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了解宿州2008—2009年冬季小麦的旱情及范围,本文主要运用遥感监测技术距平植被指数法,对本次干旱影响进行跟踪监测,并结合降水气象资料,分析旱情发展过程及影响范围。结果表明:①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小区域干旱事件的监测;②研究区该次干旱事件具有持续时间长(4个月),波及范围广,干旱程度深,重灾区出现在研究区西部(砀山县与埇桥区)的特点;③降水量的减少,是引起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土壤水分是水文、农业、生态等众多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参数。基于已建立的简化土壤水分反演模型,结合全极化雷达数据的特征,消除简化模型中的粗糙度参数,以提高反演的精度。通过简化经验模型分析,结果显示VV/HH、VV/VH和HH/HV极化组合均能够较好地模拟裸土区土壤水分,其中VV/VH极化组合模拟结果最好。利用Radarsat-2数据反演黑河中游裸土区和植被区的土壤水分,并利用实测数据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VV/VH极化组合反演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度较好,裸土区和植被区土壤水分反演RMSE分别为0.006和0.017 cm3·cm-3,说明VV/VH极化组合能够较好地反演裸土区域土壤水分。这为快速准确获取区域土壤水分反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MODIS-NDVI数据的吉林省植被覆盖度及其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度是评价气候变化影响与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NDVI数据对吉林省2001—2010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近10年吉林省东部的植被覆盖情况明显好于西部,但西部的植被覆盖情况在10年中有显著变好的趋势.根据人口重心原理可知,吉林省10年的植被覆盖度重心有向高纬度、低经度方向移动的趋势;2)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差异很大,林地、农田和草地的植被覆盖度依次减小;3)分析气象站点10年期间的降雨数据后发现,处在东部的延吉站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处在中西部的长春、四平及前郭尔罗斯3个气象站点的降雨量与植被覆盖度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气候系统中的陆-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最近,区域尺度上土地覆盖/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统计分析仍非常少,模拟研究中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描述不足。本文系统研究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其针对上面所提到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前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为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提供了观测统计上的证据,并进一步分辨出中国北方过渡带可能是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最敏感地区。通过比较观测站点和再分析资料的年代际趋势表明城市化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暖产生了贡献,使中国东部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12C/10yr。区域气候模拟还表明,中国北方过渡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退化对表面气候和大气环流都带来了显著影响,它们的变化与观测的年代际异常以及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一致。暗含着地表退化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我们探讨了准确参数化植被和动态植被在区域气候模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油蒿群落生物结皮对降水入渗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EC-5土壤水分传感器,监测油蒿群落固定沙地上生物结皮覆盖完好(BSC)和去除生物结皮(NBSC)情况下不同深度土层对不同降水事件的响应及整个雨季的土壤水分特征. 研究结果如下:无论降水量大小,相同深度BSC的响应时间均显著大于NBSC;在同一降水事件中,BSC的初始入渗系数和平均入渗系数均显著低于NBSC;在小降水事件时,这种阻碍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 油蒿的吸收根主要分布在40 cm以上土层中,而生物结皮的发育对小于20 mm的降水事件具有较强的阻碍作用;在研究区降水事件以小于20 mm降水为主的情况下,导致40 cm以内土壤水分恶化,久之将导致固定沙地油蒿群落的衰退;研究区降水格局的改变将对土壤水分及植被演替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通过构建城乡发展水平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函数等,对塔里木盆地42县市2004-2014年10年间城乡发展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时段内塔里木盆地城乡发展水平有所上升,但仍处于低水平状态;格局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和田地区为发展"塌陷区"。2)耦合度总体呈波动状态,克州始终属于耦合度较低区域,巴州一直保持在高值状态,和田市及于田县耦合度下降最快;协调度10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仅有少数地区呈波动或下降状态。3)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正相关,高值集聚和热点区主要位于库尔勒市附近,低值集聚和冷点区主要位于喀什和和田两地区交界处;在2004-2009年和2009-2014年两个研究时段,格局基本维持不变。