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础教育有关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荣辱兴衰,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个体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潜力。关注教师的视角应该实现从应然状态向实然状态的转换。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关注教师素质就是关注学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目前我国关于教师专业自主的研究呈现出的特点进行了概述,认为教师专业自主内涵界定过于宽泛,教师专业自主的意义分析缺乏“人性关照”,教师专业自主缺失原因分析深度不够,不能触及制约教师专业自主权获得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自主这一由“理论应然到现实应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认为采取切实可行的专业自主行动模式必将成为目前教师争取专业自主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3.
所谓“应然”,它体现的是人们的价值追求。德育的应然状态表现为德育的目的、目标或期望。本文将从学校、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应然的理想状态来看,教学应该是一种艺术,它应该突破重复的行为模式而焕发出艺术的灵光与色彩, 但该如何让教学走进艺术殿堂?“教师素质的人文化、教学行为的专业化、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我们似乎对此已听得足够多,但我们是否能清楚道出其中蕴含的真意?研究的价值之一正在于让模糊的更明了,让实践者于杂乱的荆棘中开辟出一条明晰的行走之路,刘庆昌教授的《让教学焕发艺术的灵光》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努力、一种浓度。  相似文献   

5.
创建“多元—交互”评价模式,开展积极的教师综合素质评估工作,探索通过评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方式,对于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多元—交互”评价模式的内涵1.“多元—交互”评价模式的基本内容“多元”是指评价标准内容的多元化;“交互”是指评价方法的互动式、动态化,强调评价过程中主、客体间的相互沟通与协商。“多元—交互”评价模式强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评价中根据教师的个人背景、工作基础和个体差异等情况,既评价教师的思想品德,又关注其业务能力;既评价教师身体状况,又关注其心理素…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谁?--与吴康宁教授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康宁教授认为,教师所应且所能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但是这种认定难免会产生以下四种困境:教师社会角色的应然取向与实然状态的混淆与危险,教师社会角色应然取向的暧昧与难为,对教师作为代言人的留恋和幻想,以及教师社会角色的的虚无。基于以上困境.教师的社会角色应当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从特殊走向普遍的公共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的有道制定能指导教学和评估学生学习,明确预期的教学应然状态。课堂教学表现出的实然状态能让教师审视目标指导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再设计能使教学的实然结果更加趋于应然的预期。文章以“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为例谈教学目标的应然与突然。  相似文献   

8.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要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做支撑,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专业化无疑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论述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加快教师的专业化过程中的几种教师教育模式:“能力本位”模式与“标准本位”模式、良师辅导模式、校本培训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相似教育模式”。并对教师教育模式的选择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师知识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性知识已成为教师知识不可或缺的内涵之一。为了能有效促进数学师范生的专业发展,通过分析数学师范生接受教育时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试图建立起一种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数学师范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教育研究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研究。在进行教育研究时,不可避免地涉及教育的“三然”状态,即实然状态、必然状态、应然状态。实然即“事实如此”,它是指实际地进人主体活动范围的一切对象性存在,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必然即“为何如此”,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教育研究的立足点;应然,即“应当如此”,是指人对世界的要求,是教育研究的落脚点。进行教育研究,就要了解实然状态,把握必然状态,推导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中教师的培养目标应为“研究型“高中教师,培养模式应为“分离型“培养模式,课设置应是“教师专业发展“本位的价值取向。“三大领域“的课程结构,应是“以实然为主、应然与实然整合“的设置思路。  相似文献   

12.
顾云虎 《上海教育》2001,(18):21-23
教师的素质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不再以“人类灵魂工程师”自居,表证教师思考和实践变化之巨大。批判普遍理性和科学的思潮对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价值系统形成挑战。施于实践的效能标准使书写与考试占据支配位置。承受价值迷惘和实践困惑,如何吸收各种思想化养分,不断变革自己,又不迭失自我,维护教育根本,应是现代教师成熟的首要素质要求,用典范性术语即“器识惟先、。将“现代”与“教师素质”两个概念结合起来,缘于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定性或具体规定性,表明教师的素质要求总依存于某种基础,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不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而指特定的存在状态。就教师而言,“现代”了指无法回避的现实思考状况和思考环境外,还包括实际生存、工作的状况,它们从整体上影响着教师意识形成和行为选择。本考察现代教师素质,以这里为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职教育已由规模扩张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借助SFIC协同治理模型按照“应然—实然—应然”的思路对高职“双师型”教师的校企协同培养运行机制进行分析,首先构建理想状态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模型,其次围绕模型需要具备的条件对现实困境展开探讨,最后从三方面提出基于SFIC模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素质化,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传统的物理课由于着眼点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述知识,学生听;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看;教师示范例题,学生模仿;教师考查,学生被考,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相应的物理课堂教学良好状态的标准是学生不吵不闹,认真听讲;教师提问,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教师“课堂失语”一度被认为是“抽象空洞”话语内容、“落后单一”话语平台、“灌输式”话语模式导致的结果。在身份理论视域下,思政课教师“课堂失语”是其话语与身份特征相背离的应然结果。破解这一困境,提高思政课教师话语效能,需思政课教师以“政治性”话语突破价值引领窘境,稳抓课堂话语“方向盘”,以“学理性”话语突破知识传授藩篱,夯实课堂话语“压舱石”,以“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话语突破能力提升瓶颈,用好课堂话语“总标尺”。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仅是构建高质量早期教育标准体系的应然之义,也是培养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实现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全面三孩”政策配套体系建设的应有举措,是完善托育服务质量测评标准体系建设的实然选择,是技能型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的应然选择。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表征为彰显课程内容线性与多元的结合,促进岗位技能与通识性知识的协同发展,实现职业规划与岗位实践类课程的协调联通,凸显“医育结合”回应性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特色。推进高职院校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创新“三元育人”的课程理念,建立岗位“学分银行”制度;对接岗位素质模型标准,打造“全链式集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U-G-S”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育模式;树立“岗课证融通”的技能型课程建设理念,实现多维动态化课程治理。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教育科研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提速器,这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背景下研究,这是职业生存的有效方式。但是我们却发现,有较多数量的一些教师们对教育科研态度漠然。“我们教好自己的书就行了”。纵然有少数应者,他们也茫然多于应然。不知道研究什么,“没有问题”;不知道怎么研究,没有办法;不知道怎样提炼,没有成果;不知道为何研究,没有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现在正处于见仁见智的阶段。从概念来说,有“双证”说、“双能(双素质)”说、“叠加”说、“双职称”说、“双层次”说和“特定”说;从标准来说,有行政标准、院校标准和学者标准;从培养模式来说,有院校培养模式、企业嫁接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和自我生成模式;从管理来说,分个人、学校、国家三个层次;从发展趋势来说,有“三师型”和“四师型”之说。  相似文献   

19.
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广东深圳市龙城中学王昶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中,教师素质及教学方法有哪些不同呢?“先生”与“导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尤其是旧时代,人们往往称教师为“教书先生”.旧时代的“先生”主要职责是传授知识,故比学生...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及其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观与教师培养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教师的教育科研,教师个人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素质。根据教育科研素质的结构当前师范院校的现状,我们应努力创造学术气氛,积极改革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法课和教育实习,加强学生的教育科研素质培养,以适应素质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