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各门类艺术史的后半段由艺术语言的更新和革命两个阶段构成,前者是量变,后者是质变。“更新”指特定门类艺术中艺术语言系统的材料、工具和技术三要素发生了独立或组合性革新,从而为该门类艺术带来一定程度或某种意义上的新改观。“革命”则指特定门类艺术的艺术语言系统围绕材料、工具、技术和视野四要素发生了独立或合成性重大变革,从而导致原门类艺术之衰微或崭新的门类艺术之产生,为艺术领域带来全局性的、持久的、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有人类历史便有建筑,建筑总是伴随着人类共存。所谓建筑,就是利用固体材料造出一个空间,以适应于特定的功能要求和遮避外界风雨。从古至今,作为我们生活居住、工作学习、娱乐和从事生产场所的建筑,有着三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建筑功能、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第一,建筑必须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使用要求,这是建筑的主要目的,在构成的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第二,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房屋采用什么材料和怎样去建造的问题,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和设备技术等。其中建筑材料是建造房屋必不可…  相似文献   

3.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语言,它与其它艺术语言一样,都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忠实记录,其语言特征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研究艺术观念纷繁多元的当代美术的发展过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在各种观念指导下绘画语言合乎逻辑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诗是卓越地运用语言的艺术,诗的魅力正是语言的魅力。作为传达情感的艺术符号系统,语言既是诗美的形式,又是诗意的载体。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在诗歌中得到至为充分和完善的展示。诗歌语言从意识的深层结构到形式的外部结构,都是情性的流泻。情性勃动,情意宣泄,诗歌语言便作为情感和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而生发存现。  相似文献   

5.
语言符号为思维服务,但不是对思维的被动物化。它是自足完整的系统,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行规律,是传达中充满了内在活力与能动品格的积极因素。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都具备激发、诱导思维的功能。这种激发和诱导不唯在意识层,也深入到潜意识层。无论考察作为个体的语言符号,还是把它放在特定的语言结构和文化环境中考察,它都具备刺激并推动思维深入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各民族文化中用以荷载意义的口头有声符号系统,而文字则是语言的记录用书面符号系统,以民族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文字是一组附着于语言的文字因子。  相似文献   

7.
名是人类认识事物并加之与事物的语言符号。人类语言产生的过程和事物的名称即概念形成的过程是同步的社会历史过程。荀子阐述了与人类心理及行为有关的一些散名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指出制名的原则是“制名以指实”。概念是人们对一组观念的集合,是以其名来标志的。针对事物数量及变化问题荀子揭示了稽实定数的原则,指出名是概念的物质载体,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心理的东西是客观事物的映象,要使别人了解和领会必须用名来标志,用语言来表达,语言的基本元素是名。从逻辑学角度看,名是概念。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①作为文学艺术花园中一朵花的中篇小说,要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形象,刻画人物,叙述故事,抒发感情。金永福同志的中篇小说《汉子》(最早发表于1989年《山花》杂志,后结集于金永  相似文献   

9.
对龙舟竞渡仪式的属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龙舟竞渡中包含着对龙图腾的崇拜,竞渡的缘起也与这一崇拜密切相关;依据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宗教体制的宗教本质四要素理论,认为龙舟竞渡仪式为宗教性的民俗活动。龙舟竞渡仪式作为一个象征体系,包含着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感觉象征符号、自然象征符号和社会象征符号等诸多因素,龙舟竞渡仪式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其传递象征意义的方式。龙舟竞渡仪式作为一项宗教性的民俗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它能够促进中华龙舟竞渡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社会成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为民族文化大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并促进社会群体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0.
1.乡村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1.1乡村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乡村,通常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人口稀少、相对独立并具有特定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景观的非城市化地区.所谓乡村自然资源,就是存在于乡村地区能为人们所利用的各种自然要素和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光、热、水、土地、生物、矿产等资源.自然资源既是乡村自然地理系统的构成要素,又是乡村地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与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析、文献资料、录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两届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历史进程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研究旨在通过两届奥运会表演的对比分析,探究两届奥运会开幕式在创作思路、艺术偏向、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变”与“不变”,总结出两届开幕式生产的有益经验。研究发现,从2008年开幕式到2022年开幕式,奥运会开幕式从历史时间建构走向艺术时间建构、从民族史诗走向浪漫抒情诗、从淡化体育元素走向强化体育元素、从科技加强艺术到科技艺术融合共创的转向历程,这体现了不同时期设计思路,生产语境及创作心境等方面的变化。不变的是对奥运精神及“天下大同”理念的传达。共同留下了诸如:多样的时间建构艺术手法、民族史诗和浪漫情诗的异时空叙事典范、东方艺术语言的发掘创新、体育元素的深化融入、科技人文主义对舞台表现的深度驱动等有益经验,这些为未来我国举行大型体育赛事进行赛事表演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启发。  相似文献   