建议从基建投入、产业优化、教育投入等方面着手以改善区域城乡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依区域年降雨量的差异,将抚仙湖磷矿开采区年降雨量分别为1200~1300 mm和1000~1100 mm的区域划分为东大河流域磷矿区和帽天山磷矿区两个研究单元,通过设置野外径流小区,在自然降雨状态下对矿山废弃地产流及矿区现有主要植被类型对地表径流量的控制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矿山废弃地产流的关键因子,在大雨状态下矿山废弃地径流量远大于各植被类型,降雨历时是影响各植被类型地表径流的关键因子,各植被类型产流量各不相同;径流量大小与植被总盖度、土壤总孔隙、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地表凋落物厚度及重量呈负相关;各植被类型总径流量次序为:灌草丛>云南松灌丛>云南松>混交林>华山松林>竹林>桉树林,除灌草丛外矿区现有植被类型均能对降雨径流取到较强的截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1991~2000年我国汉族大学生体质状况和促进汉族大学生体质状况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利用1991~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乡村男女生的身体形态生长发育“豆芽菜”状况仍然存在;10年间,我国城乡大学生的肺活量出现明显的下降,同时乡村大学生的脉搏出现增加的态势,相反城市大学生安静时的脉搏没有显著性变化;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水平出现较大的“滑坡”现象,以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方面滑坡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中国西北沙漠区是东亚地区主要沙尘释放源区之一。本文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公用气候模式(CCM3)与一个沙尘释放和沉降模式(DEAD)相嵌套、能够反映沙尘扬起及输送和沉降动态过程的耦合模式系统(CCM3-DEAD),通过改变中国西北沙漠-半沙漠区下垫面类型的数值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了西北沙尘源区地表类型的改善对东亚地区沙尘释放及大气粉尘含量变化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表覆盖状况与沙尘释放关系密切,沙尘源区地表类型的改善可明显抑制沙尘的释放。中国西北沙漠-半沙漠区地表的改善,可引起整个中国北方至蒙古国的大气粉尘含量减少,使大气环境明显改善。假设以塔克拉玛干为主的沙漠-半沙漠区不存在(当地地表类型若以温带草原植被为主),则整个中国北方沙尘释放和沉降通量仅为目前的50%左右。模式中分4个粒级描述沙尘释放及沉降通量,其中1.0~2.5μm和2.5~5.0μm两个粒级的贡献约占总通量的76%,对比试验显示在没有塔克拉玛干等沙漠存在的情况下这两个粒径释放通量大大降低。由西北沙漠-半沙漠区释放的沙尘,经大气环流传输可直接影响到我国东北、华北等东部地区的大气粉尘状况,并对日本、韩国及其周边地区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运用DEA模型测度2000~2012年区域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基于GIS分析平台,运用Jenks断裂法、趋势面分析、局域G*指数等方法对2000~2012年安徽省建设用地效率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安徽省建设用地效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近13年间效率上升了31.5%,规模效率是影响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2)2000~2012年建设用地效率演变呈现出东—西向递增,南—北向"拱"形分布;(3)根据局域G*指数划分效率4种类型区,其中效率H-H区主要集聚在皖江地区,L-L区主要集聚在皖北地区,研究为区域建设用地科学、合理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1.
依据年降雨量的差异,将抚仙湖磷矿开采区年降雨量分别为1 200~1 300mm和1 000~1 100mm的区域划分为东大河流域磷矿区和帽天山磷矿区两个研究单元,通过设置野外径流小区,在自然降雨状态下对磷矿开采废弃地与矿区现有主要植被类型土壤营养盐氟化物随径流流失量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矿山废弃地氟化物流失的关键因子,在大、暴雨状态下矿山废弃地土壤TP流失量远大于各植被类型,对抚仙湖水质产生不利的影响.各植被类型土壤F-随径流流失量主要取决于地表径流量,流失总量次序与径流总量次序相一致,表现为:灌草丛>云南松灌丛>云南松混交林>华山松林>竹林>桉树林,除灌草丛外各植被类型均能对土壤F-随径流的流失量取到较强的滞留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积雪覆盖作为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其变化对当地的水文环境、物候变化都有重要的反馈和调节作用。基于去云后的MOD10A1/MYD10A1逐日积雪覆盖数据,探讨黑龙江流域2002-2016年间的积雪时空变化,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分析积雪面积与温度、降水等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黑龙江流域积雪日数增加的地表面积稍大于减少的面积;流域整体年积雪覆盖面积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季节上表现为冬夏季略微增加、秋季轻微减少及春季无明显增减的趋势。2)不同时段的积雪面积与同期气候因子的相关性不同。其中春季3、4月份与温度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1),夏季6月、冬季12月以及2月与降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秋季与最高温度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黑龙江流域14年来的积雪年际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之间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将为研究气候变化、灾害防治以及人类活动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野外控制试验和静态箱法,研究极端干旱事件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 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 Re)和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极端干旱显著降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的NEE、Re和GPP(P<0.05),导致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减弱,而温度(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SWC)是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收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对照处理(CK)和极端干旱处理(D)中,NEE、Re和GPP与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极端干旱减弱NEE、Re和GPP对空气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表层土壤温度与NEE、Re和GPP的相关性高于深层土壤温度与NEE、Re和GPP的相关性。分析5 cm土壤温度与NEE和Re的相关关系。极端干旱减弱NEE对5 cm土壤温度的敏感性,增强Re对5 cm土壤温度的敏感性。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NEE、Re和GPP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极端干旱对土壤全碳、全氮和有机碳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 > 0.05)。  相似文献   

14.
