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韩东的诗歌是耐读的。《你见过大海》《有关大雁塔》是对传统价值的“叛离”,成功的退隐在文本之外,追求口语陌生的美学原则等构成了抒写本我真我的情怀,形成了朴素抒情的诗学准则和审美判断,有意无意地反抗着传统文化赋予语言固有的价值观念,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一种品质性语言:口语精神。  相似文献   

2.
《伤逝》是一篇具有强烈而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的小说,其抒情色彩主要表现在:作品采用男主人公涓生"手记"的形式,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并确定了全篇抒情的基调;作品运用"手记体"形式的第一人"我"的叙事方式,使小说更富有感情色彩;涓生所抒发的情感,无论是激动、喜悦,还是苦闷和悔恨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同时也融铸着作者的爱憎,这就更增加了小说的抒情色彩。  相似文献   

3.
探索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及其与抒情传统的关系,不能不关注古代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对文学史的论述。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更是必须取资、必须认真钻研的重要对象。《文心雕龙》研究虽已汗牛充栋,却鲜见对刘勰文学叙事观点的发掘和论析者。从叙述学角度看《文心雕龙》,其前半部即文体论对各种文体规范、代表作品和发展演变轨迹之描述评论,实包含着不少与叙事和叙事传统有关的内容,可以见出这位严格立足于文学史实际、力图对文学写作实践作出抽象概括的理论家对叙事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其书后半部即所谓创作论论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问题,却没有集中阐论叙事问题的篇章,其所论以传统诗文理论为主。这也并非偶然,实际上反映了截至南朝齐梁时代文人们的主流文学观,也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深厚和强大。《文心雕龙》所表述的文学叙事观虽然相当朦胧粗浅,但联系整个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叙事文学和叙事理论的发展轨迹,则应该看到,以刘勰为代表的这种文学叙事观,不能不说是根深而流远。  相似文献   

4.
《农桑辑要》首引已佚农书《士农必用》材料。从征引的材料来看,语言通俗易懂,口语性较强。引书中的语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补《汉语大词典》在词语失收、义项失收以及例证滞后等方面的阙失。  相似文献   

5.
《语言自迩集》是清末英国驻华公使成妥玛所著,是汉语教学史上第一部教学北京话的口语课本,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内容实用、有趣,是一部高水平的汉语教材。研究百年前的汉语教材,对今天在汉语教学和汉语教材中如何恰当地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千古名作《水浒传》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洋洋近百万言的《水浒传》在语言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祖国语言的宝库。它是第一部用白话写成的长篇小说,吸取了群众的口语,充满生活气息,朴素而又生动,丰富而又精练。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非常突出,李逵有李逵的语言,武松有武松的语言,宋江、吴用有宋江、吴用的语言。人物的社  相似文献   

7.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一部农学巨著,口语相当丰富,对于汉语史研究,特别是中古汉语的研究具有很强的语料价值.但是,目前对其语言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论著还不多.从词汇、语音、语法等角度对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小结,以期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齐民要术》中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8.
《董西厢》是金董解元撰写的一部杂剧。故事原本《唐人小说》中元稹的《念真记》。写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作者是以当时的近乎口语的语言进行创作的,因而《董西厢》是我们研究当时语言状况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欲就其被动句式进行考察,总结其被动句式,并较之以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试图透视汉语发展的某一个方面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里的文学用语,完全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并将其进行加工提炼,剔除口语中的糟粕,取其精华,使之成为成熟而丰富的文学语言。北京方言最显著特点,一个是它的含蓄性,另一个是它的生动性,它的作用之一是使语言显得更加精炼,其二是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这些特点和作用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曹雪芹正是靠其生动、鲜活的语言功力,征服了无数如痴如醉的读者。  相似文献   

10.
根据学生在面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口语交际问题,并针对本校《教师口语》这门课程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了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的一些建议,希望加强《教师口语》课程建设,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教学语言运用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职业素质,强烈的职业意识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教学语言的动力,加强教师口语训练、遵循教师口语的艺术原则、掌握儿童故事的讲述技巧等方法,旨在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在魏晋"言意之辨"中,荀粲、荀俣及王弼的立场均属于"言不尽意"派;欧阳建虽将其观点概括为"言尽意",但该观点却未能在逻辑上构成对"言不尽意"论的否定。荀粲"言不尽意"的命题透显出语言无用论的倾向;荀俣和王弼的观点则属于工具论的语言观,他们继承了中国语言观的主流传统;欧阳建"言尽意"的命题蕴含着另一种非主流的工具论语言观,此种语言工具论与荀俣和王弼所代表的语言观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在于交际.听得懂、说得出,是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口语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对方的语意,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艺术语言的诞生有一个从材料到媒介再到语言的过程,艺术语言乃艺术家应用特定物质材料、工具与技能表达特定观念性意蕴的符号系统。特定艺术语言系统之形成乃特定门类艺术产生的必要条件。人类艺术生产的原始结构并不起于观念生产领域,而起于物质生产过程,后者所形成的材料、工具、技术与功能四要素结构应当理解为人类艺术生产的原初模型。以语言为代表的符号的出现则为作为观念生产的艺术生产提供了新的核心原则——以物达心。上述四要素中所发生的“审美迁跃”则是作为感性观念生产的艺术生产诞生的最后一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称谓文化复杂多变。“舅姑”本称“母之兄弟”、“父之姐妹”,但古代又用来称公婆。中国最古老的婚俗——表亲婚是导致舅姑称公婆的最主要原因。这种称谓在书面语出现之前就存在于人类的口语中。由于政治、法律、宗族、习俗的影响强化了这种婚俗,导致中国历史上“舅姑称公婆”的巩固。“舅姑称公婆”还有姑嫜(章)、姑蚣(忪、锺)、姑翁(公)的异称。与此相关,“舅姑”还用来称“岳父母”。  相似文献   

16.
言意之辩作为魏晋玄学论题之一,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庄对于言意关系的理解深刻影响着后人.汉末魏晋之世,天下大乱,汉代经学受到质疑和挑战,人的思想现念随之觉醒,言意关系重新受到士人关注.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三家言论的简要分析,指出他们各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相比之下,荀粲的言不尽意论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理论,结合人类文化学、语言学、传播学的相关思想,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借鉴“第三空间”理论相关思想,应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提高武术跨文化交际能力,加速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研究认为:文化休克、民族中心主义、语言障碍等是影响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本着平等、对话、和谐、开放的文化精神,通过文化身份转换,从“第三种视角”审视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有助于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从而为两种文化间的顺利交流搭建桥梁;选择兼通中外两种文化的人才,构建传播者的“复合文化身份”,才能顺利进行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利用身姿语、方位语、生态语、文化图景等实践策略,探寻吸收中国武术的“文化接口”,搭建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理论为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语感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感,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尝试:通过阅览、诵读优秀的语言文字,习得语感;进行科学的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对字词句的感受能力,学得语感;鼓励想象联想,注意意象积累,获得整体语感;重视言语主体的生命体验,优化阅读习惯,形成高级语感。  相似文献   

19.
路翎独特的文学创作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类,”深入探究其独特性的根源所在便显得极为重要。概括来说,其为“异类”主要有以下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父亲形象”的缺失造就了其内心的紧张、焦虑与自卑、自怜,并相应地在其文本世界里呈现出一种强势的个人主义话语特征。二是俄苏文艺思想中的“激情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极大地影响了路翎的文学创作,形成了路翎创作中的“共名”与“无名”话语模式,显然这种影响在路翎的创作中呈现出一种悖论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