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社会形态或历史分期研究曾经是20世纪绝大部分时间中国理论历史学的主要论题,事实一再证明这是一个在理论上破绽百出而在实践上益少害多的研究方法.但是在长久形成的思想意识推动下,还有不少史学工作者试图通过修补使这个方略重新获得解释力.历史分期是19世纪西方进化论人类学影响中国史学的直接后果,以摩尔根为代表的进化论人类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遭到全面的批判被相率放弃,他的做法却在中国史学上延续至今,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仍旧在重蹈摩尔根的覆辙.21世纪的史学工作者应该战胜自己头脑中的固执和偏见,积极探索新的道路,中国史学才能焕发自己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的历史观和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在20世纪末期颠覆了传统的历史叙述和文学叙述。它传人中国以后,也自然对中国的历史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新历史小说就是在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念影响之下而形成的,两者在历史观上是一致的。然而,作为西方舶来品的新历史主义和中国土生土长的新历史小说之间在历史观念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两者之间并不能直接划等号。文章即拟对两者之间的差异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交通,历时已久。但在文化上受到西方的影响,则始自明代耶稣会士东来之时。16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纷纷东来,经印度、马六甲到达中国澳门,然后进入中国内地。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道路犹如中西商贸交往的“丝绸之路”,在这条文化之路上,澳门既是基地,又是桥梁,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一、西学东渐:澳门为辐射基地16、17世纪之际,欧洲科学技术的进步,已高出中国之上。而中国固有的文化,向来专注于形而上学方面,尤其是程朱理学所倡导的心性之学,禁锢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明清交替之时,学人痛恶于心性之学,逐渐转入讲求实学,以…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没有什么“道德中心主义”,所谓道德中心主义不过是后世学者心造的幻影。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主导是法家,而不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也不是“道德中心主义”,而是专制主义加功利主义。过去夸大了儒家文化、显文化的作用,对制度文化、隐文化的作用估计不足,用幻觉代替了真实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论争展开。在错综复杂的话语交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没有走向预定的和谐。在此情境下,卡尔维诺以《分成两半的子爵》给出自身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物性和人性是相通的,二者相互塑造又相互转化。通过植物想象,卡尔维诺描述了薄荷、迷迭香是如何“驯化”人类的认知,并参与到麻风病人淫乱形象的塑造过程;葡萄、橄榄是如何被人类“培育”,进而成为西方传统中具有道德属性的植物。在上述4种植物与人类想象互动的过程中,卡尔维诺看到现代人只有通过想象突破对自然的固有观念,人类与自然才能连接成为崭新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史学概论是历史系的一门理论性课程,它承担着培养建立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任务。具体说有三项:一,从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叙述历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二,概述科学的历史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三,学习历史的门径,培养初步的治史、评史能力。我们编写的历史学概论教材,应当从完成上述教学任务出发,构思框架、制定体例。本学科虽然是“概  相似文献   

7.
19世纪西方再现主义和中国近现代以前的表现主义对艺术生命的阐释迥然不同。从艺术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本质特征来看,西方再现艺术主要偏重于客观、必然、感性和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中国的传统表现艺术则主要偏重于主观、心灵、理性和事物的内在气蕴。  相似文献   