探讨城市河岸带夏季土壤表层5 cm温度(以下简称土温)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并据此分析影响不同时间尺度域内土温发生波动的因素.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土温可在多个时间尺度域上变化,具有5个时间特征尺度.土温在日、旬和两旬尺度上的波动主要受总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影响;在月和季节尺度上的波动主要受下垫面植被配置的影响.其中,在月和季节尺度上,地上植物生长状况对土温的影响较大,且不同植被类型(针叶大乔木、阔叶小乔木、阔叶大乔木和草灌植物)的草灌层覆盖度和高度及乔木层叶生物量对土温变化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植被类型和冠层结构对土温变化也有一定影响:冠层株型为圆锥形的针叶乔木下的土温显著低于株型为球形的阔叶乔木下的土温.另外,相比阔叶乔木,针叶乔木的降温效应更为明显:当针叶乔木下的草灌层覆盖度达到30%时,表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而对于阔叶乔木,覆盖度需达到60%.  相似文献   

15.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煤炭地下开采诱发地质结构破坏和地表形变,导致土体沉降和地裂缝的产生,进一步造成土壤砂粒含量增加,孔隙度增加,保水能力下降,土壤养分流失,微生物种群受扰动,土壤酶活性受影响,最终导致土壤肥力质量降低。以采煤沉陷的机理及土壤结构变化规律为切入点,综述煤炭开采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煤炭井工开采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机制,这些结果对于加快矿区沉陷土壤质量的恢复、土地复垦技术的研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土壤含水量是气候、水文和生态等研究的重要参数。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法是遥感监测土壤含水量的常用方法。以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为研究区,使用MSG-SEVIRI (Meteosat Second Generation-Spinning Enhanced Visible and Infrared Imager)晴空数据,构建地表温度日较差-植被覆盖度特征空间。在此特征空间上,结合研究区土壤质地数据,建立土壤含水量反演模型反演土壤体积含水量。利用西班牙REMEDHUS (REd de MEDiciòn de la HUmedad del Suelo)土壤含水量观测网络的实测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均方根误差均在0.05m3/m3以内,具有较高的精度。与常用的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特征空间的结果对比证明,以地表温度日较差替代地表温度,能够减小地表温度反演误差导致的土壤含水量估算误差,从而提高土壤含水量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17.
桂东南地区由贫困向现代化演进过程中,农村受众与大众传播媒介既依赖又疏离的状态表明,桂东南农村信息传播状态正处于我国东西部农村信息传播模式的转型期。与全国农村传媒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桂东南是我国西部农村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桂东南地区要建设小康社会,大众传媒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便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黑龙江流域气象站数据作为"真值",检验了2002~2007年黑龙江流域MODIS积雪产品和AMSR-E数据识别积雪的精度,分析了云以及海拔高度对积雪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MOD10A2、MOD10C2、AMSR-E识别积雪的平均精度分别为75.4%、88.7%和88.9%,云仍然是影响积雪识别精度的主要原因,MOD10C2的积雪识别结果接近于气象站的真实值,AMSR-E高估积雪覆盖面积.此外通过软分类方法得出的MOD10A2和MOD10C2的积雪覆盖面积要低于硬分类得出的积雪覆盖面积,软分类法得到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相似文献   

19.
以东北三省现有的体育旅游基础资源为切入点,以哈大高铁运行线路上各个停靠城市为发展核心,系统、全面地对东北三省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试探性整合,创建出高铁时代背景下东北三省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实现高铁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整个东北地区体育旅游的平衡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