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淑敏小说有着独特的生命阐释,向我们呈现了具有多重意蕴的生命意象:一、生命的尊严;二、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三、自然生命的超越.在作品中,作者力图真切地呈现生命内涵,从生命的高度关注人的尊严,书写了人的生命尊严,追求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呼吁社会从人道主义视野珍爱生命、关爱生命,肯定超越人的自然生命而达到的精神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四维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自然生命构成了生命的前提条件和客观根本,精神生命构成了生命价值的内在思想体系,社会生命构成了生命价值的外在表现,超越生命构成了生命价值的升华和超越.四维生命的关系是以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为基础,以发展为社会生命,做再发散性的超越.因此,大学生生命也可分为“三层”,即基础层、发展层和超越层.  相似文献   

3.
依据人与所处外部环境的关系,汪曾祺在其小说中描述了生命的三种基本形态:其一是生命的自然形态。人的自然生命形态代表着生命最原初的现实形态,是生命的本真;其二是生命的社会形态。汪曾祺注重生命的社会性,重点挖掘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人性美,以此作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其三是生命的精神形态。汪曾祺着重表现了民间社会生活中困苦和卑微的生命常态,他正视人类的生存困境,从生命的荒凉出发去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在他看来,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东西,是保持人的精神生命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4.
透过加缪的戏剧作品《正义》,我们倾听到一位人道主义的呐喊之声:拒绝杀戮,尊重生命;拒绝谎言,真诚生活;拒绝离异,回归真爱。这才是正义。作从内心深处发出呼唤,期待人们超越这个被非正义毒化的世界,渴望一个“谋杀”再不能在无辜牺牲身上高唱凯旋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叙述与倾听:道德教化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的生命存在是人德性生成的基础,人的德性生命乃是基于自然生命之上并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与提升,道德的教化正是基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事实的关注、引导来实现个体生命从肉身自然形式向德性价值形式的超越与提升,倾听个体生命的叙述,回应个体生命的价值祈望,在对话性交流中敞开个体的道德视界,启迪个体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智慧,把个体生命引向德性价值的完满。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以此为据,全人的教育是由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构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的复杂教育系统。“全人教育”理念的论证。既超越了以往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完满人格教育”的“不全面性”,具有全面性;又超越了以往对人的教育的一种工具性理解,具有生命性。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生命分为四维,即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结构包括五个维度,即生理、心理、行为、环境、社会支持。生理、心理分别评价大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为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提供了"环境";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通过"行为"影响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同时从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中获得"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8.
关注生命:教育的本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生命的关注是教育的本真所在。人的完满生命由自然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超越生命四个基本部分组成,相应地,完美的教育应当注重对于生命四个基本部分的关注,才能有效地克服现存教育中的异化与缺失,为社会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提升人生命的质量与意义,实现人生命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根据人的三重生命即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生命教育分为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培育生命丰富社会属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通过培养三重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改造人类文化,使人类重新认识自我,找回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人的生命是其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这三种生命属性对应着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三种生命的存在形态.生命教育作为"为了生命、通过生命、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以尊重生命主体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高度关注人生命的六大特性为基础,从而有的放矢地成全完整的人的发展,努力成为有生命在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尼采对"另一个世界"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命之热爱,缠绕着尼采;对健全人类之渴慕,激励着尼采。可是遍视古今,尼采却发现因世界的二元分裂和世界真实关系的颠倒,人之生命被遮蔽,人之尊严丧失。为了能回归唯一真实的世界——生命世界,让人“成为你自己”,尼采深刻地揭露了“另一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将人的生命从理性、道德和上帝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2.
即使以非宗教的儒道眼光,苦难也是人不可超越的,不论其是否在场。它因人之作为人独有的尊严而向人们呈现。苦难不是灾难。它与人的生命与尊严一样不可分割与转让。它不可超越,因为,超越本身意味着承担苦难。庄子道家因此拒绝他人与社会,而向自然开放其梦幻般的"真心";但其超越终不能克服消极面:批判和否定成为唯一主题。儒家救人之难而自救,满怀善心而却在认识上遭遇盲点,乃至实践上可能被"非物化"。这是否可说就是"不是绝对的超越者的超越命运"?  相似文献   

13.
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结束了,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首先,教育源于人的生命需要。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与的自然的生命,又有自为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区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14.
道家站在自然宇宙观的高度,从人类生命与宇宙生命的统一中来认识生命本质,崇尚自然,尊重生命,追求生命的超越和精神自由。这种自然主义生命观,不仅摆脱了神性,超越了物性,同时也超越了人为的德性,为化解生态危机和人性异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石,对建立和谐的自然、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以个体生命尊严的重建为出发点,从生命尊严的个体关怀、平等诉求、价值超越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思考,力图把中国教育改造的基点确立在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发展之上,使得中国教育真正开始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而通过文明再造实现民族精神的重塑,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文明的顺利推进开启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视域里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断言:21世纪是体验哲学的时代。这种体验,在笔者看来即为生命体验。生命是体验依托,而体验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它规定着特定的生命且被这种成长中的生命规定着。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人的整体性存在,包含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实体生命与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各个方面,是一条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之链。德性生成作为这条链上的独特一环,尽管有其特殊的内在生命需要的导向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目标,却不能脱离人的现实存在,不能脱离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7.
教师职业生命是教师作为职业人对自我生命内涵、生命尊严、生命价值、生命权力、生命义务、生命终结等重大问题所采取的基本认识及思想裁断。生命哲学“流动”、“绵延”、“经历”、“创造”等理念的倡导,为教师理性审视自身的职业生命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对教师而言,这种诠释本身,无疑已经超越纯粹人生哲学意义上的自觉,从而包含了一种丰富而生动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它不仅关注生命的发展,也基于生命的追求。人既有自然生命的属性,也具有价值生命的属性。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倡导生命化教育的思想体系,他主张教育要关注生命的完整性;要凸现生命的更动性;要张扬生命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体现一个人双重生命的存在,才能达到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台湾一位生命学家说,人的生命有三重:生理生命、精神生命和超越生命。庸人追求生理生命,所以庸常;圣人追求超越生命,所以卓伟。我既不甘平平庸庸,又难求超凡入圣,所以只能用我的执著、热情、坚定、无悔来追求一种积极进取、乐于奉献、求真务实、淡泊名利的精神生命,并将其视为人生永恒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超越“生命美学”和“生命美学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命美学”建立在对生命的错误理解上,把生命当成了生命的所有价值,用生命活动囊括所有的美。它根本忽视了生命的意义和对生命的超越所具有的价值,从而有可能把生命导入低级的感性活动;把美学引向直觉冲动。正如生命的价值在于既活着又超越活着一样,审美的价值也在于生命而又超越生命。生命使其具有现实生活的基础。超越生命,使其具有理想的境界。生命与对生命的超越从来都是美学的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中国美学史从来都不是什么生命美学史,而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历史。生命美学在张扬个性、解放思想的时代有一定的意义,但在人欲横流之时更需要对生命美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