12.
媒介变革的时代,各种艺术样式层出不穷,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日益模糊,甚至艺术与生活合而为一。艺术观念、艺术功能同传统发生了意义扭转,艺术的一般性规定丧失,在对其不断的解构过程中,艺术从整体上发生着流变,企图以新的体系建构起另一座艺术殿堂,使艺术终结的梦魇在大众的头脑中消逝掉。  相似文献   

13.
美术作品个性语言欣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个性语言在美术作品中是整个作品的形式实质 ,是作品风格的全部载体。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实际是在欣赏美术作品的个性化语言 ,欣赏美术作品中个性化语言的成熟表现 ,更是欣赏整个美术创作实践以及美术发展全过程的关键 ,因为个性语言是承载美术样式发展、变迁的最根本的形式主题。  相似文献   

14.
郑端 《美育学刊》2021,(2):59-67
现代德国著名的系统理论家尼克拉斯•卢曼提出的艺术系统论独具“二阶观察”的慧眼,洞鉴传统艺术美学理论执着于“美学”“艺术家”“艺术品”等“一阶观察”概念范畴而产生的观察盲点,转而将艺术及美学置于现代社会的多元脉络中综合考量。在他看来,艺术是一个社会沟通系统,美学是一种审美沟通,美学沟通也是艺术沟通。卢曼将艺术沟通描述为一个封闭自指、自我生产的网络化的沟通系统。然而,艺术沟通面临着发生概率较低的困难,艺术作为成功媒介,其结构的二值编码化则提供了问题的解决之道:艺术编码的“美/丑”二元图示成就了艺术的象征性普遍化之功能,操纵沟通,降低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艺术教育是艺术学理论学科下应用理论艺术学的分支之一,是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学科。其学科属性在于,它是一门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其研究对象在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的普遍规律和特性,以及这种传授的实践操作过程本身。艺术教育的实质在于人生艺术感涵濡,即以艺术品美感为中心的对整个人生过程的审美价值的直觉能力的养成过程。对艺术品的审美感受能力的涵濡,是人生艺术感涵濡的中心和基础,由此拓展到自然美感、社会美感、科技美感、宇宙美感等共通感的涵濡,共同组成人生艺术感的同心圆构造。艺术教育是以人生艺术感涵濡为中心的个体艺术美感的养成和拓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汤克兵 《美育学刊》2020,11(1):45-50
作为"反美学"先锋的现成品艺术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身体艺术、行为艺术、概念艺术等广义上的观念艺术,表面上挑战了传统艺术的分类和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界限,其实质是对艺术界限和本质的重构。藉由"现成品"和"空画布"这两个分别关乎"艺术"和"绘画"本质的临界点,观念艺术瓦解了艺术作品的物质唯一性和传统真实性成规,转而确证了作品的内涵是思维存在本身,观念永远比形式更深刻更真实。由此,观念艺术确立了一套更为开放的艺术表意机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体育艺术化内涵、价值及对全民健身项目艺术化发展关系的阐述,以花鼓灯健身项目为实证,分析其在创编过程中对传统花鼓灯艺术文化中的手法、身段、音乐等艺术性方法及其艺术文化内涵的运用与借鉴。结论认为:有效地将体育、舞蹈、音乐及地域文化等不同的素材、艺术样式和方法技巧融会贯通,有利于全民健身项目艺术性的有效提升和拓展,推动地域性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普及与开展的实效性,同时也成为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壁藏是我国辽代的一座大型木结构建筑,其恢宏古朴和悠久的历史无与伦比,著名的古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称之为"海内之孤品"。这座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所蕴藏的传统美学思想和艺术理念尤为突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宗教思想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对叙事手法的大胆创新,使他成为“二十世纪的小说家中,一位伟大的小说技巧的实验家”。多视角、时序倒错以及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的使用充分显示了他在语言操作,技巧运用和谋篇布局等方面非凡独特的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