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道”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包括本体道和规律道两部分,本体道又包括“无”、“有”。“无”是宇宙万物最初的本源,它为虚空之神,有“虚”、“静”、“小”的特点,“有”是生养之神。有“混沌”、“动”、“大”的特点。道体是从“无”至“有”的,“无”虽有创造的潜藏力,但需要最初的鼓动力。在老子那里,由于更注重以“反”为内容的规律道,以至老子把规律道作为道体从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最初动力。  相似文献   

2.
刘勰对“道”的阐释 ,贯穿了他的儒家经学思想 ,把玄学的援道入儒、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儒道合一思想 ,表现在了他的文艺本质观中。哲理性的自然之道具体化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 ,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成为普遍规律的道的体现 ,这样既昭示了刘勰注重圣人教化的“明道”文艺思想 ,同时也自然地把老庄之道与儒家之道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3.
道论思想在《淮南子》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本体论、宇宙论还是养生论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然而,其道论也可以从道之体、道之用以及道之体用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从道之体来看,其作为宇宙之本原,是万物得以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性质;从其形而下之“用”来看,则是“无为”;从道之体用关系来看,《淮南子》中的“无为”与“道”之内涵互为表里,并且使“道”体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4.
丧失道的本体感受的个体,如何回归道,实现与道合一,亦即“体道”,是庄学的重要论题,也是庄学对老学的重要发展。本文认为庄学描绘了一条体道的路线,并标示出这条路线上的几个重要坐标,这就是从“绝圣”、“弃知”的“破”开始,经由“齐物”、“安化”的“立”以及“心斋”、“坐忘”的超验觉照的内省功夫,最后到达“撄宁”———体道者在应接现实时所应有之态度———的全过程。这是一条“日损”的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5.
“道”与“德”的阐发在老子那里得到了诠释,他把形而上的“道”从神秘的领域引入形而下的万物之中,乃是一种质的飞跃。在老子的视域下,“道”不仅作为万物的总根源,而且亦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基于此,在“道”产生万物之后并内在于其身者谓之“德”,德既是道的外在显现,又是万物的内在属性,从而引发了道与德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6.
著名学者王元化把《文心》的“道”、“太极”、“道心”、“神理”等理解为魏晋玄学的“本无”——主宰宇宙变化的“绝对精神”,是神秘不可知的;而且认为该书对“圣人”之心的作用作了“荒诞的夸大”,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存在体与用的矛盾。本文通过文本验证:《文心》之道是可以认识的,不应等同于玄学神秘虚无的“本无”,而且全书贯穿朴素唯物论思想,其“枢纽”论与全书各部分是统一的,可见不存体与用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克服阅读教学中的两个偏向偏向之一:得“道”而忘“文”以“道”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把“道”的获取作为教学的惟一目的,止步于所获取的“道”的准确、全面、深刻,而忽视对“文”的探究和学习。与此相关的是十分盛行的披文入情说。“披文以入情”对阅读教学来说必不可少,但这绝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把“道”的获取作为惟一目的的偏向,有深刻的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负载的内容的同时,更要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训练语文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不认识到这一点,教学时就会把“文”仅仅看作取“道”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审美与艺术的虚实关系提到宇宙观高度作本体论论证.他借助“气一元论”思想对宇宙生命表体--“道”的“虚实相生”精神作了唯物论的阐释,并由此指明了中国的艺境追求指向“道艺一体”的理想的必然性.这是“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成为“中国艺术思想的核心部分”的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9.
试论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袁相碗为了迎接21世纪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和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各国纷纷把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教育摆到了突出的战略地位,把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列入了本国总体发展战略之中,并把它作为“立国之本”和竞争中的“取胜之道”。在我国,“...  相似文献   

10.
古人对教师的定位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即“道理”,包括为人处世,做人的道理,其次才谈到“业”。由此可见,古代教育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现代教育讲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样“德”也在首位,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融德教于教学呢?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庄子“道”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庄子》一书,可以看到庄子毕生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生命的深切关注,对自由的热切探求,是那个时代“不自由,毋宁死”的强音,庄子哲学是庄子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能从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本体论、庄子对其人生理想的上下求索的分析中,体悟他那对人与人生的关注,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以及庄子所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 ,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 ,形成于西周 ,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 ,但作为哲学范畴 ,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 ,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等论题 ,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3.
有、无对于历代研究庄子之道的人是最重要的一对范畴。他们或者以无为道,或者以有为道。又或者有无双遣归道于空。应该说都从某一方面触及了庄子之道的本质。笔者认为庄子之道是一种居阅性的存在,具体来说是有无“之间”所呈现的一种时境、时机与时势。  相似文献   

14.
道教创教初期,奉老子为至尊的天神和祖师,并以老子的“道”为最根本的教理,庄子其人其书很少受到道教信徒的关注。但是,《庄子》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道教的根本教理、信仰体系和方术三个方面探讨《庄子》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刻意》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概括,比较集中地阐发了道家的“无”和“朴”的思想,并把它上升到道之本,人之本的地位,强调遵循自然之道,表现了庄子思想的根本追求,体现了道家独特而深刻的思想文化价值。文章提出的道家至德、至道、至治、至养、至美之理想境界,对提升当代人的人生境界有着深刻的思想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家思想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道教恩想的主要来源,本从三个方面简要阐释庄子哲学思想成为道教源流的原因:庄子“道”的本体论思想对道教的影响;庄子的修习方式“心斋”“坐忘”对道教修练方法的影响;庄子的“圣人、神人、至人”对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与“庄学”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庄学”在某些地方甚至走向了《庄子》的反面,但是,《庄子》与包括外杂篇在内的“庄学”并没有被人截然分开,而以一个整体形象被人们所 接受,这是因为庄学对《庄子》的嬗变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进行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 杂篇仿用内篇语言,并使用了内篇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二是外杂篇对内篇思想进行了引申、发展、补 充和变换。  相似文献   

18.
运用"以庄解庄"的方法,以《庄子》中的"大"、"小"为切入点,对"大"和"小"的范畴进行界定,从而得出庄子善于用"大"、喜欢用"大"的结论,并阐述庄子的"大""小"观对《庄子》文风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中提出的“以大观小”论,是中国特色透视观的经典言论之一,体现了庄子“以道观之”的观物态度。“以大观小”之“大”,正是“道”之大,只有“道”才具有小天下的大视野,才能穿越物我的藩篱,时空的界限,沟通物物的关系,建构起多向度、多层次的立体网状新视城;“以大观小”之“观”,融哲学思想、心灵观照与视觉现象于一炉,而不纯粹发生在视觉领域。沈括式透视观,是庄子“以道观之”的哲学思想在绘画领域的落实。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传统化可以被看成是“儒道合流”的化.而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在儒道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庄子的“至乐无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根源性的论点,并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