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剧鲁迅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但他生前并不快乐,死后更是可悲。即使到了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鲁迅。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把鲁迅先生当成一个文学家,一个思想家,而更多的把他当成一个政治家,这是特定的时代强加在鲁迅先生身上的悲剧。那么在静下心来认真地、全面地研读他的作品之后,或许才能领会到鲁迅先生在文学上、思想上的深刻性与前瞻性,才能真正理解他。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现代小说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悲剧理论家。将鲁迅小说置于他的人生悲剧理论之下考察,可以发现鲁迅小说集中有部分作品能够称为悲剧性小说。从悲剧人物、悲剧结局、悲剧根源和悲剧取材角度解读鲁迅的小说,可以加深对鲁迅小说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这本散文集全以叙事为主,讲述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再到去日本留学的经历,其文学意义很大。这部作品是在其面对他人攻讦以及被当时政府通缉的情形下完成的,反映出了他当时的一些内心想法,对当时社会的现状的批判。同时,整个《朝花夕拾》的内容中,大多都是关于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一些生活及社会环境介绍,抛开文学价值来看,这本散文集还蕴含了丰富的民间文化研究价值,其笔下的那个时代的描写、当地的民情、民俗,对现在来说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时.其从事“遵命文学”的创作目的在于:“用文字来改良人生,改良社会,改造国民性,改造国民精神。”①要达到这样的改变和改造,鲁迅对中国社会进行了透视,审美的观点集中在“五四”时期的要害——反对封建思想上。他不重在直接展示社会的浓黑和残酷,而把艺术的焦点投射处于水深火热、呼天号地状况的人的“灵魂”上,并在作品中常用象征来表现。 鲁迅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5.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受新思想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由此而引发的文化革新的呼声高涨,但传统的文化思想依然根植于国人思维之中.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鲁迅先生正站在这个新旧交替的门槛上,在他的作品中不仅透出新文化的曙光,也渗透着传统的积淀.通过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分析,能很好的把握新时代下国民旧的理念,从而解读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6.
龙开朗先生善书善刻,作品琳琅满目,有有野。书法作品讲究“味”、“情”、“气”,篆刻作品既有秦风汉韵,又有个性。这是他感悟人生和书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阜新  徐红 《职大学报》2014,(2):8-11,72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悲情小说,鲁迅先生创作的这曲悲歌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女性读者感受尤为强烈而持久。对此间深重的悲剧成因,笔者从女性的视角就子君缺乏自主性的人生观念、子君与涓生人生追求缺少契合点、子君没能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等方面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巨人,他的作品以其思想的无比深刻性和语言的非凡纯熟和精粹,显示出他的成熟和独到.作为白话文学的坚定倡导者,鲁迅以他的作品,显示了白话文强大生命力和丰富表现力,同时,他又以一种特别的白话文言味或文言白话味显示着他特有的风格.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特点,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从而更准确理解和把握鲁迅的思想内涵,更准确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一个极其有信仰而且敬重信仰的人,他的信仰十分纯粹。他的信仰是源之于并且浸透于个人生命血肉中的大爱与悲悯,他的信仰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信仰危机时代,我们需要鲁迅的匕首、更需要鲁迅的战斗意志,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鲁迅精神,更需要认真研读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用鲁迅作品来滋润、浇灌我们的下一代。  相似文献   

10.
