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因为天平比较灵活,按教育部有关技术标准规定,J0104型学生天平的振幅衰减系数不应小于0,8(实测中大多在O.95左右),因此要等它静止需要较长的时间.另外,由于刀承和刀口有摩擦力,天平横梁倾斜一个角度α时是依靠恢复力矩M使它回摆的,恢复力矩M=Qhsinα,式中Q为横梁自重、h为横梁重心到刀口的距离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2.
教材中,跑的周期阶段划分方法,脱离了跑步技术的实际应用,没有达到便于分析技术动作的目的,提出新的划分观点是基于两腿周期动作同时具有对应性、同步性和反方向性的特征,把单腿动作周期划分为折叠后摆、前摆、下压着地缓冲、后蹬四个阶段,有利于双腿动作协调配合的动力学特征分析。支撑腿着地缓冲时,髋关节不是主动弯曲,而是积极伸展;踝、膝关节的弯曲缓冲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踝、膝、髋关节主动弯曲缓冲”的技术要求是不妥当的,其结果必然导致缓冲时间的延长,而不是“缩短缓冲时间”。  相似文献   

3.
我国田径教材中跑的周期阶段划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主要田径教材中关于跑步周期阶段的划分存在着重大理论分歧,并滞后于技术分析的实际需要.提出新的划分方法是基于两腿周期动作同时具有对应性、同步性和反方向性的特征,把单腿动作周期划分为折叠后摆、前摆、下压着地缓冲、后蹬四个阶段,既有利于单腿动作过程的运动学特征描述,又有利于双腿动作协调配合的动力学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跑步周期阶段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人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力学特点,对目前国内关于跑步周期划分的不同观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以人体运动的受力特点、肌肉用力特点、身体环节的运动特点等为依据,把一条腿在一个复步中经历两次支撑和两次腾空的动作划分为支撑着地缓冲与后蹬、腾空体后折叠摆腿、支撑摆腿、腾空体前“趴地式”着地摆腿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协同的视角,运用录像解析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揭示撑竿跳高技术"人"与"竿"之间协同运动的动作形式与规律.研究表明:世界优秀女子选手各技术环节"人"与"撑竿"具有明显的时空协同特征.在能量获得阶段其协同技术特征表现为:全程助跑节奏随着撑竿倾角的降低而逐渐加快,举竿动作是在倒2步开始进行的.插穴与起跳动作上,起跳时机相对提前.起跳点越近,起跳时撑竿的弯竿量越大,起跳水平速度的损失就越大;能量储存阶段其协同技术特征表现为:弯竿量在起跳时与传统认识基本相一致,悬垂动作时的撑竿弯曲量有所加大,摆体动作时的弯竿量少于传统认识上的弯竿量.悬垂夹角越大越有利于摆体的速度.能量释放阶段其协同技术特征表现为:(1)团身动作时,撑竿已经开始反弹,弯曲的撑竿此刻就已经恢复了一定的形变量.(2)除了"人-竿"系统以穴斗为支点向前的转动外,"人-竿"系统同时还发生了以竿弦"垂直轴"的自转.(3)团身举腿的角度越大,伸展偏离纵轴的角度越小将有利于人体向上伸展的速度和高度.(4)普遍采用倒"V"型过杆姿势.  相似文献   

6.
运用统计方法对1993-2005年中外女子七项全能总分及各单项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女子七项全能成绩是以全运会为周期出现波浪式发展,而世界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则以奥运会为周期;我国七项全能运动在近十多年时间经历了滑坡目前正处于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7.
几乎所有国内外的体操教科书及教练员都一致认为:在大回环中鞭打以前的准备阶段,运动员必须尽量地伸直身体,这样可以增加运动员下摆的速度,而在鞭打以后的上摆过程,适当地弯曲身体可以有效地减少上摆速度的损失。苏联的Н·Т·苏契林在其所著《体操运动员在空中》一书中,对该问题的论述是有代表性的,他指出:“在身体充分伸直时,重力矩最大,身体一般的弯曲和出背弓都会减小这个距离。”因此,“当运动是从上往下时,保持身体充分伸直的姿势,对运动员  相似文献   