8.
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典型模式。近代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标志着本体论哲学思维模式的终结。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完成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彻底革命,把哲学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类解放与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最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它是与传统的本体论根本对立的全新哲学思维方式。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应该充分反映出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最高命题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希腊罗马的历史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实质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是这一历史观的突出特征。西方史学家在希腊罗马时代就把历史看做是具有理性的实践活动,排斥否定神灵对人事的影响,从而树立起人文主义的历史观。希腊哲学是基督教思想的来源之一,与基督教史学也有着密切联系。西方近现代史学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打破理性主义哲学对历史学的桎梏,并努力用辩证的方法将史论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赛先生”与五四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大的历史语境。出于对“赛先生”的崇拜,五四新文学家一方面从众多的西方文学流派中,选择了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作为新文学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又从狭隘地“科学实证”角度来解读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夸大了“写实主义文学”与“赛先生”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了对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误读。这种误读也使得五四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对形式美,西方艺术强调的是与客观自然的相似,中国艺术则强调艺术家情感的真诚以及艺术描写对象与人的情感相符。在对待自然上,中西方都有“以自然为师”说,但西方人持科学态度,冷静观察,强调如实摹仿再现;中国人则讲体认,妙悟自然,主客同一,物我一体,形似退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郑和下西洋与15-16世纪中西海洋文明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作为15世纪世界航海事业的启幕人,其航海壮举标志着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到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巅峰。之后,西方海洋文明的发展,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前奏。本文对15—16世纪中西海洋文明的外交、贸易、文化模式进行比较,探究在15—16世纪的世界变局中,为什么一直雄踞人类海洋文明前列的中国海洋文明,最后却被西方海洋文明取代,以期唤醒、促进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认识没有海洋文明的国家,是永远不能成为世界强国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试论“于连现象”──欧洲现实主义文学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形象系列初探胡贤琴高尔基指出:19世纪文学的基本主题乃是跟社会、国家、自然界对立着的个人”①。诚然如此,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注:本文不涉及俄苏文学)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莫过于一系列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4.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主要分岐,就在于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人心在获得感觉经验之前就是一块空无所有的“白板”;而理性主义则认为,那种有普通必然性的理性知识、不能来自感觉经验,它的某些基本原则乃是人心中固有的或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因此,这两派的对立,在一定意义下就可以看作“白板”说与“天赋观念”说的对立。这两派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之间,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其中以洛克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的批驳及莱布尼茨反对洛克“白板”说的论战构成十六———十八世纪经验主义和理…  相似文献   

15.
“兴会”说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艺创作构思活动中灵感现象的描述.中国古代哲学在自然观和认识论方面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由此,形成中国人重视直观感悟和直觉体悟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传统思想极为强调主体的道德学识方面的修养.而中国古代艺术灵感论——“兴会”说,则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史学在各自的区域内分别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传统模式。而中西方在古典时期所创立的史学传统也成为了指引和鼓舞后世学者的灯塔,对于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里的古典时期在我国指的是中国的先秦到两汉时期,而在西方则主要是说古希腊罗马时期。本文将对中西方古典史学在发展途径、史书体例、治史态度等方面加以比较,以期能扬长避短,对我们的学习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在中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缺乏认识,误称中国人为契丹人,又贬称“契丹人”为骗子手、盗贼、坏蛋。莎士比亚在他的两个剧本里用了“契丹人”一词,也人云亦云,把这个字当作贬词。这种文化的对立是由当时中西文化的隔绝和欧洲人对东方文化的偏见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由于思想渊源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与背景、语言文字与文艺实践等不同生成原因的影响.中国美学主要是生命体验与超越美学、生态与意境论美学以及抒情美学,具有智慧美学、宇宙生命美学和和谐美学精神;西方美学则主要是审美知识与经验美学、艺术与典型论美学以及叙事美学,具有知识美学、人的生命美学和对立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从西方美术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欧洲油画艺术中存有大量类似东方艺术风格特色的创作实例,造成这种基因互传,艺术变异的表层契机是视点的流动和造型语言的打破,内层动机则是对宇宙“节奏”及“永恒”艺术的共同追求,从而实现了东西方在造型观念上的“立体交叉”。欧洲油画的“写实”与东方艺术的“写意”这两种艺术风格的历史轨迹显示了两种民族的审美性格之不同特点。随着商业、文化交流的频繁,欧洲美术特别是油画艺术,表现出的“加速度”的趋势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历史的兴趣”越来越转向东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现代教育知识的生成明显地有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特质.文章以历史的视角,对20世纪前半叶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教育知识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在知识分子的努力下,中国现代教育知识逐渐由传统的道德性、精英性、政治性向科学性知识、平民性知识和实用性知识转变.而这些知识的生成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知识的解体,明显地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