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美人”是中国古诗的重要原型.在“美人幻梦”的书写方式中,“美人”具有多重蕴含:爱与美合一的美人,爱欲的美人,象征意义的美人,神女则是“放荡”的美人.“美人”实质是古代男诗人们爱欲、功名、审美三位一体的理想对象和象征.对“美人幻梦”的书写是由于爱欲与礼的冲突以及古代男诗人们普遍的心理补偿需要.  相似文献   

2.
“美人幻梦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历久不衰,文章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分析学说等角度来探讨其产生与流传的社会心理根源,以期从这一角度来窥测社会心理、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在人性论方面试图实现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他提出人的本质是“爱欲”思想 ,认为人的历史是爱欲受压抑的历史 ,解放人的关键是爱欲的解放。这种人性论是从生理学角度来阐述人性的 ,因而只能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4.
人们把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是因为其一,马尔库塞把爱欲视作人的本质,而劳动是爱欲解放,从而是人的解放的主要途径;其二,马尔库塞将“统治利益”看作爱欲压抑的原因,解放爱欲的关键是推翻现行的统治制度,这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似乎一致。其实,马克思的劳动解放与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在立足点和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爱欲解放仅仅是人类解放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人类解放的全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将促进人的全面解放。精神解放是人类解放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在摆脱物的束缚的同时,还要继续开展文化批判和革命,改善人们的日常心理结构,摆脱精神奴役,争取精神自由。在这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学说成果又是值得批判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认为爱欲是一种原始生命力,并把这种生命力寓于艺术中让其成为创作的动力与命脉。本文从厄普代克小说中主题入手,揭示了其潜在的欲望情结,并借此开始了对生命的扣问。  相似文献   

6.
马尔库塞在人性论方面试图实现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他提出人的本质是“爱欲”思想,认为人的历史是爱欲受压抑的历史,解放人的关键是爱欲的解放。这种人性论是从生理学角度来阐述人性的,因而只能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7.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许多人都把马尔库塞的“爱欲”视为“性欲”,进而认为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就是“放纵性欲论”,这是对马尔库塞的“爱欲”的严重误解。众所周知,马尔库塞的“爱欲”与弗洛伊德的“性欲”有着渊源关系、但二者有其相同的一面,又有其不同的一面。这是因为,弗洛伊德的“性欲”既含有对异性的肉体占有的内涵,又含有人的肉体的各种欲求  相似文献   

8.
章通过心理学上的爱欲本能来分析中西方两大经典爱情故事,以探索人类情感在不同民族间的共通性。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当中,不管创作是否有这种意识.爱欲本能都是整个爱情走向的驱动力。但即使同在爱欲的驱使下,东西方的爱情也因创作本身的差异和社会伦理观念的不同而散发出各自的气息。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重视爱欲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将其作为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爱欲发端的古希腊哲学,重在阐明爱欲的真正内涵以及灵与肉的辩证关系。中世纪神学哲学的爱欲观否认人本能之性的独立存在价值,表现出强烈的禁欲主义和工具性的爱欲文化取向。近现代哲学在非理性主义思潮推动下,出现了逻各斯主义的存在观向意志主义存在观的转向,爱欲取代理性成为人新的存在本质。至20世纪西方爱欲哲学进入发展高峰,但从其孕育来看,是离不开自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这段漫长而又缓进的发展史的。  相似文献   

10.
黑 ,是大自然的属性 ,它保持本真状态 ,其中包孕着美 ,需要人们去挖掘、发现。但是长期以来 ,黑因为不被视为美的正宗、嫡系而受到冷落、诋毁。甚至有人把矫饰当作美 ,而把属于美的黑当作丑。针对这种现象 ,莎翁透视了美人黑之美 ,并指出黑色之美 ,美在自然 ;美人之美 ,厌恶矫饰。所谓“黑是美的本质”,就是指黑属于美 ,美归自然而言的。文章还论述了黑与白之美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第七章写了阿Q在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状态下的一段幻梦,这一幻梦是他的革命观的形象图解。解读这一幻梦,有利于我们深入到阿Q的内心世界,理解阿Q革命观的具体内容。下面谨对这一幻梦所显示的革命观怍正反两个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衍生于古希腊神话的“爱欲”观念,经古希腊哲学的重新阐释,逐渐形成基督教的“圣爱”观念。这种以“性压迫”和“性别压迫”为表征的“爱欲”观念的转化过程,不仅是基督教神学对古希腊哲学的整合过程,同时也是女性在文明进程中地位逐渐丧失,乃至被奴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会饮》篇真正核心的部分是从阿里斯托芬到苏格拉底的对爱神的赞颂。阿里斯托芬的讲辞预设了“人的自然”的原初完满,认为“爱欲”是基于对这种完满的破坏,而“爱欲”的行为是希望回复到人性的原初完满的无望努力。阿里斯托芬的讲辞表达了某种“丑陋”的真理,因为他的讲辞始终与身体有关。在苏格拉底之前只有他讲出了深刻的真理,因此他才是苏格拉底真正的对手。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性的变迁史,压抑史.这种压抑的文明是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爱欲的解放,就是劳动的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能欲望是存在的,但它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异化劳动是一种历史现象.劳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解放是全面的解放.  相似文献   

15.
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从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结构的理论出发,引申出人的本质是爱欲,认为爱欲受到压抑是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并且分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压抑,因而,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而爱欲解放的关键就是劳动的解放。他进一步分析指出,要实现劳动的解放就要使非异化劳动成为可能,创造非压抑性文明,使性欲升华为爱欲。马尔库塞在本书中对现代工业文明社会技术理性对人性的压抑的批判,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马尔库塞关于人的爱欲本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篡改。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在他思想理论发展的最后阶段,把弗洛伊德压抑性文明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论相结合,提出一种乌托邦式的非压抑性文明论.本文主要从马尔库塞对性欲转变为爱欲的期待,对现代工业文明压抑人类爱欲的批判,以及对非压抑性文明社会的构想进行了一些剖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7.
“四大美人”史有其人,而非纯粹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后世文人以“四大美人”为题材所塑造的种种艺术形象,是“四大美人”从历史走向民间并受到百姓喜爱的重要原因。“四大美人”的艺术形象、民间传说和史籍记载均有一定出入,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四大美人”的关爱。同时也可看出,尽管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而老百姓却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即美人之美能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美人之美能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她们的美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岁月的痕迹     
有人说,旧时光是个美人,回忆之所以美,是里面有故事。所谓美,不一定指单纯的美人美事美物,而是对现在的自己有意义有触动的人事物。故事,要么是把闪光的碎片拼起来重现,要么就是将蘖枝去掉,留下主干,经过一番修饰美化,娓娓道来。不仅作家写作如此,每个人心灵深处都存有着这种行为。时光飞转,几年一回头,过去的事儿又有一番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性的变迁史,压抑史,这种压抑的明是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爱欲的解放,就是劳动的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能欲望是存在的,但它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异化劳动是一种历史现象,劳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解决是全面的解放。  相似文献   

20.
说美人     
在中国历来把美人视为祸水,这是"有诗为证"的: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白居易把杨玉环当成祸水,怪她引发了"安史之乱"。"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梅村把陈圆圆当成祸水,认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因为刘宗敏抢去了他的爱妾陈圆圆而引发的。不信你看,连形容美人的词儿"倾国倾城的貌",也是源出"美人是祸水"这个思想基点的。   时代发展到今天却不然,你看那占据屏幕的广告,那撩人情怀的电视剧,以及各种活动中的节目主持人,哪一刻不是美人展示靓丽娇情的天地;你在看看市场,又有几个公关小姐是男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