8.
对2006年首届、2009年第三届、2011年第四届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男子直道500m前3名运动队途中划桨三次现场双机同步二维平面拍摄,运用SIMImotion7.50生物力学解析系统解析,拟揭示途中划桨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抓水阶段是动力阶段,该阶段桨的入水角度小,抓水猛、稳、准,桨面与舟前进法线的夹角减小;拉水阶段的动作特点是拉桨快而深,划距增大,该阶段需要调整合理浆频和划距;提桨要巧,动作要快,幅度要小;外摆阶段空中划摆快,举桨、撑桨幅度增大;举插阶段桨摆动角速度变小,舟速从最小舟速开始增加;整个途中划姿不变,桨频为中桨频;人体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很小,主要为水平方向上近匀速的运动,平均速度为6.02m/s,T抓水:T拉水:Tl提浆:T外摆:T举插=5:6:4:6:4,节奏分明,周期0.71s。旨在为龙舟划桨技术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髋、膝关节的等速肌力测量结果及其与百米跑和立定跳远等反映下肢力量的运动项目的关系,应用等速测力系统对36例健康受试者左侧髋关节、膝关节屈伸肌群在不同角速度下收缩的峰力矩、到达峰力矩的关节角度、到达峰力矩的时间等指标进行测量,并统计分析以上指标与百米跑和立定跳远成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髋、膝关节屈伸肌群收缩的峰力矩随设定角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峰力矩与关节角度、时间等因素存在相关;而与百米跑和立定跳远成绩并不存在有意义的相关性.认为:肌力等速向心收缩测试时关节运动开始点的选取可能对峰力矩的大小产生一定影响;等速肌力测试结果与运动成绩相关不密切,似不适宜用于评价某些项目的实际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0名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悬垂摆体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竿上支撑阶段时间的分配上存在问题;运动员都能很稳定地保持合理的身体姿势;悬垂时下握手的肘关节角度偏大;我国优秀选手在竿弦最短时竿弦与地面的夹角过大,竿子的弯曲度不够,造成竿子的能量储备不够.我国运动员的摆体技术基本上是以"高髋摆体"技术为主.  相似文献   

