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郗爽 《学周刊C版》2011,(9):76-76
在我国出现过不少被冠以“神童小画家”的孩子.他们在10岁以前曾轰动一时.然后却未能顺利渡过10—14岁的儿童转折期.没有向天才画家正常发展。中外儿童美术教育专家一致将这种带有普遍性的“夭折”现象的时期称之为美术教育的“危机期”.本文通过对10-14岁儿童转折期的特点、任务分析,初步探究了儿童转折期的美术训练途径.以求帮助儿童平稳顺利度过“危机期”.  相似文献   

2.
神童教育从古演变到今,人们对它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界定。现代心理学家及教育家一般把神童界定为:一个孩子在10岁时就表现出某一领域有着突出成绩,而这通常是只有成人才能做到的。在本文中,把神童教育界定为:神童即为超常儿童,指的是孩子在幼年时便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超乎常人,与同龄儿童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与特点。基于这一定义,应该说大部分勤奋聪敏的孩子并不能称为神童。  相似文献   

3.
我攻读硕士学位时学的是儿童心理学,之后又攻读学前教育学的博士学位。在别人眼里,我自然是教育孩子的专家;在别人心里,我的孩子自然应该被教育成神童,否则,不仅是孩子的失败,也是我的失败,是我所受教育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美国最大的儿童早期教育家协会,最近在芝加哥举行了一次年度记者招待会,会上许多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研究的专家纷纷发表讲话,对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的现状表示不安并提出异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全国儿童教育协会主席戴维埃尔金德指出,那些渴望把孩子培养成为“神童”的家长往往对学前儿童施以填鸭式的强制教育,这种做法对儿童在德智体三方面的健康发展极为有害。他说,20年前美国人普遍认为早慧并非是好事,理由是“早慧早衰”。20年后的今天,美国人时这个问题的看法来个180度大转弯。当年那句人人皆知的格言如今改成了“早慧旱惠”其实,这种理论的根据很不充足,实践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5.
“神童”,即智力超常的儿童,许多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聪明绝顶,但古今中外不少神童长大后一无所成的例子也令家长们不知所措。究竟怎样培养智力超常儿童呢?  相似文献   

6.
和家长谈谈孩子学电脑电脑近几年来已成为家庭教育投资的新热点。家长该如何指导孩子学电脑呢?对此,中国福利会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王颂赞主任谈了如下看法:不少家长片面认为学电脑从娃娃抓起,就是让孩子学会编程,成为电脑神童或软件专家,这是不对的。应该将电脑看成...  相似文献   

7.
虽然少年天才是鲜见的.但他足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震撼:“中国不缺少神童.只缺少培乔神童的土壤”;“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神童是可以培养的”……于是有更多的人欲探究制造神童的妙诀.甚至带领孩子参加“神童”速成班。到底神童是天生的.还是人为培养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神童”未必成“龙”大器可以晚成赵民当前,把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用超智儿教育代替儿童早期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最大限度地掌握文化知识或某种技艺,以期其由。“神童”发展成“龙”已成为我国城市儿童教育的时尚、潮流。为此,家长(富者除外)节衣缩食,专家绞尽脑汁...  相似文献   

9.
最近,有些学者、专家通过办讲座、卖教材,向幼儿家长推广学前儿童超前识字成为“神童”的方法。许多家长在“望子成龙”思想的支配下,对这些讲座、教材趋之若鹜。同时,也有一些家长问:“我们想教孩子认一些字,但有些学前教育专家却不主张我们让孩子认字,我们还真搞不清呢。”以上表现反映出一个问题的两个极端。那么,学前儿童到底要不要识字呢?  相似文献   

10.
当前越来越多的家长热衷于儿童早期教育,开发儿童的智力,但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问题。倘若方法不当,难免会造成一些副作用,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最近,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美国全国儿童教育协会主席戴维·埃尔金德教授发表了他的新作,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恰当的早期教育方式提出了批评。他在书中说,那些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神童”而不惜过早地对幼儿进行学校式灌输教育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纽约时报杂志》10月8日一斯报道】题:1995年美国儿童状况全美国15岁以下的儿童约有5700万,占全国人口的22%左右。其中白人约占79%,黑人占16%,亚洲人或太平洋岛屿人、美洲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或阿留申群岛人占5%。人口中约有12%是西班牙裔美国人。最近的资料表明,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42%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6%的家庭有4个或更多的子女。从1950年到现在,美国儿童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家庭中的人数增加了三倍,即从500万增加到将近2000万。而从那时以来,单亲人数增加了两倍,从大约400万增加到1200万左右。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大约26…  相似文献   

