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学术视野考察文学经典的建构,更多地看到文学经典生成的外部因素,看到每一个文学经典的特定的文化话语场,看到文学经典处在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开放体系之中。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往往是通过纳入国民教育序列、编入教科书而实现。文学研究者则可以而且能够通过文学史叙事体的作用,去影响集体无意识的主流文化,进而促使国家话语霸权顺应时代文化的潮流。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经典的价值维度,针对现当代文学经典选择中的种种问题,找出不应“入史”、不应划为经典的诸种状况,以为文学经典建构之警策。  相似文献   

2.
文学以其特殊的教育性,在具有审美性作用的教育形式下备受关注。文学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就散发其深度与广度,在抒发感情的同时能够使人们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语言的感知性能力,特别在人文素养中沁透现代社会中的人文关怀。文学教育是人们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梯。所以在当代问学的发展中,文学教育是当代文学的基础,更是在当代文学的发展中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建军对路遥的褒扬体现了其批评原则的基本尺度:人民性的现实主义文学。这一方面复活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阶级性的当代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却没有在阶级/意识形态领域中深入下去,转而向更久远的儒家诗教寻求理论支持。这种以中国传统儒教诗学为核心的狭窄的道德批评,不仅扭曲了路遥的文学价值,也不利于当下文学的健康发展,最终只能导致文学的封闭与枯萎。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文化热 ,客观上打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对沉寂的局面。文学的文化批评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阈 ,但同时也相对地忽略了文本的细致分析等传统文学研究较为关注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化批评以深刻的回望与反省 ,而实现对文学的文化批评进行再批评 ,以期昭示科学研究之精神 ,开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5.
延安文艺的形成及其演进是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全面规范了当代文学的建构与走向。延安文艺不仅对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和政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性影响,它是中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世界文学做出的特殊贡献。但多年来由于受意识形态和当代文艺思潮的双重制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领域,对延安文艺的研究和重视程度恰恰显得非常薄弱,延安文艺的历史成就及其巨大影响始终没有得到科学、公正、系统的研究和评估。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对延安文艺所提供的强大的动力资源和精神系统的研究必然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课题。延安文艺的再研究,需要研究者以建构的而非解构的、理性的而非漠然的姿态进入,同时还需要形成新的研究思路,既不忽视延安文艺的本体性研究,又能将研究的重点置于考察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关系上面去。  相似文献   

6.
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中国当代先锋小说最能体现西方后现代思潮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对文学经典的冲击。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中国当代的先锋小说家如何进行叙事技巧和话语层面上的实验,对文学文本进行着怎样的解构与建构以?及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如何渗透进先锋小说的创作先锋小说解构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叙事模式以及文学体系,却又有着很大的建构意义,在小说面临边缘化的背景下开创了新的小说创造道路。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中国化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寻找在不同语境下文学接受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中国传统的"象思维"理论正可以填补这个空缺,它强调极具整体性的"主客合一",正对应着接受理论的对话和交流中的"视界融合";这种融合创造出了超越接受客体的新的意义,体现出"象思维"的创生性;"象思维"又讲求"生生不息"的"象的循环",这又与接受理论那种代代接受的"历史之链"的文学史观不谋而合。视界交融是一种直觉性的交融,这种直觉思维同时也可以看作"象思维"的内在直观,并成为意境的创造之源。这种结合了"象思维"认识的文学接受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各民族之间文化、文学的交流对话,主要指的是一种深层的精神上、心灵上的对话,它是各民族文化、文学之间的互相选择、互相参照、互相激活、互相阐发、互相启示、互相理解、互相批判,最终达到各民族文化、文学的自我调整、整合、创造、重构。因此,走向中和才是文化、文学交流的理想境界。中和是传统中庸观的核心,它的经典表述应该是和而不同。不同是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和是指和谐相处,互渗互补。从这一角度观照中国文学,可以发现走向中和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种认为中国文学不如人或中国文学是一种外发型文学的说法是对一种误解;中国当代文学在一个时期偏离了中和之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文学上的返魅趋势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的“敬天保民”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王道情怀对中国封建社会王道文学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定位性的影响,而《诗经》民歌所突显的现实主义也成为后世民间文学顽强生存与 发展的源泉。《诗经》民本思想以及《诗》学传统所演化的民本思想,不仅对我国两千余年的文化观念、文学创作产生了定位性的影响,而且对当代文学的创作与繁荣也有其极大的启示意义,即文学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10.
黄玲 《职大学报》2008,(2):38-41
董秀英的小说被称为是佤族作家文学敲响的第一声木鼓,她以中篇小说<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和长篇小说<摄魂之地>等作品奠定了在佤族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地位.她的语言以和正规汉语表达迥异的方式呈现出全新的视角和语感,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她的文学文本因此而成为独具特色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唯美主义文学从欧洲传到日本,形成了日本式唯美主义文学,改变了日本文学发展格局,具有自身的诸多特点。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学自身等原因,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很快经过翻译家的努力宣传而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兴趣,由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写作内容、主题、手法和目的上继承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一些东西;同时,中国作家在继承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发展,实现了对日本唯美主义一定程度的超越和扬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对中国农民来说,主要还是"雪中送炭"问题,而不是"锦上添花"问题。现时的中国仍需要赵树理精神,应该有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为九亿农民服务,掌握着中国当代文学主流话语权的人士应该为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有作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具有相同的文学生态环境,都处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抑压之下,但比较发现,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学生态景观。两者同中有异的文学生态为我们思考政治抑压下文学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由于政治是否压抑文学不是由作家决定,而是由社会环境决定,以及政治环境的缝隙和文学传统的显性与潜性存在等因素使文学主体性的建构往往成为可能,进而使文学自身的美学特点能够得到尊重和保证。  相似文献   