从年少显露天分到初与文学结缘,从初闻鲁迅之名到追随先生一生,纵观作家萧军的一生,无论是为人为文,对其影响最大、指导最深的一个人可能就是鲁迅先生。要想正确理解萧军、萧军的作品以及萧军的文学生涯,首先就要了解鲁迅先生对萧军从初闻其名到耳提面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其战斗精神得到空前的高扬;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界,尤其是左翼文化界前进的方向。纪念鲁迅先生,自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文艺阵地》是由茅盾主编的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文学刊物,在此期间,曾着力标举鲁迅的旗帜。这些纪念文字,主要从鲁迅的生活、作品和思想三个方面展开。重温旧籍,当有裨于时下的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作为鲁迅笔下重要的动物意象,猫头鹰可以说是鲁迅神形毕肖的自我形象标记。鲁迅认同并自命为猫头鹰,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叛。与猫头鹰一样,鲁迅是属于黑夜的,他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他对黑暗的反抗上。他是"无声的中国"的呐喊者,又是一位参透了人生虚妄的孤独"存在者"。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看客这一集国民性格中麻木、冷漠等精神于一体的典型群体人物形象,他运用以喜审悲的艺术手法,从对民俗文化的剖析入手,对看客这一形象进行了深入地刻画从而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使看客这一形象具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品通常充满了怀疑的精神,这种怀疑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他对于一切权势的不妥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于人生人性的深刻思考。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批判与思考并不是有些评论中提到的完全的斗士般的尖锐,更多的其实是他将锋芒指向了自身,他将匕首与长矛投向对手,投向一切专制的时候,也时刻无情地剖析了自己。  相似文献   

15.
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家主观情感的自然统一,是作品中形象的基本特征,也是对描写的基本要求。描写的角度,则是作家描写的具体方式。鲁迅作品中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是鲁迅先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不同描写角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日本留学给鲁迅最大的收获是使他认清了改造国民精神的迫切性,和医学对国民精神改造的乏力,这更加坚定了鲁迅改造国民精神的信念。鲁迅正是从藤野先生那里看到学术对于改造精神的乏力和藤野给予鲁迅的“热心的希望”的结局,看不到这种“新的医学”能给国人的精神带来什么改造,正如藤野先生所教的但根本不能改变日本青年的爱国思想一样。藤野先生给鲁迅的“良心发现”和“增加勇气”就是用笔来改造国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高晓声的小说创作与鲁迅有着深刻的联结。在"为人生"的创作宏旨下,高晓声在农民题材以及深入探讨"国民性"问题上对鲁迅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高晓声师承了鲁迅的白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含蓄的辛辣、寓涩于笑的幽默风格,其后期的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作品,是对鲁迅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传统的努力回归。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为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把翻译事业和民族文化的复兴与改造国民性结合起来,从用科幻小说开拓国民思想的归化编译到为中国文化能从西方文化汲取更多营养而采用的原汁原味的"宁信不顺"的直译,尤其在做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鲁迅重视儿童发展,从立人出发,翻译具有童真童趣的儿童文学作品,用儿童的语言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体现了儿童本位的翻译观。不同时期,鲁迅的翻译目的也不同,在特定目的下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有变化,这些都与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理论不谋而合,弗米尔的目的论主旨在于译者要根据译本的目标读者的需求而采用适合的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或是编译等翻译策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译者首先要明确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瞿秋白是亲密的战友,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光照日月,传颂千古。 早在一九二三年十月,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初版刚三个月,瞿秋白就在他写的《荒漠里》对鲁迅极其仰慕,并推崇地说:“好个荒凉的沙漠无边无际的!鲁迅先生虽然独自‘呐喊’着,只有空阔里的回音”。后来他又提到《狂人日记》、《头发的故事》等。一九三一年,瞿秋白受王明路线的打击,被排斥于党中央领导机关之外,来到上海养病,他在读了鲁迅给他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诗歌不仅有深刻的思想内容,高度的艺术技巧,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有精湛的造诣。虽然他用的语言十分洗炼,一色白描,没有铺张涂饰,也不强加形容,但他笔下的人物,只要出现一次,就能给人鲜明的印象,笔下的景物,虽只寥寥数笔,也能十分传神。不管任何场合,一经鲁迅描写,全是栩栩如生,丰富多彩。这与他具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很高的锻词炼字的能力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对动词的锤炼更令人惊叹。一般说来,动词是一个句子的关键,动词锤炼得好,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鲁迅先生对动词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程度。他能根据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典型环境,非常恰当地选用切情、切境、切合典型人物性格又足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动词,画龙点睛,卓有成效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里试举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