12.
莫逼子女当“神童”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沸沸扬扬逼迫子女当"神童"的现象。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基础以及自身的条件,逼迫孩子做些难以做到的事。希望孩子成为少年画家、书法家、乐坛"神童"。逼迫子女当"神童"的作法是不科学的。有关专家指出,从幼儿的生理...  相似文献   

13.
“神童”指那些智力发展相对较快的儿童,也就是超常儿童。用统计学的标准指那些比总体平均水平高出两个标准差的儿童。一般来说,比总体平均成绩高出两个标准差的儿童占总数的3%左右。根据3%的比例,我国现有14岁以下超常儿童约800多万。  相似文献   

14.
《早期教育》2000,(8):29-29
天才儿童指那些智力早熟,而且具有较高创造能力的儿童,包括全面发展的全才,也包括数学神童、音乐神童、绘画神童之类的单项天才。天才儿童不仅有优秀的生理素质,而且拥有特殊的成长环境。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埃伦·温纳概括出有利于培养天才儿童的七种家庭环境: 天才儿童常常是长子长女,或者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享有突出的地位,得到父母更多的激励。 天才儿童生长在活泼有趣、充满刺激的环境中。他们的家庭摆满了书,他们可以听到无穷无尽的有趣故事。有人带他们出去观光旅游,丰富他们的见识。他们的父母不一定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平等待人。 天才儿童都受到父母的精心培养,家中的一切资源都集中用到发展孩子的才能上。或者是父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激  相似文献   

15.
“神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谈到神童的故事,一些人就眉飞色舞、神情激昂。被称为神童孩子的智商超过140,在法国大约有40万,在美国大约有150万。这些宝贝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太聪明了,有的2岁开始读笛卡尔的著作,3岁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不到5岁就开始对欧几里德的公理刨根问底了。中国的孩子也不比洋娃娃差,有的9岁读完了高中,12岁就大学毕业了,有的两三岁能识千字。这些孩子对知识理解得快,掌握得  相似文献   

16.
娱乐     
神童的回答一位5岁的儿童秉赋聪明,受到良好教育,因而知识渊博,素有"神童"之称。有人不相信,便去考问他:"你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是什么人吗?"神童毫不客气地说:"不知道……"那人一听,鄙视一笑,说:"你们看,神童不是让我问住了吗?"先生别忙,"神童神态自若,稍带责备的口吻说,"阁下对我提这样的问题是不应该的,因为一般像我这样小的孩子,是不会去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的。"  相似文献   

17.
有关方面曾对各国小学生每天劳动时间作过统计:美国孩子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是1.2小时,韩国孩子每天07小时,英国孩子每天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孩子每天家务劳动时间约0.2小时。研究者通过对中国某幼儿园100名6岁儿童的家长问卷调查发现,有86名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什么活都不做,有9名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长的催促下偶尔做点家务活,有5名家长反映孩子在家能帮助家长做家务活。哈佛大学学者在进行了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爱于家务的孩子与不爱于家务的孩子相比,成人后失业率比为1:15,犯罪率比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由此可见,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仅是孩子为父母分忧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就业成才和生活幸福。专家认为,要让孩子热爱劳动,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模仿家长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快乐,逐渐养成劳动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总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保持冷静的态度。谁家孩子有了一技之长,一传十,十传百,再加上某些新闻媒体的“爆炒”,这孩子便成了“神童”。如今钢琴神童、书法神童、国画神童、舞蹈神童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口算神童、背诵神童  相似文献   

19.
一、认识神童每年高考之后,我们总能听说各种少年英才的事迹,例如今年13岁的孙云翔就读于湖南师大,15岁的宋问之就读于西安交大。还有不少孩子幼年早慧,几岁就能背诵唐诗上百首。媒体还报道过,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许多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这些孩子是家长心中的神童,也常常被称为天才儿童超常儿童。他们成为世人热捧的对象,引发了无数家长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和遐想。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文摘     
去年12月,在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举办的一个座谈会上,不少专家、学者列举了儿童早期教育的种种误区:一是过分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在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中,有的片面宣传人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早期教育,而忽视人才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二是早期教育单一化、简单化,将早期教育等同十儿童的智力开发,等同于看图识字。三是儿童早期教育忽视儿童的差异性,以神童教育代替一般儿童的教育,把早期教育等同于天才儿童的培养,等同于特殊儿童的培养。这些专家学者认为,“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只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无益于孩子身心全面发展。早期教育应从人的整体上、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上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早期教育应注意孩子的差异性,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