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动向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来,主权财富基金发展迅猛.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活跃表现引起图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主权财富基金规模日益庞大,其资产投责策略对国际资本流动和资产价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主权投资基金特殊的国家背景,又使其投资动向引起美欧政府和各界的关注.当前,我国主权财富基全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其运作机制,积极应对外部监管环境变化对我主权财富基金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孟奇勋  张一凡  范思远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55-1622
近年来,日本、韩国和法国政府相继设立主权专利基金,预示着专利交易市场的竞争模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主权专利基金在扶持国内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可能演变为一种潜在的贸易防御措施,并激发新一轮的全球专利竞赛。实践中,我国政府也开启了主权专利基金运营的初步探索。从完善路径来看,需要对主权专利基金的市场运营予以应对:一是优化我国专利交易运营市场体系;二是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三是提高专利诉讼风险防范能力;四是深化各国主权专利基金之间的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私募基金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如何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私募基金的有效运作模式,使私募基金成为资本市场中的稳定因素,已成为进一步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分析我国目前私募基金的运作模式,从组织形式选择、利益主体的条件、投资策略选择、投资收益分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私募基金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2016年,OPEC的产量决策将对全球石油供应形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将影响市场对于油价重回上升通道的信心和预期。全球经济形势,特别是OECD国家的复苏进度将成为影响需求增长的关键因素。美元汇率走势、市场投机活动以及地缘政治事件都将成为油价短期波动的不确定因素。文章通过自主研发的油价综合分析预测系统预测,2016年国际油价将继续保持低位震荡,Brent年平均油价为53美元/桶,WTI年平均油价为49美元/桶,平均价差为4美元/桶。影响这一趋势的最大不确定性是OPEC的政策以及OPEC与俄罗斯等产油国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5.
国际资本的正常流动能促进一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大幅度的流入流出对东道国经济安全会产生负面的冲击,主权信用评级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主权信用评级对国际资本流向的非对称效应,在评级下调时国际资本大幅流出,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极大的危害.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方法挖掘影响主权信用评级的主要因素,检验这些因素的长短期效应,有利于政策制定者制定长期政策维护和提升评级等级,制定短期调控政策抑制短期非正常冲击,确保一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5月12日,中粮集团宣布联手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成立合资公司——中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国际”),打造国际农业投资平台.其中,中粮集团在中粮国际中持股80.1%,中投持股19.9%. 掌管5000亿美元资产的中投公司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农业投资符合长期投资者的机构属性,是中投公司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2014年,中投董事长丁学东曾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表示,将“重点从破除全球农业瓶颈、增加有效供给入手,挖掘农业全产业链上的投资机会”,“通过增加全球粮食生产供应,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中投计划进行更多农业投资,包括与政府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7.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我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一定影响,普通百姓也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无常和积累家庭财富的紧迫性。在这种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保有一定的现金以维持生活需求及投资的流动性,是现金管理的第一步,因此提高现金部位是理财的首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8月,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次级债危机便迅速蔓延为席卷全球资本市场的一场危机.在美国次级债危机中.美国次级债供应商纷纷破产.全球对冲基金大面积宣布解散或停止赎回,跨国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普遍发出盈利预警.主要股票市场指数应声而跌.次级债危机对我们的启示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除了给我国的股市楼市带来危机以外.还会影响到我国的对外投资,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我们应借鉴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在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同时.通过信用评级、债务评级、政府担保、保险等诸多手段加强贷款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国目前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帐户积累的问题,为了使基金更好的发挥作用,分析了养老基金资本市场运做的意义,同时提出了在资本市场运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够对现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创业风险资本具有其它类型资本所不具备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培育功能,是支持创业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力量,构建和扶植本国的创业风险投资市场成为各国政府促进本国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在向创业风险投资市场投入“种子”资金或成立投资公司(基金)时要明确其职能定位,防止出现对政府资金管理者激励不足,造成政府主导构建的创业投资公司(基金)不能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的创业风险投资模式运行.  相似文献   

11.
张婧  段艳玲 《科学学研究》2010,28(6):912-919
考察了出口涉入程度和出口市场环境、出口企业市场驱动型组织学习以及新产品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对220家制造型出口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具有更高出口涉入程度、在竞争强度更大的出口市场上经营的企业倾向于更多从事市场驱动型学习活动;市场驱动型学习对出口市场上新产品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比之下,顾客驱动型组织学习对新产品绩效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研究为我国制造型出口企业基于市场导向的组织学习战略执行、改善产品创新绩效和出口绩效提出了管理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际油价变化及未来趋势判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雷  李江苏  黄园淅  杨波 《资源科学》2011,33(1):158-162
自进入石油时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便开始受到油价波动的巨大挑战。本文的研究表明:1965年-2000年期间,国际油价的波动始终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主导这一时期油价波动的是发达国家与石油输出组织国家。发生于1973年的中东十月战争、1979年的伊朗革命和1990年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正是引发这一时期原油价格大幅上升的三次关键事件。进入21世纪后,国际油价变动开始从政治主导指向转变为经济主导指向,传统的出口与进口二元国际市场结构也被石油出口国、老牌与新兴石油进口国的"三足鼎立"格局所取代,从而引发了一场新的市场利益博弈。1965年-2000年期间,全球石油消费需求增长的近70%来自老牌石油进口国。然而自2001年以来,全球石油消费需求增长的95%则自新兴石油进口国。与此同时,老牌石油进口国需求下降国家数量也从2003年不足10个上升至2008年的17个。随着国际石油市场博弈程度和全球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投机行为最终占据了油价机制的主导地位。其结果造成现行油价高出正常油价1~2倍以上,标志着国际油价进入了高风险期。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石油输出国、老牌与新兴石油进口国的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投机成分主导下的风险机制将使世界油价继续处在一个高风险阶段。所不同者,经历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石油市场的消费格局将发生相应变化。此种情况下,国际油价很可能呈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据此得出的判断是:未来国际油价有可能保持在100美元/桶的范围(按2008年价格计算),其价格变幅大体保持在(80~120)美元/桶之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石油进口国,中国应认真对待这一种变化。  相似文献   

