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21,(7)
围绕身体和生命的规制问题,福柯与阿甘本展开了他们有关生命政治的论述。二者的思想汇聚在一起,共同构筑起融合了否定性生命权力(决断权力)和肯定性生命权力(规训权力)的生命政治图景。步入智能时代,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深刻改写了社会现实,重塑了生命政治格局。当人技互嵌的数字生态日渐成型,人类的自然身体开始向"数字态身体"转变,生命政治便具备了全新的精神内核与实践指向。本文认为,"技术去能"代表着否定性生命权力的决断,"多维透视"则代表着肯定性生命权力的施展。二者互为增补,合力构成了智能时代的生命政治图景。  相似文献   

2.
数字空间中的权力关系在如今技术加持下逐渐被隐藏,资本对于数字劳动的剥削也由此变得更加隐秘。新媒体时代下,技术与资本、媒介“合谋”形成了数字空间,该空间内以技术为底座具有高稳定性,媒介平台逐渐演变成权力的导管,不断输送着对个体的绝对指令。在这里存在的劳动交换活动,也进一步推动着资本不断进化成数字资本形态。企微平台便是该时代背景下的媒介产物,它将权力触及每位数字劳工。在这种状态下,“自由”成了例外,剥削成为常态。全液态化的监视将劳动剥削渗透至数字劳工私下的时间与空间中,甚至改变了其对于自身劳动价值的判断。但资本逐利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辩证地看待当下资本与劳工之间的关系,以促进资本在市场良性运转中发挥正向作用也是看待当下数字劳动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视角。  相似文献   

3.
李瑞卿 《传媒》2024,(6):91-93
“数字劳动”在媒介技术的升级过程中成为学界的热议话题,智媒时代的来临也使得“数字劳动”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文章梳理了“数字劳动”的发展历程及内涵形式,同时分析了智媒时代“数字劳动”中隐藏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大众的反“数字劳动”意识、强化数字治理保障合法权益、落实相关企业及平台的责任、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等策略,以期为我国数字经济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应对“数字劳动”危机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4):4-10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提出的"数字劳动"理论进行深入探析。本文认为,对"数字劳动"概念及其观念体系的深入挖掘,有助于我们对围绕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形成的各种流行观念保持批判性的审视,同时也能够令我们以更加辩证的方法去看待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福克斯主张重返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时刻在学术研究中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同时以左翼学术实践介入数字内容行业的发展,这些都对我们反思数字技术时代的传播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尚未成熟,因此,对数字出版本质的正确认识无疑有助于业界的实践探索.去中心化、多元结构以及多重属性是数字出版的本质所在,而各种形式的“中心论”则有悖于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与旨趣.  相似文献   

6.
温旭 《新闻界》2023,(6):41-51
数字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数字化过程中数字生产方式的表现,它使得一般智力并入数字资本且变成数字增长极。当代西方左翼把身份政治从现实空间扩展到数字空间,从数字资本主义发展视角形塑数字身份政治,把数众作为数字政治主体推上历史舞台,却忽视了数字工人阶级的独立性。遗憾的是,数字工人主义没有从数字资本对数字劳动的剥削出发,而是以数字活劳动去反抗数字资本,因为数字活劳动是一种无法被完全汲取的本体性、生成性的数字力量,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颠倒”的数字反抗方案。在探求超越数字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当代西方左翼提出了各种数字共同体的设想,却受困于数字资本逻辑的数字技术共同体的局限,并没能做到对数字资本逻辑的颠覆、对数字劳动逻辑的高扬和对数据所有权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数字经济理解加深,数字劳工(digital labor)议题不断受到国内外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然而,数字劳工本身又是一个内涵与外延皆牵涉广泛的复杂包裹。当前许多相关研究的视野受限,存在对概念本身无节制地滥用。因此需要对数字劳工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应用进行梳理以厘清个中关系。此外,当前数字劳动存在概念的模糊与边界的矛盾性,其揭示了传统没有被纳入价值生产领域的受众劳动,但在解蔽的同时又遮蔽了“非物质”“免费”之外更为重要的雇佣劳动形式,故提倡以数字时代的劳动来作为总体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数字劳工"的理论基础,以"头条号"官方账号为例,探讨自媒体平台对用户的劳动引导下的商业化逻辑,发现平台在内容生产、分层盈利、优化参与体验来多方位动员用户参与,而参与数字劳动的用户面临自媒体平台对其劳动意识、劳动时间以及对劳资关系的"遮蔽"利用与"隐形"控制。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数字新媒体的社会学特征,从而提出数字出版营销策略。从结构维分析,数字新媒体不同的传播形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网络结构;不同的社交网络结构应采取不同的数字出版与营销策略。从认知维分析,数字新媒体扩大了用户的共通意义空间,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积累;需要用产品的特色定位来促进用户"共享语言"、"共享愿景"的形成。从关系维分析,数字新媒体的持续互动机制使虚拟空间的人际关系趋向于现实化并产生社会资本;需要良好的互动模式以加强企业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弱连接"。  相似文献   

