比较分析法、原形法等情报学研究方法,详细阐述课程语义信息提取、存储、推理、查询和表示的研究过程。通过问卷调查采集课程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建设课程信息本体;实现WEB信息系统中课程本体的推理、查询以及表示;利用Lucene进行语义索引,利用ICTCLAS中文分词系统进行停用词过滤;实现课程知识本体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可视化的隐性知识转换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知识可视化与信息可视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指出概念图、语义图、思维图、视觉隐喻等知识可视化技术能够有效地表示隐性知识,进而根据隐性知识转换的需要,构建基于知识可视化的隐性知识转换模型。并以想法鱼池为例,探讨应用该模型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环节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介绍信息网格技术及其核心研究内容,并重点从体系结构和信息表示两方面介绍国内信息网格技术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缺乏形式化、规范化的语义框架的指导和约束.现有的课程信息管理,还是相对比较粗粒度的,主观性较强.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借助OWL本体的语义化和形式化表示,对高校特定专业的课程信息进行细分和归类,建立高层课程本体.同时,在课程信息和OWL本体的语义之间建立映射关联,形成课程知识库.基于课程本体和知识库,可以进一步实现一系列基于语义的应用,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两个用自然语言表达的难以实现的数据库复杂查询实例,分析研究复杂查询的关系代数表达式的表示和转换技术,设计实现关系代数基本运算过程库和复杂查询自动转换。  相似文献   

9.
课表转换系统使用PHP语言,开发出了大课表生成页面、教师课表生成页面、全部教师课表生成页面、教师课表查询界面。本系统大幅度减化了教务部门排课人员的手工劳作,充分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架起了教务管理部门和各位教师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活动中通信、交流的方式已不再仅局限于文字—一口语体系的语言框架,而是转向人类所有器官的共同作用。除了传统文字信息外,静态图像信息 (如照片)、声音信息(如磁带)以及活动影像信息(如电视、电影等)全方位地冲击着我们的感官,信息从一维表示转换到了多维表示。这意味着从事信息资源开发的档案编研工作在现代信息社会将多维化生存。 档案编研工作长期习惯于生存在文字信息的一维空间。对此,史学界有学者提出了异议。他们指出,企图只依赖档案来还原与客观再现历史原貌是不真实的,因为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息过滤的方法与相关技术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信息过载”问题,为了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实用性的信息,信息过滤技术应运而生。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用户的信息需求与表示、文档的表示技术、匹配技术、信息反馈技术等四个方面探讨网络信息过滤的方法与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从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组织者的视角出发,讨论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教学,以期能够为业界同仁提供课程构建的参考策略。[方法/过程]以笔者组织建设的中美两国的信息检索MOOC和Metaliteracy课程作为案例,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数字环境下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结果/结论]根据对信息环境、教学技术、教学资源的分析,总结数字化信息素质课程的4种模式,并提出构建和优化课程的3个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技文献跨语言推荐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超载和语言障碍影响我国科研人员对外文科技文献的有效获取,如何提高获取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个性化推荐能很好地处理信息超载现象,但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都基于单一语种进行,多语种环境下的推荐研究非常缺乏。本文提出网络环境和海量数据背景下的科技文献跨语言推荐模型,并论证用户兴趣特征抽取、语言转换和混合推荐等步骤。利用Web日志挖掘技术,分析基于多种信息行为的整合分析方法抽取用户兴趣特征,以分类表作为参考体系建立用户兴趣表示模型,在用户—特征词转化为用户—类目矩阵的基础上开展推荐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认为新环境下的信息组织课程是对传统“编目”课程的继承与发展。因而,在教学思路上,一方面,信息组织课程要保留传统“编目”课程的精髓;另一方面,传统编目理论与技术又需要调整定位。同时,要强调信息组织理论素养和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组织课程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到信息组织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位置和所承担的任务与职能,可采用层次化课程设置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平衡理论与实践,并兼顾各种载体和重视计算机教学。  相似文献   

15.
利用JDOM解析XML文档及其在数据转换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企业、组织、数字图书馆等之间现存的计算机平台,数据存储模型的不同,严重地阻碍了信息交流。为消除“信息孤岛”,本文试图结合Java的跨平台特性和XML信息交流的标准平台特性,利用JDOM实现从数据库抽取有效数据转换为XML文档保存,从而满足数据的多样性表示和异构数据库环境下数据交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的信息过滤技术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岩 《图书馆学刊》2007,29(4):45-47
介绍了信息过滤的涵义、特征和分类,讨论了用户文档的表示,提出构建一个基于信息过滤技术的Web信息过滤模型。  相似文献   

17.
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数据交换标准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XML技术脱颖而出的数据交换标准为建立可互用的数字化图书馆提供了数据交换的基本标准和信息展示的工具。重要的技术构件是用 XML Schema来建立电子图书数据标准目录 ;用 UML ,RDF和 XML来进行数据建模和数据描述 ;用 XML技术来创建客户机 /服务器接口的中间层语言 ,创建整合多种不同数据源的数据的转换格式、提供数据统一接口问题 ;用扩展样式表语言 ( XSL)和扩展样式表语言转换 ( XSLT)作信息系统间的数据转换和传输以及使用地理标记语言 ( GML)定义地理空间数据。本文认为 XML技术为数字化图书馆信息整合、资源共享、互用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教学内容的新信息环境下高校信息检索课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晰高校信息检索课程内容的现状,利用实证方法对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以信息技术为本课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切入点,从信息源、信息检索技术、信息检索策略和信息分析与评价方面展开探讨,为新信息环境下教学内容建设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最后基于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的横向发展,完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期望进一步探求新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棪 《编辑学刊》2016,(4):53-56
媒介形态是阅读得以实现的基础,一切媒介都能提供转换事物的新视野和新知觉,它不只是技术层面的载体转换。信息知识媒介的变迁必然带来阅读的变迁,促使阅读文化发生转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以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改革为例,探讨课程思政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路径与模式。[方法/过程] 在厘清课程思政、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特点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掌握国内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以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改革为例,探索思政元素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和模式,反思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质量评价等问题。[结果/结论] 从嵌入式、支撑式和协同式3个方面探索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的路径。归纳总结3种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模式:模式一,新媒体技术应用法;模式二:案例教学法;模式三:项目教学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基础是教材建设,动力是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