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10年全国第3次国民体质监测中成年人群体力活动的调查资料,进行体力活动水平的城乡差异分析,结果显示:(1)乡村居民交通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完全静坐”水平人数比例低于城镇居民;乡村居民工作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活跃度2(重度)”水平人数比例远高于城镇居民;乡村居民家务方式类体力活动活跃度“活跃度1(中度)”、“活跃度2(重度)”水平人数比例均高于城镇居民;乡村居民闲暇时间体力活动活跃度“完全静坐”水平人数比例远高于城镇居民.(2)城镇居民总体体力活动活跃度“完全静坐”、“体力活动活跃”水平的人数比例均高出乡村居民.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民体力活动水平的区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上扬。同时,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意识的差异,这种差异带来了国民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模式的改变。利用2010年第3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的成年人群体力活动的调查资料,进行成年人群体力活动水平的现状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居民各单项体力活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交通类、工作类体力活动水平完全静坐类人群和闲暇时间体育锻炼活跃度2(重度)的人数比例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家务类体力活动水平活跃度2(重度)的人数比例高于东、中部地区;2)北方地区交通类、工作类、家务类、闲暇时间体育锻炼活跃度1(中度)的人数比例高于南方地区;3)我国居民总体体力活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趋势相似,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完全静坐类、体力活动活跃类人数比例高于西部,沿海区域高于内陆区域。  相似文献   

3.
采用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辽宁省国民体质健康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3~20岁幼儿、儿童青少年身高与体重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肥胖比例增加.成年人随年龄增长体能呈下降趋势,在身体形态上大于全国平均水平.BMI测试显示,肥胖比例增加.老年人群的体能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15,(3):87-91
目的:调查江苏省各地区人群体力活动量现状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采用国际体力活动短问卷在省内104个县/区按照PPS抽样原则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江苏省常住人口的体力活动水平高度活跃率为40.9%;男性高度活跃率为43.0%,女性为38.6%,男性每周总体力活动量、每日MVPA时间高于女性,男女间差异显著(p<0.01);20-39岁年龄组高度活跃率为36.8%,40-59岁年龄组为45.6%;站立走动为主人群的体力活动水平高度活跃率最高(51.4%),但是该人群的经常锻炼人群比例最低(16.4%);城镇人群的高度活跃率低于农村人群,但是经常锻炼人口比例高于农村人群;学历高的人群体力活动水平高度活跃率低,但是经常锻炼人口比例较高。结论:1江苏省常住人口的体力活动高度活跃率为40.9%,低于我国上海地区,也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2江苏男性的体力活动水平高于女性,40岁以后的成年人体力活动水平高于年轻人群,农村人群体力活动水平高于城镇人群;3本研究还发现,与工作方式相关的体力活动量对日常体力活动量的影响较大,体重超重人群表现出更加强烈的锻炼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第3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效样本88 625人.结果表明,我国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多于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两倍.改变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现状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重要工作.通过对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两美人群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特征是:乡村人数比例大;性别差异较小;40岁及以上的人数较多;从事农、林、牧、渔、水利等职业的人数比例大;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数比例大;以走为工作主要方式;闲暇时间里更多选择静态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求水平较低.对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特征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体力活动过多的劳作方式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是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求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人体质水平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今后我国国民体质水平地域分布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以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中20~59岁成年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监测城市为单位(共93个单位),选取国民体质综合指数、身体形态综合指数、身体机能综合指数、身体素质综合指数和体质单指标等作为体质数据分析指标;登录国家和地方气象局和测绘局网站对93个监测城市自然地理指标进行调查、整理.计算比较体质数据、指标数据与自然环境指标数据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分析;结果:国民体质综合指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随着地球经度的增加呈增高趋势;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与距离河海路程呈显著相关关系,越是靠近河海,人群体质水平越高;气温、海拔高度、地球纬度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北方地区人群身体形态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南方地区;身体机能综合指数随着地球经度和纬度的增加呈增高趋势;南方地区人群素质水平与海拔高度、地球经度的关系密切程度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肺活量与海拔高度简单相关系数为-0.315,偏相关分析后相关系数为-0.508,不同的海拔高度的人群,肺活量差异具显著性;结论:我国成年人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与地球纬度相关系数很低,且无统计学意义;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与经度呈正相关,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即成年人体质水平总体上无南北差异,主要呈东高西低分布.  相似文献   

7.