13.
马卫锋  赵冰洁 《资源科学》2014,36(7):1408-1417
本文基于线性和非线性的双重假设,采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引入产出、物价、货币供给和利率变动等宏观经济变量,定量分析了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与中国经济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有趣的实证结果:线性假设下的研究显示,国际油价与中国经济间存在从国际油价波动到中国经济的单向的正向关系;非线性假设下的研究显示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经济间的关系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即存在国际油价下跌到中国经济增长减缓的单向正向关系,国际油价上升与中国经济间的关系却不明显。本文的实证结果揭示出,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而言,国际油价的涨跌或仅是表象,其实质是国际经济特别是欧美经济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总结2011年国际原油市场价格走势的基础上,分析了2012年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形势的主要因素,认为2012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仍将主导国际油价走势,地缘政治因素是价格变化的最不确定因素,而石油市场供需、市场投机行为以及美元汇率等也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油价的短期波动。结合对形势的判断和我们研发的模型,我们预测,如果全球经济继续维持当前的缓慢复苏状态,2012年国际油价将整体保持上涨趋势,全年平均油价为101.6美元/桶。但是,如果欧洲债务危机出现恶化,油价将可能回落至76美元附近;相反,伊朗问题等地缘政治事件升级将推动油价突破130美元/桶。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勘查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加大,正逐步成为常规油气的重要补充,在能源供应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甚至开始影响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勘查开发已陆续起步,储量和产量增长较为明显,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资源接续不足,勘探开发面临诸多难题。促进非常规油气的跨越式发展,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科技攻关、政策引导等诸多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本文以煤层气、页岩气、油页岩、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重要非常规油气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世界及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建议在今后工作中,国家要高度重视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加强非常规油气的调查评价和科技攻关,进一步开放勘查开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扶持鼓励政策,重视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提高非常规油气对国内能源保障能力、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熊琛然  王礼茂  张超  屈秋实  向宁 《资源科学》2019,41(9):1665-1674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大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逐渐成为中国和日本油气资源主要进口国之一。本文通过构建能源地缘经济关系评价模型,以俄罗斯远东—太平洋原油管道为切入点,对该管道建设中的1995—2016年俄罗斯与中日两国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①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指数由1995年的0.079不断攀升至2016年的0.693,日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指数由1995年的0.992下降至2016年的0.266,两条指数变化曲线交汇于2012年并呈现“剪刀差”状。②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演变轨迹呈现出波浪式平稳(1995—2002年)、斜“N”型上升(2003—2008年)和快速上升的变化趋势(2009—2016年),2008年后,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期的日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演变轨迹呈现出波浪式平稳、快速下降和梯级下降的变化态势,当前日本仅为占俄罗斯原油出口量份额极少的一个出口目的国。未来,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推进,中俄能源地缘经济合作关系将继续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Energy and water cycles have been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global scientific community.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observed over the last century is having a profound impact on global and regional energy and water cycles, leading to more frequent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and affecting water security, ecosystem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orld. The impact is especially obvious over the highland regions such as the Tibetan Plateau. Here we have an interview with one of world''s most renowned experts in hydroclimatology, Professor Soroosh Sorooshia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to share his insights on the subject of energy and water cycles.  相似文献   

18.
刘固望  闫强  羊建波 《资源科学》2018,40(3):547-557
各国对石油需求实证研究日益关注,需求预测方法涉及不同形式的模型和估算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如适用性有限、误差大、未能体现石油消费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等因素间的内在关联等。本文构建了一套基于交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S”形模型的石油需求预测方法,预测不同发展阶段国家集团以及典型国家未来20多年的石油需求量。结果表明,全球石油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并且在2040年前可能到达峰值,需求量为51.69亿t左右。美英等为代表的后工业化国家的石油需求呈现下降趋势;俄罗斯为代表的工业化晚期国家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工业化中期国家的石油需求整体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点分别出现在2025年和2030年前后;工业化早期国家和前工业化国家石油需求呈持续增长趋势。全球石油需求的先增后降趋势主要是受汽车能效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碳减排约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将对全球石油供需格局乃至地缘政治带来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