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禹建强 《青年记者》2003,(12):12-14
2001年5月,由中国最权威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上市公司北大青鸟联手推出的报业新秀《京华时报》强势杀入北京报业市场。在一年之内,《京华时报》在全国报刊广告收入排名中位列16,2002年全年广告经营额达到3.5亿。《京华时报》被称为北京报业  相似文献   

2.
《京华时报》魔鬼发行之关键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军波 《传媒》2003,(12):44-45
生于2001年5月28日的《京华时报》在竞争激烈的京城报业市场中以黑马之势脱颖而出,堪称业界传奇。《京华时报》发行团队——小蓝帽,在短时间内创造了北京早报发行量第一、早报零售量老大、地铁发行量冠军的业绩使《京华时报》的发行成为一种神话,小蓝帽被冠以“魔鬼发行”的美誉而声名鹊起。大树意识 《京华时报》的决策层很清楚:在市场竞争惨烈的环境下,新创办的报纸一开始就应该是一棵参天大树,而不能从一株小  相似文献   

3.
如果从媒体编年史的角度看,《京华时报》的诞生,完全可以看作是本年度京报市场上最大的事件。它的出现,正在悄悄地改变和搅乱原有的京报格局,同时为沉闷的市场吹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资本之乱今春以来,国内的资本陆续进场,这批资本的进入,给各地报业市场的洗牌和搅乱格局带来了某种可能。在地域上,山东三联、上海强生、四川托普等强势资本开始大举进入市场。当这种大规模的国内资金进场的情况出现时,业内观察家认为下半年还会掀起一个高  相似文献   

4.
2010年的5月28日,《京华时报》创刊九周年,单日204版、3000余万元广告刊登额创下历史记录。经历了报业混战、网络崛起、报业拐点和金融危机后的《京华时报》似乎没有报业冬天,用京华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吴海民的话说,他们重新认识传统报业的价值和优势,探索和确立网络  相似文献   

5.
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正式创刊。如今,《京华时报》不但在北京的报业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而且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京华时报》的发行成功,其每前进一步都有成熟的理念作依托。 零售造势,征订收益 经过对北京市场的调查,我们认定,作为一张新报纸,销售重点首先应  相似文献   

6.
《京华时报》发行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记者》2002,(5):7
有人是这样评价《京华时报》的发行方略的: 《京华时报》用它无孔不入的发行(水银式发行),用一种比《北京青年报》更谦恭的作风、比《北京晚报》亲近的姿态、比《北京晨报》更频繁和持久的曝光率舒展在京城每一个报摊上、每一个过街天桥上、每一个公交车站旁。《京华时报》,一个可疑的,带着南方做派和贵族血统的报纸,轻易地用不是非常高明的发行策略,就把北京报界的老少爷们——“搞掂”。虽然文中不无调侃之意,但也道出了《京华时报》发行策略上的棋高一招。  相似文献   

7.
徐颉 《传媒》2010,(6):27-29
2010年的5月28日,<京华时报>创刊九周年.单日204版、3000余万元广告刊登额创下历史记录.经历了报业混战、网络崛起、报业拐点和金融危机后的<京华时报>似乎没有"报业冬天",用京华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吴海民的话说,他们重新认识传统报业的价值和优势,探索和确立网络时代都市报的竞争优势,通过谋求更大的市场地位、筹划京华传媒集团和启动上市等策略,再造纸媒.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京华时报创刊时,人们大多抱的是怀疑与观望态度的话,短短一年间,京华时报高起点、大手笔的成功运作,令人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30万首发一举成功,各方面报道日趋成熟。这匹北京报业市场的“黑马”,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瞩目。京华时报已成为京城报界的一个崭新品牌。在该报创刊一周年之际,记者前往采访,对社长吴海民和他的同事们勇于创新的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市场调研:科学决策的依据京华时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创刊前,人们的担心与怀疑不无道理。统计表明,当时北京报业市场已有200多家报纸在争雄逐鹿,这个数字比…  相似文献   

9.
《新闻实践》2011,(10):33-33
据《北京日报》9月5日报道,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京华时报》,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报业集团主办的《新京报》从即日起变更为北京市主管主办。  相似文献   

