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百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取向不断演进,解放前,研究人员主要按照西方现代体育原理整理发掘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的"体育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强了对民族体育和民俗文化的领导,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进行了项目化整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受到空前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相继经历了项目整理创新、开发利用及现代化讨论以及意义结构的解释演进阶段。百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本上以现代体育的基本原理为取向的研究其成就是不可置疑的,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因此,阐释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结构与价值体系的"意义结构"的新的研究取向将开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保护与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有积极意义;同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国民教育、传媒宣传和政府引导,需要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从而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阐释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性别制度、性别观念、社会分工及性别角色等因素影响下,妇女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及困境,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对促进性别和谐的作用,并提出在“社会性别主流化”背景下妇女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妇女体育的健康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WOT分析表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和威胁同在。只有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采取相应的发展对策,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继承与革新中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扬长避短,顺利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超越了一般人的想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影响最直接、最广泛和最深远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面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历来以汉族为中心的主体部分的日渐萎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使中华传统体育重新焕发多样化生机。保持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等方法,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结构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人或人群根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依赖性、持久性、普遍性的特点,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价值文化分为实用价值、物化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是实实在在的、能看得到、计算到的、有价可寻的,随着时间的变迁其价值也会发生改变,对民族传统体育依赖性较强,在价值文化中处在表层位置。物化价值的“实物”已失去原有意义,而是赋予另一种意义,这种价值一旦形成保持的时间较长,在价值文化处在中间层次。精神价值主要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共同民族精神,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只有在民族被同化或消亡时其精神价值才会根本改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物”依赖性最弱,但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文化中所处在核心位置。研究目的是为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提供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展示各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大舞台,尤其是在第9届民运会后,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更加重视,扶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通过对我国历届民运会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和思考,理顺关系,来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临夏回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临夏回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寻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内涵,对提高农牧民的身心健康,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结合目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管理与运作现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以及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体育强国建设持续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迎来发展的新契机。在此背景下,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研究,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目前存在文化功能缺失、赛事同质化明显、品牌建设滞后、运营效果不佳等多方面困境。提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文化为根本、管理为关键、市场为动力的办赛理念;坚定文化自信,从国家文化建设的高度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树立品牌意识,创建体现民族特色与文化特征的品牌建设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传承推广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传统体育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及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然而,作为世界体育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却受到冷落和忽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从高校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进行研究,探讨课程资源开发对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意义,旨在丰富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推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从国外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入手,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研究现状,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及其运行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制度保障的建议。根据体育产业发展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工具,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规划、干预、引导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政策环境,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对于提升综合国力、加强对外交流和项目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输出也面临着文化自信力不强、输出渠道不畅等现实困境.指出,作为文化输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首先要确保在国内立足,打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走高端和大众相结合的道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重视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4.
当前社会各个层面的转型与发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迫切要求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进行重新审视与构建.通过文献资料与考察,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构的社会背景,对社会转型进程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重构的理论与实践依据进行了具体剖析,以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999年-2007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科研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1999年-2007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民族传统体育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科研群体的状况,旨在揭示九年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状况和特点,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规律.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背景、发展现状与传播途径等方面入手,重点对网络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进行了研究。认为互联网实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展,实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但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网络化传播面临着资金、人才和内容资源的不足等问题。指出,应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网络文化建设,大力培养专门人才,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数字化工作,构建国家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网络信息平台。旨在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网络化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惑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有着西方体育所没有的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具有非常鲜明的强身健体、养生娱乐的功能,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竞技比赛功能。但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惑,加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与教学,无疑在全球化的时代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文化的渗透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存土壤正在发生改变。如何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并努力去发扬和继承它,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丰富的体育资源,也是文化旅游资源.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旅游的结合,对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规范化、现代化,以及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面对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体育的强势渗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民族传统体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寻求与新环境的适应,在变化中得到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协会、以少数民族运动会为代表的各级各类体育比赛,能够形成传承合力,共同构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