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网络人际交互中的信任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立足于对网络人际信任问题进行分析,辨识了网络人际信任的内涵、特点和形成基础,分析了网络人际信任建立的机制并构建动态模型,讨论了网络人际信任的现状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信任网络的生成与维系是虚拟社群生存发展的内在核心机制。虚拟社群的信任网络主要由成员对社群组织、成员对社群组织者、成员人际之间三个信任层面构成。通过三个信任层面各影响因素在重要性上的描述性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成员行为特征与三个信任层面各影响因素的单变量方差分析,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交流环境、组织管理、专业指导、社会资本、忠诚度等因素是影响虚拟社群信任网络生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维系虚拟社群的信任网络,在成员对社群组织层面,应改善交流环境和组织管理;在成员对社群组织者层面,应发挥专业能力和社会资本;在成员人际之间层面,应提高成员忠诚度和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3.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 ,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信任是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础,其主要形态包括人际信任、社会信任和政治信任。大众传播媒介对信任的各种形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往关于媒介使用与政治信任、社会信任的影响关系的研究多有涉及。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试图探究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媒介使用和媒介依赖与信任评价内在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就信任评价而言,较之社会信任、政治信任,人际信任目前依然在中国社会信任中占据主要位置;就媒介使用与信任评价而言,无论是对人际信任、社会信任还是政治信任评价,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信任评价的影响远高于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与报纸;但就媒介依赖而言,报纸、电视、网络、手机媒介依赖与人际信任、社会信任变量各指标无显著相关,但是与政治信任呈显著相关。此外,对于人际信任和社会信任评价,媒介使用各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超过媒介依赖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而对于政治信任评价,媒介依赖各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远超于媒介使用。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发展的带动下,在线人际网络开始兴起,并大大扩展了人际网络的功能和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在线人际网络的概念,比较了它与传统人际网络的异同,并对国内外几个较知名的在线人际网络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在线人际网络在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且分析了在线人际网络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信任是影响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网络人际信任,构建了社交媒体信任影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模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501位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体使用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并无显著相关性;2.社交媒体信任负向影响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社交媒体信任正向影响用户的自我表露,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对于理解社交媒体信任影响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解释机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网络人际交往中的信任产生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网络人际交往中信任的产生机制角度,辨识了网络人际信任的内涵、特点。阐释了网络人际信任一方面来自“预设性信任”,另一方面源于网上交流的信息,同时伴随着交往者的主观判断。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8.
人际网络结构特征对竞争情报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人际网络分析为竞争情报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从定量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竞争情报工作者建立人际网络研究模型的基本过程;接着研究了如何利用网络三大结构特征指标即网络分布密度、网络群聚系数、网络直径对人际网络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提高竞争情报工作质量,改善竞争情报工作者在网络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信任是影响公众选择并持续利用网络公共信息服务的重要依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从原始服务提供者信任、合作者信任和传播者信任三个维度出发,确定影响公众信任网络公共信息服务的直接因素,并基于人际影响、服务质量与制度保障等不同信任基础构建研究模型。研究结果发现,公众对原始服务提供者的信任始终是影响公众信任网络公共信息服务的重要依据,同时,传播者信任与合作者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对网络公共信息服务的信任。此外,这一过程中,公众对不同服务主体的信任基础逐渐从人际影响向服务质量与制度保障转变,其中,以制度保障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可以通过多种路径增强公众对网络公共信息服务的社会信任水平,改善网络公共信息服务的使用现状。图2。表6。参考文献76。  相似文献   

10.
朱月荣 《东南传播》2014,(11):101-103
本文试图以"点赞"功能为切入点,以传播学基础理论为框架,并从社会学、心理学出发,在对前人相关文献和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最新的数据资料,关注最新的互联网资讯,从而将"点赞"行为分解为信息共享、人际互动、语义生成三个环节,以此对其进行梳理。进而对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分析传播形态的兴起及发展趋势,在对过去网络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剖析后,总结出当前网络人际传播的新形态,并分析了这种新型特征对于个人、群体、网络及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许正良  浦艳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0):135-138
网络购物发展态势之迅猛已日益受到诸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在“信任自己人,不信任外人”的传统信任模式的影响下,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环境中如履薄冰。基于中国情境下网络购物环境和人际互动模式,深入分析消费者网络购物过程中信任的形成机理,以此来提取关键要素,并形成消费者网络购物信任的建构途径。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examines relationships among interpersonal informational trust and openness with Internet-based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attitudes. Conceptually, it proposes the categorization of online spaces and activities as consumption or interaction types, and classifies interpersonal informational trust within inner and outer circles. Interpersonal informational trust was found to b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erception of online activities a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t also was associated with use of all types of online media for purpose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ut mostly with online spaces that require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Interpersonal political openness showed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the use of interactive-type Web sites for purpose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3.
