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比较教育:话语与权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比较教育作为一门解释不同民族国家教育现象的教育学科 ,其话语实践总是同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这种话语实践往往隐含着不同民族国家在教育科学乃至社会文化方面话语权力的争夺。通过分析研究本土生活中的日常生活层面的教育话语、本土教育实践中活跃的教育话语、民族传统教育理论中具有生命力的教育话语和民族交流本身产生的教育话语 ,进而使之体系化 ,探索并逐步建立兼具第三世界本土特色和国际通用性的比较教育话语体系 ,在教育和文化解殖民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是当前教育学界学人的众望所归。然而,从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深受“西学”的影响,以致于我们不能实现教育理论研究在元理论或元话语层面的本土化。默顿的中层理论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的选择,即在西方的元话语或元理论与中国的本土实践之间构建中层理论以实现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在中层理论层面的突破需要研究者要以理性的批判精神对待“西学”、深入本土教育实践和有本土问题意识、具有世界性视野、珍视本土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比较教育的学科地位与建设问题一直是困扰比较教育学界的一个本体论问题。本文主要从方法论建设重心的转移、重视教育传统因素对建立本国独特的比较教育话语体系的积极影响以及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应注重本国的教育"输出"这三方面,对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进行反思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比较教育学科重建:方法论、话语体系及未来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教育的学科地位与建设问题一直是困扰比较教育学界的一个本体论问题。本文主要从方法论建设重心的转移、重视教育传统因素对建立本国独特的比较教育话语体系的积极影响以及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应注重本国的教“育输出”这三方面,对比较教育的学科建设进行反思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建设中国特色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仅是解决中国特殊教育实践问题的学科钥匙,更是回应新时代提出的特殊教育迫切课题的学科担当。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应强化学科本质属性,凸显特殊教育学学科特性;注重分化与综合,促进特殊教育学学科群建设;完善学科建制,推动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架构建设。特殊教育学学术体系的建设应追求理论思维,提高特殊教育学的学术品性;关切实践问题,形成特殊教育学的学术成果;探索前沿性研究,丰富特殊教育学的学术空间。特殊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设应注重内外均衡,构建特殊教育学话语的中国表达;坚持文化自信,奠定特殊教育学话语的中国基因;开放国际视野,扩大特殊教育学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境遇与未来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由于本土和未来的观念、理论、思想和方法的冲突而导致一些疑难和困境的产生,它们既体现在思想和观念层面,也体现在体制和机制方面,主要表现为:指导改革的思想和理论储备不足、外来移植话语的表述模糊、教师教育和人才资源缺乏以及考试评价体制的不支持等.为此,深化教育改革的未来抉择是: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借鉴、创新及本土化;话语方式应借鉴创新而非移植套搬;教师教育应关注教师的专业自觉;考试体制改革应关注学生个性、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教育变革经常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变革的意义在学校层面遭遇"衰变"和"扭曲"。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跟踪北京市某小学引入主题教学的课例研究过程,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教师的对话进行分析,以考察主题教学这一"变革性实践"的意义在学校层面是如何发生变化的。研究发现,教师在日常研讨中使用的描述和解释体系构成了一套为新旧教学方法赋予意义的学校话语。这套话语作为学校的本土解释模式,通过"去情境化"和"再情境化"等机制,对外来的变革性实践的意义进行重构,使教师能够以本土的方式理解变革。本文将这一意义赋予过程称为学校话语的"表征"功能。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自卑”影响理论自信不足;理论“移植”引发本土效力失衡;研究“虚华”导致研究流于形式;“经验主导”催生研究主观臆断。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理论自觉的缺失。因此,要树立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自尊与自信;坚守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本土化立场;强化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深度;唤醒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性反思;构建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话语体系。如此,才能实现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自觉,继而形成引领本土实践、化解研究困局、完善学科建设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比较文学跨文化对话中的互证与互识问题、作为文化批评话语的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回归问题、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的创新与文学翻译及传播问题、当前文学批评的意义及学科建设问题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比较文学研究现状,并对在湖南科技学院召开的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作了综述性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教学话语研究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界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话语内涵阐释、发展困境探析、创新原则确立以及创新路径探索等方面。从整体来看,思政课教学话语成果日渐丰硕,但也存在着研究成果较为零散且缺少系统性、重实践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视角和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因此,展望未来,学界要兼顾思政课教学话语微观和宏观层面,加强对思政课教学话语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丰富基础理论成果,并进行跨学科、多层次、多维度及综合多种方法研究,以此推进思政课教学话语科学、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的本质是范式转换而非知识堆栈。作为新一轮AI革命“皇冠上的明珠”,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凭借其高智能交互、创造性生成、复杂数据处理等能力,拓展出教育研究范式变革的新路径。该研究以AIGC的功能机理与助研情境为基点,从知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价值论四个维度阐述了该工具对于教育研究范式变革的赋能逻辑。