高原地区人群体质监测结果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2 0 0 0年全国国民体质监测手册》的规定 ,在青海省的 1 0个州 (市 )、县进行了幼儿( 3~ 6岁 )、成年人 ( 2 0~ 5 9岁 )、老年人 ( 6 0~ 6 9岁 ) 3个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质测试。结果表明 :城市 3个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质好于农村 3个年龄段不同人群 ;青海省成年人和老年人因疾病住院治疗的比率排序位为 :消化系统疾病 >意外伤 >呼吸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 ;成年人体育健身意识薄弱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率小 ;成年人吸烟人数比率高 ,达到 2 7.4 % ,并在 3 9岁之前吸烟人数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BMI指数是反映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又与体脂含量密切相关,体现人体充实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把它作为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之一.BMI指数的大小,不仅影响人体其它机能和素质指标的变化,而且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状况.本研究利用2∞0年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所获得的成年人BMI指标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着重探讨以下问题:1.江苏成年人BMI均值在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城乡人群之间的变化规律,及其与97年数据的比较.2.依据国际公认的BMI指数评定标准,对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进行分类评价,分析不同BMI等级人群在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人群间的分布规律.3.通过对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与其它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的相关度分析,探讨BMI指数对体质的影响;通过对不同BMI等级人群患与肥胖相关疾病的情况统计,探讨BMI指数对健康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江苏成年人BMI指数均值男子高于女子,男女均随年龄增长呈逐步上升趋势,同97年相比,我省成年人BMI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有一半以上成年人BMI均值超标,其中男性、中年以人上群以及某些特定职业人群超标现象较为严重;BMI指数同大部分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均有显著性相关,体重超标对这些相关功能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人体过于超重或肥胖使成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风险大为增加.因此成年人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体重的过度增长,以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归纳法,对2005年广西国民体质指标和2005年全国国民体质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广西幼儿的体质显示出身体形态一般,身体机能低于全国水平,但身体素质总体好于全国同龄幼儿的特点.广西成年人的体质体现了南方人群身高偏矮、体型偏瘦的身体形态特点,呈现出较好的身体素质状况,但身体机能却出现了差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象.广西老年人的体质同样体现了南方人群身高偏矮、体型偏瘦的身体形态特点,表现出心血管机能控制比较好的身体机能状况,身体素质呈现出与全国老年人处于同一水平的现象.广西的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列第四位,说明了广西的国民体质要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广西的国民体质水平是较高的,表明广西的国民体质总体达到了一个良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不同体重人群爬楼梯过程中能量消耗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试不同体重人群爬楼梯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特点,建立中国国民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常模,指导大众健身.选取中国健康成年人作为研究人群,根据不同性别、体重进行分组,利用便携式心肺功能仪(德国CORTEX MetaMax 3B)测试受试者爬楼梯过程中的耗氧量、通气量、心率、呼吸商、氧脉搏等指标进而计算出能量消耗.研究结果显示,爬楼梯过程中能量消耗随着体重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单位体重能量消耗随体重增大而逐渐减小,男性单位体重能量消耗明显大子女性,上楼过程所消耗的能量是下楼过程的一倍左右.  相似文献   

11.
《体育与科学》2017,(5):109-114
目的:研究体力活动水平对中国人群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对7763例中国男性人群(16-74岁,46.9±7.8)进行横断面研究。根据IPAQ-SF问卷获得参与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并按照体力活动水平将参与者分为低、中等和高体力活动水平组三组。通过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肺功能与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与低体力活动水平相比,非吸烟者中,中等体力活动水平组的FVC、FVC%pre和FEV1与体力活动水平正相关,FEV1%pre和FVC/FEV1与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不显著;高体力活动水平组的FVC、FVC%pre、FEV1、FEV1%pre均与体力活动水平显著正相关,FVC/FEV1与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不显著。与低体力活动水平相比,吸烟者中,中等和高体力活动水平组的肺功能指标与体力活动水平的关系均不显著。结论:在中国人群中,体力活动水平对非吸烟者肺功能指标的改善要远大于吸烟者,且体力活动水平越高,对非吸烟者的肺功能改善效果越明显。因此,可以通过倡导不吸烟和提高体力活动水平来改善中国人群的肺功能,从而对COPD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寄宿高中学生体力活动情况,了解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干预支持性,为学生体力活动不足的干预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怀化市寄宿高中生进行半结构式问卷调查。结果:过去7d只有45.1%的学生体育课中处于活跃体力活动(MVPA)状态,仅有8.7%的寄宿高中生每天体力活动时间达到1h,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5.7%的学生课间处于静坐少动行为(SB)状态,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生在体育课MVPA水平、课间SB行为以及课余锻炼时间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班主任体力活动干预支持性高于体育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寄宿高中学生体育课中MVPA人数比例偏低,课余体力活动时间不足,课间SB比例偏高。