11.
探讨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动作的运动学特点,比较健将(n.6)与一级组(n.8)在助跑、起跳阶段运动学参数差异,为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定量依据. 对身高、体重相配匹的健将和一级组成功完成的背越式跳高全过程进行三维录像拍摄,Simi Motion9. 01采集的运动学数据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并与成绩进行person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1 )助跑阶段:健将组倒3步、2步、1步重心合速度显著大于一级组(P<0. 05),倒1步后倾角显著小于一级组(P<0. 05);(2)起跳阶段:健将组内倾角变化幅度、起跳腿髋关节蹬伸幅度、重心变化幅度非常显著大于一级组(P<0. 01),起跳腿着地时相重心垂直速度、离地时相重心高度显著大于一级组(P<0. 05);(3)倒1-3步重心合速度、起跳蹬伸过程髋、踝关节角度、内倾角和重心高度变化幅度与成绩显著正相关;倒1步后倾角、起跳时相摆动腿角速度、起跳腿着地时相内倾角与成绩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不同注意类型高水平运动员注意瞬脱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自行开发的注意瞬脱测试软件,分别对不同注意类型的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固定靶射击运动员和活动靶射击运动员及普通体育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注意瞬脱程度轻,最低点出现在目标刺激后135 ms处,持续时间不超过270 ms;两组高水平射击运动员与普通体育大学生一样,其注意瞬脱程度明显、最低点出现在目标刺激后270 ms处,所不同的是前者注意瞬脱的持续时间不超过540 ms,而后者则不超过810 ms.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三维运动学测量方法对羽毛球反手击高远球运动技术的分析在国内尚属首例,以北京羽毛球队4名优秀羽毛球男子青少年队员为研究对象,使用2台SONY1080i高清常速摄像机以50帧/s的拍摄频率,采集三维运动影像资料,并采用艾利尔录像解析系统进行图像解析,并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他们在完成后场反手击高远球动作有关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以此来微调他们的反手击高远球技术细节、提高击球的质量,同时为教练员的训练提供一些数据参数,增强对青少年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为北京羽毛球青少年反手击高远球技术的发展提供数据参考。结论:1)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在引拍阶段右肩关节角是依次增大的,而右肘关节呈现不规律变化,其目的是调整击球动作和使其更符合肌肉收缩特性。2)在引拍结束时刻,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右手的平均线速度呈现出最大值,右上肢运动在球拍与球触及前是符合鞭打动作原理的。3)在击球时刻,优秀羽毛球运动员肩关节角度达到动作全过程最大值,这样是为了争取高的击球点,各关节点的速度变化呈一定的时序性,表现为离躯干最远的环节右手速度最大,其次为右腕关节速度和右肘关节速度,这样能为击球聚集更多的动能。4)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后场反手击高远球动作发力集中部位并不相同,我国的3名运动员主要充分地利用转肩和转髋的力量,而国外的Misha是充分借助右脚的蹬伸和躯干的扭转力量。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跳投已成为现代篮球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手段。对不同水平比赛中三分跳投的动作特征比较,能揭示其共性特征和优化特征。方法:采用比赛现场三维摄像,视讯解析系统,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采集,解析及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高水平组),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S,中水平组),高校业余联赛(低水平组)等3个水平比赛的三分跳投。结论:跳投的共性特征有:1)跳投的各动作阶段持续时间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举球阶段,稳定阶段,投球阶段,随球阶段,准备阶段。2)远距离投篮都在重心达最高点之前出手,需借助重心向上的速度,以给球更大的初速度,产生更大的出手速度。3)各关节遵循了近侧端→远侧端的发力顺序,各关节角速度从近侧端→远侧端依次增大。最大伸肘速度与球出手瞬间几乎同步,可能对球的出手速度影响最大。4)稳定阶段小幅度的肘外张角与上肢关节解剖结构的限制有关。上臂的外展,肩轴,髋轴的旋转有利于肘,腕,眼正对篮圈,保持上肢各关节的屈伸运动与球的飞行方向一致,也使球在出手前更接近篮圈。5)在比赛中,出手时躯干小幅度的后倾可以拉开与防守者的水平距离,减少来自防守的干扰。也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动作的稳定,并形成更大的出手角度。跳投的优化特征有:1)高水平组在一次完整的跳投中持续更长时间,表现在有更长的稳定阶段,腾空时间和随球阶段。可能是高水平组更高的起跳高度和更接近重心最高点的出手时机引起。更长的稳定阶段和腾空时间使其身体重心更稳定,并有更充裕的时间调节身体姿态和对球的控制,更长的随球阶段则表明动作完成得更充分、舒展,有利于产生更好的动作效果。2)高、中水平组相对于低水平组有更高的出手高度,其原因除身高外,更主要的是起跳高度和出手时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优秀排球、体操、短跑运动员在不同高度下跳深动作中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的测试.结果表明踏跳总时间、着台瞬刻的膝角、重心缓冲距、缓冲时间、蹬伸的幅度、重心腾起高度及垂直冲击力曲线带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最大缓冲膝角、最大蹬伸膝角及T蹬/T缓具有普遍性.选择不同跳深高度所产生的踏跳效果与不同专项及运动员自身承载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花样滑冰点冰跳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跳跃动作是花样滑冰自由滑动作技术的核心.运用国际先进的艾利尔运动技术分析软件及生物力学三维录像DLT分析方法,对世界上高水平运动员的后外点冰跳跃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出运动员起跳后在垂直方向腾空高度、水平方向的速度和空停时间、环节角度等参数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攻克难度动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析得知在缓冲阶段我国男运动员要适当提高最低点重心的高度,努力提高蹬冰阶段水平动能向垂直方向上的转化率;女运动员应增加助滑的水平速度.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通过测试篮球运动员完成急停起跳动作的下肢生物力学指标,探讨膝关节损伤对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102名篮球专项男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Motion Analysis数字影像捕捉分析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受试者完成急停起跳动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进行采集。结果:地面垂直反作用力首次峰值时刻,与无伤组相比,单侧损伤组健侧髋关节外展角增大(P<0.01);双侧损伤组髋关节屈角和内旋角及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均增大(P<0.05,P<0.05,P<0.01)。与单侧损伤组伤侧相比,健侧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减小(P<0.05)。与单侧损伤组健侧相比,双侧损伤组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增大(P<0.05)。与无伤组相比,单侧损伤组伤侧和双侧损伤组髋关节内收力矩增大(P<0.05,P<0.05);双侧损伤组踝关节跖屈力矩减小(P<0.05),内旋力矩增大(P<0.01)。与单侧损伤组伤侧相比,健侧髋关节由内收力矩转变为外展力矩(P<0.05)。与单侧损伤组健侧相比,双侧损伤组踝关节跖屈力矩减小(P<0.05),内旋力矩增大(P<0.05)。单侧损伤组伤侧地面垂直反作用力首次峰值小于无伤组(P<0.05)。结论:膝关节损伤后会出现代偿现象,具体表现为增大损伤腿髋关节内旋角和内收力矩,增大踝关节内旋力矩;增大健康腿髋关节外展角,髋关节由内收力矩转变为外展力矩。膝关节损伤后会减小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增加髋关节和膝关节屈角,减小踝关节跖屈力矩。  相似文献   

18.
船舶转向避让幅度计算的多目标最优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更加有效的船舶间转向避让幅度,本文在航海避碰系统中引入最优化技术,并分别建立了单船会遇避让参数最优化模型和多船会遇避让参数最优化模型,同时给出了两个模型的仿真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钢丝的切变模量随其扭转角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观察到扭转角大于某一角度时,切变模量趋于定值的规律,得出扭摆实验准确测量的方法,此测量方法在其他许多力学实验中也可应用。  相似文献   

20.
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收入阶段的国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不一致,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也可能不同。采用52个国家1980—2010年的数据,利用面板门限回归计量方法,以人均收入水平为门限变量,检验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非线性影响,分析表明:城市化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门限效应,在不同收入水平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将降低能源强度,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会提高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增加能源强度,其中,处于中间收入水平的国家的城市化对能源效率提高的负面影响最低。从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城市化对能源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还有一段“缓冲时期”,应转变城市化发展模式,提高城市化质量,充分发挥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