然而,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AIGC的助研应用仍面临着知识生成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质疑、服务客体的局限性、数据安全与伦理的危险性以及信息承载意识形态的侵犯性等问题,应从四个层面制定技术赋能策略:在工具层面,以技术降槛推进教育人工智能知识权力公平;在基建层面,扩大教育研究数字化空间普及;在安全层面,创建科研领域的轻量化专用型语料库;在话语建设层面,支持本土AIGC平台的功能迭代与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理论思想来源复杂,关注和反抗一切权力话语是其理论所指。后殖民理论登陆中国后,催生了中国式的后殖民批评。有必要探讨中国后殖民批评中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必须坚守自己的阐释权;他者是一个镜像,应把殖民话语与纯粹知识分开;全球化提供了本土文化创造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本国民族文化传统复兴、强化和发扬光大的过程。文章论及中国现代教育的困惑与期盼;德育先行是人本教育的实质;礼乐熏陶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有效手段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而阐明儒家教育理念及方法,在中国现代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中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藏族大学生民族与文化认同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藏族大学生语言、身份、宗教、习俗等4个方面的认同状况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表明,藏族在学生的民族认同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特点。在有些层面上,情感定向的民族认同比较积极,但行为定向不太积极;有些层面上自我定向认同积极,但他人定向不积极;有些层面上微观层面认同比较积极,但宏观层面却不太积极。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虽然受情感因素的影响,但其间渗透着理性思考。藏族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认同特点,反映了藏族化和社会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化融合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的心理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教育史学科是中国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经走过了120余年发展历程。本文立足时代高度,从全球视野和中国发展两个大局,对21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做了前瞻性思考。在新世纪,为更加有力地发挥教育史学科的作用,使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为学术和社会做出新贡献,第一,教育史学研究者应更加自觉地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研究宗旨——充分体现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是为了给当今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动力,突出研究外国教育史是为了给中国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方法;第二,教育史学研究者应明确存史求真传承积累与鉴往知来资政育人的双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史学科在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方面的作用;第三,教育史学研究者应推动教育史学在与时俱进中追求多样性发展,大力开展跨学科研究与交叉学科研究;第四,教育史学研究者应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教育史学研究者可以在五个方面努力:批判地继承中国学术传统价值取向的合理因素;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史学的思维方式;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理论范畴;批判地继承中国史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比较教育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践行"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的宗旨,研究成果迅速增加,实践层面不断取得新成就。本年度报告就比较教育的性质归属、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以及比较教育研究中的语言问题和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以2006年《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三家期刊上发表的26篇关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论文为依据,对2006年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7.
“再生产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学校教育不平等问题而形成的著名理论范式。用这一理论研究中国教育问题时,研究对象必须具有本土特点;需要转换理论视角和话语方式;研究立场要致力于将学术使命和社会理想的实现充分结合;研究方法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事实分析,以有效分析和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实现理论的中国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土知识传统构成了本土社会文化传统的核心,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应该赋予本土知识以合法地位。本研究从文化学的视角反思课程内容的本土化——课程内容应考虑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民族文化模式的差异,以及城市和农村文化场景的不同。本研究关注促进课程内容本土化的发展策略——关注课程内容与教育目的的统一;关注课程内容的地域性、民族性;关注校本教师的培训与校本教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9.
从精神文化的维度观照电大远程教育文化,突出地显示了电大远程教育文化的和谐性与创新性。但是我国电大系统涉及层面多,规模庞大,较难形成以中央电大为首的文化理念认同。电大远程教育文化的一体化主要存在着制度性障碍、环境性障碍和资源性障碍,加强其一体化建设应从争取教育立法保护,明确电大“大学”定位,强化文化主体认同;坚持教育质量监控,完善管理监督机制,重塑电大文化品牌;规范电大校园网络,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统一对外文化窗口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教育理论本土研究是立足于本土教育实践,面向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本土研究,是由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是教育学科学性、教育理论原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实践的呼唤。深入实践、立足本土是本土研究的基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多种研究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研究者素质的提高以及制度上的保障使教育理论本土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