张洪忠  沈菲  李昊  贾全鑫 《新闻界》2020,(4):48-56,5
有认识的人或者同一区域的人患有新冠肺炎,是否会更加相信疫情谣言?使用什么渠道会影响对谣言的信任度?本研究探讨新冠疫情中的接近性、传播渠道与谣言信任度之间的关系,在网络平台采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五座城市有效样本813人份。建立中介模型研究发现:疫情接近性对谣言信任度没有直接效应,只有通过人际传播才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通过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的间接效应则不成立;同时,新闻媒体使用与疫情谣言信任度呈负相关关系,人际传播、社交媒体使用与疫情谣言信任度呈正相关关系;学历、年龄与疫情谣言信任度均是显著性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近20年来全国公共图书馆馆库空间密度统计数据,并剖析中山大学和俄亥俄大学两个图书馆布局设计典型案例,探讨了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变化,阐述了现代图书馆已经从单纯的贮藏空间向公共空间及学习空间发生变化的观点,建议图书馆结合各地“十二五”规划,加强与所在城市区域的合作,以多种方式拓展图书馆可利用空间,提高图书馆的生存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信任(简称在线信任)研究的梳理,回顾在线信任的形成过程,即网络消费 者经历的从缺乏信任到初始信任、再到高度信任的过程。阐述影响在线信任的5 种前提要素,即了解为基础的信任、认 知为基础的信任、算计为基础的信任、制度为基础的信任与个性为基础的信任。说明在线信任的2 种类型,即在线最初 信任与持续信任,并分析5 种前提要素对最初信任与持续信任的影响。网络零售商如果要吸引消费者到网站购买、保留 消费者重复购买,就要重视信任的建立,包括最初信任与持续信任,可以考虑通过5 种前提要素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消费者对网站缺乏信任已经成为网上购物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消费者信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有网上购物经验消费者的实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主观知识和建立在诚实、可预测与善意信息上的选择性注意对信任建立有显著效应;尽管能力对信任没有明显影响,但它对消费者的行为倾向有直接正效应。基于这些结论为购物网站实际运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MOA(动机-机会-能力)视角为切入点,分别从动机、机会和能力3个维度阐释影响在线科研社区环境下知识交流与共享行为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信任机制和激励机制。信任机制包括人际信任和社会信任,激励机制包括虚拟性激励和实质性激励。期望能以此有效地促进在线科研社区中用户持续性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行为。  相似文献   

18.
许洁  夏心悦 《出版科学》2018,26(3):13-18
采用系统综述方法对56篇关于科学交流信任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整合.首先从期刊发表状况、作者情况、研究主题和学科、研究方法4个方面分析研究现状,其次总结科学交流中的信任来源于人际信任和系统信任,然后分析信任在科学交流中的决定作用、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最后提出由信任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和信任的作用机理构成的科学交流信任问题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and on the hyp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this study examined predictors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for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online romantic relationships. One hundred-fourteen individuals (N = 114) involved in online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d who had only engaged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with their partners, completed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s. Intimacy, trust, and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were found to be the strongest predictors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for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online romances. Additionally, perceptions of relationship variables differed depending on relationship length and time spent communicating. Implic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ories, and future investigation of online relationship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Electronic government (e-Government) systems are becoming an essential strategic tool in the delivery of e-Government-to-Business services (e-G2B).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trust in online services on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e-Government service users and other perceptions such as e-G2B system effectiveness and the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organizations. Based on a sample of e-G2B service users from Saudi Arabia, our preliminary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effects of trust on user satisfaction are mediated by e-G2B system effectiveness measures (e.g., System Quality, Service Quality, and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by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information qual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rivers of user satisfaction.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research, our results show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 in online services and service quality and suggest that this finding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