14.
“17年时期”《人民文学》的审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来考察,从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的17年时期,是《人民文学》最具权威和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它寻求政治与文学平衡点最有效、同时推出文学新人、塑造文学经典最辉煌的时期。由于《人民文学》所担当的历史重任,它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其审美气质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如同当代文学在建国初期的发展一样,现实主义在《人民文学》上经历了一个从革命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再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演化过程,它所期待的批判现实主义或者是干预现实的现实主义的实践仅是昙花一现。它不仅见证了17年时期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在实践着自己确立的文学观念、文学范式,引导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而它在审美气质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对艺术的坚守为其审美带来的影响,仍能给我们很多的启迪,仍然值得加以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均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学瑰宝,尽管这三类文学的分类与语言有所不同,但是这三类文学对人们发挥的作用却是相同的,为人们的文化、教育事业提供良好的资源与教育理论依据。对于翻译文学来说,如果一味地以翻译者的国籍为依据对译本的国籍进行判定,则还是没能将中国文学的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摆脱掉。若承认了翻译文学国籍的双重性,则也跳不出二元论的圈子。翻译文学的独特性决定了翻译文学的地位,在我国学术界呈现出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三足鼎立的多元姿态。  相似文献   

16.
神话是文学表现的重要题材,文学也促进了神话的有效传播。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群山之巅》塑造了一个使人印象深刻的神话形象安雪儿,她经历了由人人敬畏的神话一夜之间成为平常人的命运巨变,作者塑造这个形象主要探讨了社会日益文明和进步的当下人们传统美好的人性不断丧失的一种现实。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风气的改善,神话会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它仍是文学表现所需要的重要题材以及文学创造的思维源泉,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遗产。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人生文学是一个泛化的不具原生性的概念,但人生与文学关系的新的关学建构是实现中国文学观从古代。“致君尧舜上”的教化正统观走向现代的根本性转变的标志之一,由“人生文学”衍生出的不同阐释和理解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演绎出现代文学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是能体现中国现代文论之现代性与本土性特色的一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8.
《职大学报》2015,(3):125
1女性文学委员会代表团2008年访美合影于费城2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兼任女性文学委员会第一任会长张炯教授342003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中国女性文学奖颁奖会会场52009年第九届研讨会上部份学者会场留影(6)2011年中外学者在第+届研讨会的中西文论之夜上热烈交锋72007年第  相似文献   

19.
《论文学是文学》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切入点考察中国当代文学。大胆质疑、不懈追问以及强烈的历史意识,是本专著突出特点。在具体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中,作者坚持从细读文本出发,同时又以哲学、历史、文化的宏观视野为平台,对所考察的审美对象进行理性审视。使其研究成果既体现出文学研究中应有的审美特性,又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品位。  相似文献   

20.
铉为宋初名臣,一生仕宦沉浮,为官敢于进谏,为民建树颇多。而在文坛上,姚铉更是因《唐文粹》一书名流千古。十年呕心沥血,百卷《唐文粹》开革了五代以来浮靡不实之文风,展现了有唐一代"古雅"文风的面貌,成为北宋古文运动之先导,是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历代文人学者探道诣极之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