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它既是一项交际活动,又是一项认知活动。关联理论强调信息的传达,为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对口译源语进行理解的过程中,语境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翻译往往要求译员能够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推理,找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联。根据关联理论,译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源语,继而比较准确地把它翻译成目的语。通过对源语的认知和动态的理解,译员能够运用最佳关联,把说话人的意图准确地传达给听话人。本文结合口译课的特点,通过分析关联理论对口译过程中的最佳意义选择的影响,并以关联理论为基础探讨如何解决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运用关联理论来讨论口译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处理为口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口译过程是一个以译员为中心,在原话语发言人、译员和听众三者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译员的角度来说,口译是一个在关联-顺应原则指导下的动态的顺应推理和明示的过程。译员做出选择的过程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关联-顺应性。  相似文献   

3.
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动态的双语交际活动.利用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理论的强大解释力阐述口译的过程,分析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讲话者和受话者的双重角色,并进一步针对译员如何成功塑造其双重角色及改善自身认知环境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如必要的口译预期,谙习文化差异,积累图式知识等,从而使译员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在口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对译员成功地完成口译交际活动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口译不仅涉及到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译员对两种文化的处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译法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译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译员在口译实践中应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灵活地运用归化和异化,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5.
姜士绅 《考试周刊》2010,(28):28-29
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把言语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口译作为人类言语交际方式之一要求译者按照“准、顺、快”的原则在短时间内将自己听到的源语(SL)转换成目的语(TL)。寻找并构建最佳关联成为解决口译难的上佳途径。为了提高口译的质量。需要译者结合口译特点.探索在口译中如何构建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广交会口译策略,以帮助译员更好地进行最佳译语选择,提高口译效率和效果。译员可以将其成功的经验应用于广交会实践及其他展会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关联理论提出的最佳关联原则为交际的话语理解提供了较强的解释力,认为对话语的理解应依靠语境来寻求信息的关联并进行推理以求得语境效果.本文从关联翻译的标准和口译特性两个方面探讨关联理论对社区英语口译的指导作用,分析了口译过程中语意的明示、推理与传达过程,提出了关联推理有利于选择最佳译语来完成口译目的.  相似文献   

8.
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因此它已成为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关联理论,对会话中的话语标记语进行认知语用分析,指出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生成和理解的过程中可以增加语境效果,减少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获得话语的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是根据关联迁移理论,从EAP视听说到英语口译进行正迁移的口译操作增效研究。其目的是检验学生译员通过EAP视听说对口译的关联迁转效应,使之进行增效口译。本研究者对教授的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译选修课5个班级的147名本科学生译员进行了交替传译实验研究。以跟踪实验法、比较法以及SPSS统计法做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EAP听对学生译员的听具有关联和整体预设功能,使他们在听SL信息时听觉神经再度被激活,对SL信息的迁移输入作用凸显;EAP说对学生译员TL的输出表达具有相关和整体预设功能,使他们在TL信息编码和表达时话语神经再度被激活,对TL信息的输出迁移效果突显。因此,EAP视听说对学生译员的口译产出具有关联、迁移和教学预设之效。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针对口译译员的身份与作用 ,应用关联理论 ,读者反应论阐述他与其受众之间的关系保持。口译译员的作用是交流 ,他的工作是瞬间即逝的 ,根据心理语言学研究结果 ,人的知识积累总是受“前见”的影响 ,认为口译译员在作当场口译时必须隐藏自己原发言者不同的 ,且会干扰受众接受信息的“自我形象”。但本文还提出 ,这不等于说在贬低译者的地位 ,而是建议翻译理论者应考虑到口译译员的存在 ,从各方面研究其作用 ,而不是只是局限于语言学层面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针对口译译员的身份与作用,应用关联理论,读者反应论阐述他与其受众之间的关系保持。口译译员的作用是交流,他的工作是瞬间即逝的,根据心理语言学研究结果,人的知识积累总是受“前见”的影响,认为口译译员在作当场口译时必须隐藏自己原发言者不同的,且会干扰受众接受信息的“自我形象”但本文还提出,这不等于说在贬低译者的地位,而是建议翻译理论者应考虑到口译译员的存在,从各方面研究其作用,而不是只是局限于语言学层面。  相似文献   

12.
张宏杰 《海外英语》2014,(3):145-146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过程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动态的口译行为就是口译人员对说话者通过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推断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从而对译语进行判断选择,以确保听者可以通过相似的推理过程理解源语信息的交际意图。通过寻找最佳关联,口译人员能够准确地理解并传递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3.
论证语类是口译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类,也是口译工作语言的典型话语结构之一,其特点是结构清晰,转折明确,逻辑严谨。掌握论证语类讲话的口译可以有效帮助译员提高理解、记忆和逻辑性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口译的质量。论证语类讲话的成功口译过程呈现了听辨、分析、推理、综合、理解的思维线路。除了遵循科学的思维程序,论证语类讲话的成功口译还取决于译员大脑中储存的语言知识和认知知识、笔记与记忆,信息重组与译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4.
句法象似性是语符量与其表达概念量的自然关系和相似性。文章从关联认知的角度来探讨句法数量象似性,将数量象似在言语交际中的出现视为一种明示交际。说话人为了获取交际的最佳关联,增加或者减少语符的数量,从而确保了听话人能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变化的语符数量充当了明示刺激,迫使交际者改变和构建自己的认知语境,理解对方的话语。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连续翻译的一种,陪同口译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作为陪同口译活动必不可少的译员,在构建对话关系活动中并不仅仅是个“传话筒”.译员作为直接讲话人,即不是他人话语的翻译者,而是作为共同谈话人(co-interlocutor)或“语篇所有者”(text owner)“说自己的话”时与当事双方产生的直接对话交际.译员并非消弭于当事人身后的隐形人、传声筒,而是与当事人构建起一种平等互助的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话语标记语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非常广泛,且和说话人的心理因素联系紧密,这就预示着对其语用功能的研究是有必要的.在关联理论框架下,通过对小说《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话语标记语well的分析,作者得出如下结论:well可用作面子威胁缓和语;结构分割语;自我修正标记语;信息延缓标记语;情感态度标记语.根据其语用功能的不同,某些类别还有进一步的细化分类.  相似文献   

17.
话语标记语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非常广泛,且和说话人的心理因素联系紧密,这就预示着对其语用功能的研究是有必要的。在关联理论框架下,通过对小说《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话语标记语well的分析,文章得出如下结论:well可用作信息短缺标记语;面子威胁缓和语;结构分割语;信息延缓标记语。根据其语用功能的不同,某些类别还有进一步的细化分类。  相似文献   

18.
龚宇 《海外英语》2013,(9X):141-142
译员一方面作为源语听众,需要理解和记忆发言者的讲话,另一方面作为阐释者,通过语言转换,将讲话意思传递给目标语听众,因此在整个口译过程中,译员处于一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位置上。在跨语言交际活动中,译员作为参与者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角色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译员应了解一对一商务洽谈中角色变化时的口译应对策略以提高口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认为翻译属言语交际行为。而在口译这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中,译者需要对源语与译入语做出选择、加工和转换。文章从口译的理论研究和特点出发,结合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关联原则及翻译观,举例探讨如何在口译过程中实现关联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斯皮伯和威尔逊(Sperber and Wilson)的关联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关于认知和交际的理论,它已被广泛运用于口译和笔译研究。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委婉语口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一个语际间的阐释过程,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动态过程。其口译策略是:直接翻译法、间接翻译法和变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