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哲学史“逻各斯”的神化与理性主义的解构及重建黄秦安 ( 2 ,4 3)本体论及其现代命运张有奎 ,陈 瑶 ( 2 ,51)2 0世纪中国哲学的定位与重构———《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自序 陈俊民 ( 1,59)儒家隐逸观与自然观自先秦至唐的演变屈小宁 ,余志海 ( 3,51)太虚人生佛教的批判意义朱 寰 ( 3,58)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思想康中乾 ( 3,6 4)传统 :具体而又普遍———论典籍诠释的方法兼与刘清平、穆南珂先生商榷 丁为祥 ( 6 ,54 )形式真理与逻辑科学马养新 ( 6 ,6 2 )政治学·经济学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新探何炼成 ( 2 ,5)马克思所有制…  相似文献   

2.
哲学·哲学史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后现代性考察金惠敏(1,47)市场经济秩序道德基础的拓展与道德伦理化历史的终结肖士英(1,60)道德:经济学边界扩展的新领域郭剑雄(1,67)“以德报怨”儒、道辨———兼论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刘学智(3,5)叩问良知的“不能”———关于儒家道德理性的反思与检讨丁为祥(3,13)冯友兰“道中庸”析李似珍,王莹珏(3,20)政治学·经济学为“政治经济学”正名何炼成(1,73)农民收入:工业化的首选目标刘地久(1,77)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转型的产权分析刘敢(1,85)经济与环境全球化融合发展问题探讨…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从制度设计与制度伦理文化的高度,在坚持以当下中国民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本位理念认同的前提下,对传统的组织社会公共生活的价值理念所做的深刻反思,力图使“公共性”的道德理想信念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自觉。建立“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是市场社会“多元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公正、合理的多元化社会的发育,构成“和谐社会”实践的可能性基础。“和谐社会”内在精神实质,是自由的人与有秩序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实践哲学基础是现代“合作理性”,而其人文价值目标,则是民众普遍的“公共精神”的达成,以及关于社会公共性信念的自觉确立。  相似文献   

4.
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本于人性人情人心之常,从家道之仁、政道之仁与为人之仁,儒家伦理中的"仁"成了一种外在的道德原则规范。从其文化属性来分析,从礼乐社会、家族社会到宗法社会,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本土性体现为,它与传统中国专制社会的特点紧密相关。而从其精神蕴含上来分析,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顺应的是一种等级制安排的差序格局。因缘于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诸因子并不全然构成现代公民意识的"善",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与现代公民意识并不相契合。要推究现代公民意识的地缘性,就必须研究与其相匹配的公民伦理的精神土壤。  相似文献   

5.
哲学·哲学史西方社群主义与儒家政治哲学张再林 ( 1 ,84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到底说什么宋宽锋 ( 1 ,91 )客观性问题 :伽达默尔的策略与困难金 延 ,华章琳 ( 1 ,97)对永恒生命的模式及意义的反思张庆熊 ( 2 ,2 6 )佛教与基督教的“神”观念比较姚卫群 ( 2 ,31 )后现代主义之审思———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郑毓信 ( 2 ,37)数学知识观的演变及其对人的认识主体性的意义黄秦安 ( 2 ,4 4 )中国哲学中的名言问题杨国荣 ( 4,2 6 )论王弼“无”范畴的涵义康中乾 ( 4,32 )朱子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特征丁为祥 ,宁新昌 ( 4,39)从《横渠易说》…  相似文献   

6.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必须建立在继承与发展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但传统有精华有糟粕,传统不等于“古典”,也不等于“儒家”。不超越传统,不可能有中国文艺学的现代形态和历史发展,这需要对古代文论的文本作科学的创造性诠释,要总结文艺实践的新鲜经验  相似文献   

