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贺超 《兰台世界》2014,(1):99-100
洋务运动在山东的代表性举措是创办新式学堂和培养留学生.新式学堂创办为山东地区带来了近代体育思想,留学生则在接受新式思想的基础上推动了近代山东体育的兴起.随后,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新式体育运动在近代山东出现.  相似文献   

2.
洋务运动在山东的代表性举措是创办新式学堂和培养留学生。新式学堂创办为山东地区带来了近代体育思想,留学生则在接受新式思想的基础上推动了近代山东体育的兴起。随后,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新式体育运动在近代山东出现。  相似文献   

3.
要说近代以来中国体育的振兴,必须说到一个人,在他的大力倡导下,体育不仅作为一种技术得到人们认可,而且作为一门课程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就是徐一冰。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创办的新式学校大多是外国语文学校,如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等.1911年2 月,利用庚款而专门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消华留美预备学校——“消华学堂”正式成立.清华学堂不仅在清末中美教育交流巾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其外语教育模式对近代中国的外语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对此作简要述评,以为今天的外语教育教学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体育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徐锡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从小文武双全,对体育强健身心抱有极大兴趣。成年后,他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斗争。在新式学堂教育中,他倡导引入广泛的体育教学,开创了体育走入教育、走入人心之路。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拓者,对中国的体育教育思想就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亮点.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法学家.他对法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留下过三百多万字的法学著述.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是中国最早较系统地接受和介绍欧美近代教育进而体育思想的人,其体育思想和实践也是伴随着维新变法斗争形成和发展的,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蕴瑞(1892-1976),字麟若,江苏江阴人,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一级教授,中国体育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吴蕴瑞先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投身于中国体育事业,是中国第一批体育专门人才。他是中国第一届体育专修科毕业生、中国第一位体育专业官费留学生、近代中国年轻的体育学教授、中央大学体育系的灵魂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中央大学体育系开创性地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备的现代高等体育教育教学体系;1952年,吴蕴瑞受命组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体育学府"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任院长一职长达24年。  相似文献   

8.
刘伟俊 《兰台世界》2012,(28):27-28
体育运动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思想的进步,而思想的进步又依赖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中国人被迫学习西方人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体育就此诞生.本文把重点放在探索中国近代体育思想上,从民国体育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特点和各阶层的体育代表人物人手,通过分析使我们更深刻理解以往和当前的体育现象,把握体育发展的脉络,更好的研究体育发展进程,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陈万全 《兰台世界》2013,(13):127-128
<正>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祖籍湖南浏阳,1865年3月10日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懒眠胡同,是中国近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诗人、维新派的重要人物。除此之外。谭嗣同在体育方面很有造诣,他强调从动的哲学观点去认识体育,积极推行学校体育教育和民族体运动,他把体育看成是实现毕生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的重要方法。谭嗣同的体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3,(7):60-64
体育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大多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传播,对天津近代学校体育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庞醒跃是近代著名的体育教育家,他所创办的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对中国近代的体育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庞醒跃为了创办这所学校,可谓是倾家荡产。  相似文献   

12.
《东方杂志》是20世纪中国出版界办刊时间最长的综合性期刊,对于研究近代体育发展史和近代体育思想变迁史具有重要意义.《东方杂志》借助体育有关文章、图片、广告的刊载和发行特刊等手段对于近代体育发展进行探讨,对于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有关事件做了忠实记录和多方位解读,促进了近代国民的思想解放,在体育科学知识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图书广告主要以体育教科书、体育规则和运动项目的 介绍图书为主,这些图书广告在促进体育相关产品销售、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助力了近代体育教育,传播了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3.
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是从清朝的洋务运动开始的。当时清朝统治者的维新派,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看到西方列强的国富兵强,提出“师夷之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始兴办学堂。1856年在天津创办了“天津高西学学堂”,1897年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以后又开办了京师学堂。这三所学校开中国高等教育之先河。以后全国各地又陆续兴办了许多高等学堂。现在的许多高等学府源于这些学堂,和它们一脉相承,通过100多年的发展,经过分化、组合形成了目前高校的格局。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高校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作为一个立档单位,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  相似文献   

14.
清末女子体育教学,在和清廷顽固派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发展。清末明初,湖湘地区创办了许多女子学堂,这些女子学堂注重引进西方体育课程,对学生开展体操、田径、球类等体育项目的教学,校方还通过举办女子运动会检验女生体育教学成果。组织女生参加区域性的官方或者民间运动会,促使女性从封建藩篱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培养了大量的女性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近代天津法律教育最早出现在北洋大学法科,后又主要有北洋巡警学堂、北洋法政学堂等学校。至此,近代天津法律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规范的教育体系,并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近代我国社会背景及体育背景出发,详细论述其关于"体育救国",批判军国民体育、提倡"正当体育""、改革学校教育"三方面的思想,研究发现,这些思想及观点的提出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李鸿章,晚清重臣,作为洋务运动领袖,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其在督抚各省和举办洋务的过程中,除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都有重要影响外,他还是推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人物,特别是在作为洋务运动人才摇篮的近代新式学堂的创立和发展中,其地位更是突出,可以说无人可出其右。一、近代新式学堂设立的原因和背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正处于风雨飘  相似文献   

18.
徐丹  韩培霞 《兰台世界》2012,(33):27-28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以西方近代体育思想为借鉴,提出了许多关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先进体育思想,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的系统全面的学校教育理论学说,从而构建了包括体育教育在内的高瞻远瞩、创意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这些传教士们在教会和本国政府的支持下,在思想文化上极力推行西方宗教观念和价值观。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的目的,他们针对中国女子教育空白的现实,在各地兴建了许多教会女子学校。其中,1884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镇江银山门设立的女子学堂,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所女子学校。该校最初名为镇江女塾,又称镇江教会学堂,后更名为镇江崇实女中。它是近代以来长  相似文献   

20.
1912年与1913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把"学堂"改称"学校",在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之中,体育教育的改革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教育从"兵式体操"转向真正的田径、球类等体育内容,又增加了武术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