建立班主任与体育教师合作干预机制符合学校健康促进的发展理念与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加速度计测量、评价中年女性体力活动水平现状,探讨不同水平的体力活动对机体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71名年龄在40~59岁的女性,采集空腹静脉血测试血糖、血脂,并让其佩戴7 d的加速度计,根据测试结果计算静坐、低强度、中等强度、较大强度体力活动的时间,比较40~49岁、50~59岁两组女性体力活动的现状,分析体力活动水平与糖脂代谢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0~59岁女性中52.11%属于体力活动不足,其中40~49岁女性体力活动不足人数达到67.86%;超重肥胖女性中72.73%存在体力活动不足的现象,而正常体重的女性只有34.21%是体力活动不足者;体力活动不足组的血糖、TC、TG均高于体力活动活跃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DL-C明显高于体力活动活跃组(P<0.01),HDL-C较体力活动活跃组低(P<0.05)。结论约有50%的中年女性存在体力活动不足,尤其是每周进行较大强度体力活动的时间几乎为0 min;40~49岁的女性体力活动水平明显低于50~59岁的女性,超重肥胖女性体力活动水平低于正常体重的女性;体力活动不足会引起机体糖脂代谢紊乱,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湖北体育科技》2018,(2):131-134
分析湖北省2039岁成年人群腰臀比分布特征,探究成年人腰臀比与背力、握力、纵跳、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等7项身体素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显示:2039岁成年人群腰臀比分布特征,探究成年人腰臀比与背力、握力、纵跳、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等7项身体素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显示:2039岁男性腰臀比正常的人数比例占绝大部分,肥胖类型以臀部型肥胖为主,腰部型肥胖比率较低,占总人数的2.9%,而女性中超过一半的人存在肥胖,且臀部型和腰部型肥胖分布较为均匀,差异有显著性(p<0.01);腰臀比与身体素质之间相关关系显著(p<0.01),但关系并不密切(r<0.02);其中,手臂力量素质随着WHR的增加而增强,腰腹部力量相反,柔韧素质、平衡素质和反应速度则随着WHR的增加而下降;正常组与胖组人群之间的各项身体素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王道  王晨 《体育科研》2023,(2):20-24
国民体质监测是全面了解、掌握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有力推进“健康中国2030”建设进程,科学制定新周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重要调查制度。总结归纳上海市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的概况,从人群年龄范围、体质检测指标、数据采集方式三方面重点阐述并分析本次监测内容的主要变化,最后引出园外活动对幼儿体质影响,超重肥胖的评估方法,成年人、老年人的肌肉力量作为近期值得关注的体质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佳颖 《体育科研》2005,26(4):18-18
加拿大自1981年首次进行国民体育活动及身体状况调查以来,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10次,最近一次的调查结果是在2002年完成的。该项调查主要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采访的方式进行(简称 CATI),总计抽样人数达到5303人,覆盖了所有年龄段的人群。调查结果显示,加拿大国民目前体育活动及身体状况如下:1.成年人身体锻炼按照2000~2001年加拿大社区健康调查,56%的加拿大人(20岁或以上)是不参加身体锻炼,24%为适度参加身体锻炼,24%为积极参加身体锻炼。2.少年儿童身体锻炼超过半数的加拿大少年儿童不爱参加身体锻炼,一天累计的活动量少于1小时步行。只有18%的少年儿童能进行足够的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0年甘肃省国民体质监测结果问卷部分的分析,发现消化道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影响我省成年和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参加锻炼的人数比率城市高于农村,老年人多于成年人;"增强体质"是参加锻炼的首要目的已为广大锻炼者所认同;跑步、长走分别是最受成年和老年人欢迎的健身项目.不参加锻炼的原因成年人主要是"工作忙"、"任务重",老年人则多属"无兴趣".成年男性"烟民"的比率超过男女健身人数总比率的两成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2005成年人国民体质监测指标体系与评分标准为基础,采用3个连续性实验,寻求视力、肢体残疾人群无法完成和测量的部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的替代指标,并对替代指标的效度进行评价.实验1:提取现行国民体质监测体系中不适用于视力、肢体残疾人测试的指标;实验2:采用效标关联效度检验方法,比较上述替代指标与国民体质监测的相应指标的一致性水平,选择高替代性指标;实验3:通过对残痰人小样本的预实验和大样本操作性实验,进一步验证替代指标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研究与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科学指导我国国民运动健身活动,在国家国民体质研究工作基础上,针对我国公民体育锻炼缺少科学指导的现状和国民体质监测中发现的问题,研究和建立适合国民特点、突出个性化特征的安全、有效的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主要包括运动前身体机能评价、运动方式选择、运动强度控制、运动时间安排、运动频度确定和注意事项等6个部分.运动前身体机能评价包括人员基本信息、身体形态机能测试和运动能力检查等内容.通过10周体育锻炼效果观察,并结合研究结果,验证了慢跑快走、传统体育、有氧体操、球类、游泳、登山登楼6种运动方式的健身效果,根据不同人群的健身目的推荐有针对性的运动方式;研究并确定了通过心率、心脏功能能力和主观体力感觉控制运动强度的方法;明确了获得理想体育锻炼效果的每次运动持续时间和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提出了参加体育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河南省20~69岁人群超重、肥胖和生活方式等现状,分析探讨存在的原因,为大众健身和群众体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方法:研究对象为河南省3个地(市)20~69岁成、老年人,共计5 770人,用SPSS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男性30~34岁及50~54岁,女性40~44岁及55~59岁人群体质达标率偏低;BMI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且男性大于女性,男性肥胖和超重人群集中在35~54岁,女性则从40岁明显增加,且肥胖人数比2005年明显增多;除睡眠时间外,每周外出就餐次数随年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压力感男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体质达标率偏低和超重、肥胖人群,应加强宣传教育,也作为体育锻炼干预措施实施的重点对象,同时加强中等体力活动,减少静态活动,预防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