7.
哲学·哲学史意义世界的创生及其自为拥有──人的超越性与自由本质探究袁祖社(1,77)关于三段论一般规则存在依据的思考马养新(1,83)中西伦理的互补性与21世纪的伦理建构赵吉惠,赵 海(1,104)从思潮崛起的问题意识看理学探索的重心丁为祥(3,22)老子的和谐思想初探朱 承(3,30)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定律的表述──答同道友人刘怡翔(3,33)现代德性准则立足点与结构的反思──麦金太尔现代德性准则观 批判与重构肖士英(4,59)"在"无"之辨──试论海德格尔早期形上姿态朱 博(4,67)突变理论中的哲学问题初探张 强(4,73)政治学·经济学从建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为何缺乏"公共性"文化与价值观念,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公"、"私"观念的真实底蕴究竟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为何未能塑造出如西方近代社会那样的"公民社会",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应立足现代公共哲学之新的理论立场和方法,从现代普遍主义的公共性社会信念历史性生成的角度,对中西社会的某些主导性的公共价值观念进行比较性理论观照,从中透析社会成员公共观念以及行为选择背后的深层的文化理据,并以此为正遭遇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实践的当代中国社会民众公共精神的确立、国民公德心和公共人格的普遍养成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经世特征,这从文化轴心期中华元典和先秦诸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上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学说在汉以来我国古代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而认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经世特征,可以使我们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政治型文化,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政治哲学;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从而弄清其和西方文化、哲学的区别点。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论赫拉克利特素朴的唯物辩证法覃平(4)1关于萨特自由观之我见宋劲松(4)6儒家幸福论——读李煌明著《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有感张刚(4)9试论王弼贵无贱有的本体思维裴传永冯淑静(8)1关于“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无限”的见解王洪林(8)6伦理学研究市场经济下公民经济行为的二重向度单玉华(1)1论“亚当·斯密问题”杜帮云(1)6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导致幸福的增加——对“和谐社会”的思考王文龙(1)10柏拉图和谐社会理论研究杨善铭(1)14中国传统孝道及其现代伦理重构刘怡然(1)19从康德的说谎例证看其道德理论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哲学·哲学史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刘学智 (1,5 )汉前“天人合一”观的历史嬗变张 强 (1,12 )《淮南子》易学思想简论高新民 (1,19)“六家七宗”新论杨维中 (1,2 4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西方哲学解读的一个基本视角宋宽锋 ,郝 娟 (2 ,33)智的本体论与爱的本体论———中西本体论的歧异与会通 张再林 (2 ,4 2 )人文学科的古典形态尤西林 (2 ,5 1)论现代思维结构的转型孙红娟 (2 ,5 7)论郭象“独化”范畴的哲学意义康中乾 (3,2 8)张载关学学风特质论———兼论张载关学学风的现代意义 林乐昌 (3,33)论毛泽东的文化理想周 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伦理的核心,包含丰富的内涵:养亲、敬亲、尊亲、谏亲、祭亲、继亲6方面的内容;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泛化为3个层次:家庭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社会的转型必然带来传统“孝”伦理的重构,我们需要把其放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重新加以审视和诠释,给出恰当的伦理定位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的转换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合法性”问题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主题、功能、特征及其发展形态等的深度反思和新的理解,是构成现代哲学深刻的文化-实践转向的实质性内容之一,是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性研究中的一个带有总体性的关键问题。将“合法性”叙事范式运用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处境的分析,意味着必须反思我们究竟应该以何种新的理论范式,在何种意义上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法性”。合法性概念所蕴涵的“反思”式叙事以及对于“认同感”和“尊严感”的价值诉求,从“检讨”和“建构”两重维度上,提供了一个现代性语境下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合法化危机的有效诠释视域。合法性话语的确立,不是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产物,而是“对话”的结果。立足当下以及未来思想演进的主题,从文化“公共性”视角介入,当是直面并化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合法性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学理性资源和正当性、合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推己及人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原则.在现代社会中,推己及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我"为中心、以同类意识为基础的道德思维方式.但从公民道德的视角出发,则发现推己及人式的道德思维在处理公民社会伦理关系时将面临一些困境,这就需要引入公共生活中的主体反思以及有效对话和商谈.  相似文献   

15.
哲学·哲学史·伦理学佛教与基督宗教普爱观之比较———析普世爱人与宗教仇恨的悖论刘清平(1,82)论东晋士族的玄学信仰与佛教信仰徐清祥(1,90)元晓“和诤”论与中国儒释道思想魏常海(1,97)描述心理学对先验现象学———兼谈狄尔泰和胡塞尔在哲学思想上的联姻与争论张庆熊(2,37  相似文献   

16.
历经百年的现象学运动,经历了从“纯粹”到“不纯粹”的哲学转向,具体体现为从“理想本体”走向“生活世界”、从“独白”走向“对话”、从“超历史”走向“历史”等。可以说,现象学的这种理论转向也在西方现代其他各派哲学中得到了体现和回应。发人省思的是,无论是“纯粹哲学”还是“不纯粹哲学”都有其深刻合理性,因此,这场看似完全相悖的哲学“纯粹性与不纯粹性”之争,实则会通于一种相反相成的对话关系之中。这种对话关系的形成,完全依赖于一种能够真正消解所谓“权力话语”的“公共领域”的确立,而这将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两宋理学的集大成,朱子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可谓“致广大,尽精微”。自其形成以来,历代的批评不绝如缕、代有其人,从陆象山的“见道不明”到王阳明“伯者的学问”再到牟宗三的“别子为宗”、“只存有不活动”等等,清晰地表现了一条从批评、纠偏到抗衡的轨迹。正是这些批评,昭示了理学的另一进路。朱子由于始终坚持以普遍诠释超越、落实超越的进路,因而不仅将道德理性存在化,而且也将人性“生理”化了,这既决定了他对佛禅的忌讳,对理学“向上一路”的回避,同时也制约着他的宇宙论体系及其走向。所以,以普遍意识置换超越精神,既是朱子哲学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其以后屡屡遭到批评与纠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以重建文化中国为理想的儒学复兴运动中,新儒家援西入儒建构了从宇宙本体论、人性论到境界论联贯如一的儒家人文主义人生境界论体系,并以此为拓展和挺立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新型理论形态。从最具代表性的冯友兰"人生觉解四境说"、方东美"二层六境说"和唐君毅"心通九境论"之通性来看,扬厉儒家人文主义、开显生命的精神空间、实现精神的内在超越、勾绘超越的生命层级和恪守道德中心主义,是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的总体性特征和理论旨归。  相似文献   

19.
研究阳明哲学的新视角丁为样的新著《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版)是一部关于王阳明道德实践的人生哲学著作,也是一部关于儒家传统哲学如何契合现代化的探索性著作。全书20万余言,分为上、中、下三篇。在为人与讲...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尊重人;接受人的独特个性;相信人自我改变、成长、进步的能力.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的形成,源于西方的三大思想基础:新教伦理、人道主义、社会福利观念.儒家传统思想与之相通之处,如仁者爱人、大同社会、知礼以立、以和为贵等.厘清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我们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情境,更好地吸纳融汇西方现代社会工作理论,推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