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为抢救与保护濒危的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和我国政府颁布了系列文书和政策,这些为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一直以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是在某种外部因素的促使下进行的,没有考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存在的根本动力。因此,成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保护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体系以及以农村和学校为传承源是当前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应采取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学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热点之一。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范围的界定为基础,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的关系,进而探讨知识产权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家,然而对于人类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重大困难。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发,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针对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从法律的角度提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思考,以期为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数字化保护的角度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探讨,意在寻求完善传统武术保护的途径和方法。在梳理传统武术保护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方法,指出高校是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主力。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文化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尤为重要。邢台市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的保护。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和开发优势,应该使保护与旅游开发紧密地结合,从而使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施行,在此背景下,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知识产权角度探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模式,最后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民族教育在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日趋明显.从民族教育的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途径,也是研究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笔者根据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索了民族教育如何在学校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其传承、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作用, 同时呼吁保存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从立法与执法、权利人知识产权意识与调动群众保护积极性三个方面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9.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还是开发,至今仍是众多学者不断探讨的问题之一。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辅相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探讨,并且总结出了各种开发类型。文章立足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归类出适合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新类型,并基于这一新视角探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0.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还是开发,至今仍是众多学者不断探讨的问题之一。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辅相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探讨,并且总结出了各种开发类型。文章立足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归类出适合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新类型,并基于这一新视角探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1.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可分为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第三部门机制三种,其中市场机制和第三部门机制是自发形成的部分,而政府机制则是"自觉"的部分,起到了宏观管理、查缺补漏的关键功能和作用,是三者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因此,为了全面提高政府机制的保护绩效,政府除了完善相关立法、监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社会保障之外,还应积极探索、建立可持续、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作者认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两者的有机统一的综合管理体制,是可持续、多元化保护的一种可行路径和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概况、内涵与特征、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根据对新疆自治区被列为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分析,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原生活态性、民族地域性、民俗依附性、群体认同性.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是:社会变迁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限性;缺少长远的定位与规划;传承主体的缺位;缺少评估与反馈机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及传承环境的保护;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规划与管理;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形成法律化和制度化;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人的保护与关注;加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3.
舟山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丰富且品质较高。随着国家、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程度日益增加,舟山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和开发。结合当前舟山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深入剖析了舟山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舟山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三门峡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河南省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具有极强的原创性、参与性、功能性,但一部分在保护和开发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紧迫性,正确认识与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间艺术的民间认识;发挥民间力量,创新体制,多渠道多措施开发、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何对其进行很好的保护与传承是目前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从旅游开发视角出发探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几年来国家政府下大力气支持和保护的项目.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属于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大德育观下的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部分.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进行宣传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是继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初步探讨了开展青少年及社区居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与学校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后申遗时期的到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重申请"转向"重保护"。地方政府要还文化于民间,做好顶层设计,发挥组织服务职能;基层群众积极参与民俗活动,吸收现代元素,创造性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层社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在地化保护,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营造空间感,地方高校发挥自身教育、人才培养优势,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弱势群体的文化,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存在主体之间的不同利益目标追求,目前的法律体系的建构还不完善,需要通过制定法律来建立一种激励体制,细化传承人认定标准,增强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在使保护主体之间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同时,有效地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普及和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界定,并结合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寓意上的特点,提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即原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均衡性原则。从长远看,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有效途径应该是在形成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走向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自觉。  相似文献   

20.
承德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文化传承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迫在眉睫。课题通过调查掌握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提出一些保护传承的思路供有关部门借鉴,希望能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加深公众对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使这些宝贵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并且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