10.
创刊前就在北京各区建立了40个发行站,招聘了2300名发行员,创刊当天在全市100多个点同时开展促销活动,实现首发30万份,很快在看似“密不透风”的北京报市站稳了脚跟;创刊前20天就签订广告订单1500万元,创刊当天就有大量有效广告,就有现金收入;一年之内,从全国报刊广告收入排名97位上升为16位;2005年在北京报业广告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逆市飞扬,经营收入大幅上涨。作为新创报纸,《京华时报》如何快速占领市场,打破传统竞争格局呢?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报纸也开始走向了与新技术融合之路。《京华时报》作为在报业改革浪潮中有影响力和实力的刊物,其推出的云报纸让《京华时报》发生些许质变。本文对《京华时报》云报纸的“内容盈利+平台盈利”的商业模式和此商业模式中的内容及平台进行梳理,并着重提出了对于云报纸商业模式的三点质疑。反观整个云报纸的商业模式构架,会发现其中仍存在大量的,诸如用户使用过于麻烦、流量耗费太多、内容太庞杂等不合理因素乃至重渠道而轻内容的整个发展方向和重点的偏移,这对于现阶段云报纸的发展都是需要正视和改进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11,(9):5-5
7月14日,腾讯新闻携手《京华时报》VNEWS新视觉采编团队推出新闻纪实视频全新栏目——《记录》,涉足新闻原创视频报道,并提出“视觉化”纪实视频报道的全新理念。目前,影像报道已成为很多读者阅读新闻的第一选择。相比电视纪录片,此次腾讯新闻与《京华时报》推出的深度纪实视频有3个特色: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加精练、更关注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3.
明天,《京华时报》将不再用白纸黑字为您记录昨天.但《京华时报》的白屏黑字,将继续与您为伴. 2017年元旦,《京华时报》纸质版将休刊.同时,京华网、京华圈、京华微博、微信以及系列公号组成的《京华时报》新媒体矩阵,将为您即时推送新闻、资讯,为您更快地链接昨天、今天和明天,和您一起更多地与亲友分享,与陌生人碰撞. 《京华时报》的温度,仍然在您的手里,和您一起度过冬天,走进新的一年.就像过去的15年那样.  相似文献   

14.
继今年4月iPhone/iPad客户端阅读器正式上线后,《京华时报》近日又推出Android(安卓)版阅读器,支持各种Android手机用户免费读报。京华时报移动新媒体应用日渐完善。据易观智库近日发布的第三季度中国移动终端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至9月,Android(安卓)系手机销量已占智能机市场销量58%。京华时  相似文献   

15.
《传媒》2004,(5)
1.集团化发展到2008年,京华时报将发展为以京华时报为统一品版、以3-5家都市类报纸为主体、并兼有其他子报子刊的报业集团,成为人民日报传媒集团中的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京华文化传播公司也将随之成为以《京华时报》为主营基地的、具有多项经营业务、多个经济增长点的大型集团公司,并与北大文化传媒集团对接,力求在政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早日上市。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份京华时报对农夫山泉有关“产品标准”的使用进行了跟踪式新闻报道,双方因此展开了舆论大战,农夫山泉方面称《京华时报》这样的报道方式是一种“舆论暴力”.本文将通过对《京华时报》对这一新闻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媒体舆论监督的合理范畴.  相似文献   

17.
对身处北京的报刊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事之冬。11月9日.绵延数月的《财经》之变.终于以胡舒立携团队离开收场。而一年前甚至更早.作为中国新闻时事报刊中第一个走市场化的都市报,《京华时报》就发生过类似的震荡。它在当时遭遇的问题,以及8年来的经营和经历,给后来者提供了参考的样板,同时它也是某种暗示或启迪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2012,(6):1-1
通过手机客户端拍摄新闻图片,新闻现场即可“跃然纸上”;对准文如版上的《画皮Ⅱ》宣传海报按下“快门”,电影预告即刻映入眼帘;聚集报纸上苏宁易购的广告,手机将带领读者自动跳转到其官方网站,读者即刻便可完成购物……这是《京华时报》近日为读者展现的绚丽图景。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朝阳区左家庄前街京华时报的门前,一左一右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京华文化传播公司,一块是京华时报社。在这家2001年5月创刊的新报社里,有一批操着几分广东口音的人,内行的人悄悄透露:现在的京华时报背靠着人民日报这棵大树,由北大青鸟投资5000万元,挖来了南方日报报业集团麾下搞发行的谭军波、搞采编的朱德付、搞广告的张曙光,于是这“三驾马车”用广东的粤派风格在北京报业市场翻云覆雨。采访谭军波的时候,赶上他去开发行大会,他开着车,和记者一路聊开了他的报纸发行经。 谭军波,湖南慈利县人,1964.年生,1986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南方日报,后进入南方周末,1996年参与创办南方都市报,任副总编辑,2001年进入京华时报,任分管发行的副总经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京华时报》云报纸为分析样本,着重分析云报纸的商业经营模式,并探寻其商业模式的理念内涵、要素构成及阻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