10.
汪金刚 《新闻大学》2020,(2):80-93,1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奴役劳动、以商品统治人等种种隐藏的资本剥削逻辑,旨在为实现人的自由、扬弃异化以及实现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统一做出科学批判和理论解释。《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迄今仍然可以作为解释和认识当下信息化社会生产中"数字劳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口和方法论。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接点",对当下"数字劳动场域"的资本奴役进行媒介批判考察,以期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视角对数字时代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中的"异化"做出解释,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媒介批判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中找到"弥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在如今集中心化的数字出版模式下,由强势环节挤压弱势环节所导致的种种问题日益成为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尖锐痛点.本文旨在将区块链技术作为去中心化数字出版模式的技术突破口,以区块链技术在时间戳、数字签名机制、智能合约等方面对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技术支撑为基础,从内容生产与存储、版权登记与维护、作品发布与交易等环节入手探讨去中心化数字出版平台的架构分层与功能分布,并对其所面临的局限性作出讨论,从而在新的技术视角下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多向度的研发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丁妍 《东南传播》2023,(7):145-148
数字信息时代,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劳动形态已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焦点。运用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2004-2022年间以数字劳动为主题的CSSCI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图谱。研究表明:1.数字劳动相关的文献成果逐年递增,但发文作者及机构间合作强度较低;2.不同学科视角下数字劳动的研究热点各不相同,传播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科的热点议题分别是社交媒体与受众劳动、数字资本主义与劳动异化、平台经济与价值创造;3.未来可结合时代背景去探讨新业态下数字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算法控制下数字劳工的自我剥削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匡恺  刘勇亮 《中国出版》2023,(22):16-21
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平台逐渐走向规范化,形成了“数字媒体集群”,新闻环境也因此从去中心化走向再中心化。在数字媒体集群语境之下,媒体融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现了更为深度的协作。但数字媒体空间的复杂性也给新闻业带来了众多挑战,虚假信息的传播、公众情绪的极化、新闻生产队伍的缩减,都在影响着新闻业的持续发展。面对数字媒体集群语境下的新问题,新闻从业者要以新闻为中心,锚定新闻业的回应之道。  相似文献   

14.
政治传播是一种向量式传播,表面呈现为信息的流转,内在可以搭建权力运行的结构。权力监督关涉权力的授权与行使,依赖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始于情报的获取,成于信息的存储、更新与传播,终于行为反馈与对照。权力监督与政治传播相互耦合,政治传播是权力监督的基本要件。伴随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广泛应用,我国政治传播形态和秩序持续变化,不仅政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总量大大增加、政治信息在多元主体间的分布状态、政治信息的流动性以及方向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政治传播的数字化发展实现了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加强了民众监督的行动能力,削减了权力异化的滋生土壤,有力地推动了权力监督的主动化、多向化和系统化,为新型权力监督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后网络出版时代的新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媒体传播是一种全息式的电子对话模式,它开拓了数字出版"去中心化"的创新空间。主要表现在:其一,全景式的内容生产;其二,关系式的内容营销;其三,数据式的内容管理;其四,自组织式的内容运营。这些表明,自媒体时代的数字内容处于快速交流状态,因此数字出版企业应该从内容提供商向内容交流者与内容组织者转变。  相似文献   

16.
吴婷 《东南传播》2015,(12):139-140
大数据时代出现的"数字鸿沟"使得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加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从"数字鸿沟"出发,通过阐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该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消弭"数字鸿沟"的对策和措施,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以平台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为时间轴,回顾和总结了中国数字劳动研究近10年来的核心议题,全景式地展现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具体而言,近10年来,中国数字劳动研究者围绕着资本、劳动与技术之间的多元动态关系展开了大量理论化的思考与探索,同时立足本土社会语境,将数字劳动与性别、社会关系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揭示出其背后的多重权力关系,展现了宽阔的学术视野与深厚的社会关切。当前,Web3.0技术带来的种种挑战与机遇亟待相关研究者省思与回应,该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形塑着数字劳动及其研究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信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劳动向数字化转型,新的劳动语境下生产与消费实践统一于劳动主体并使其冠以新的产消者身份进行各类实践。本文在数字化的这一背景下重新思考劳动议题,并引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产消者劳动所引发的解读争议进行阐述:一方面从商品化、空间化以及结构化的理论参数出发将数字劳动视作一种新的异化劳动,另一方面指出数字劳动背后实现人之自由发展的可能。最后研究得出争议的核心在于是否认同数字劳动的生产性意义,并指出当下数字劳动正在经历异化与回归的并行。  相似文献   

19.
从达拉斯·斯迈思的"受众商品论"到互联网产业中的"数字劳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为我们批判地理解受众劳动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是剥削语境下的受众劳动研究忽视了对劳动者主观体验的考察,本文通过对字幕组、哔哩哔哩UP主和豆瓣小组等网络群体的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关注数字劳工的主体性构建过程,从文化研究学派的视角对数字劳动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社会分层是形塑政治沟通场域中权力关系的结构性要素。数字技术作为一个外生变量,与社会分层系统表现出复杂的相互关系。要理解今天的政治沟通,对数字技术与社会分层之间关系的把握是必要前提,本研究通过“数字分层”这一核心概念,以中国为具体观照对象,试图明晰当下中国政治沟通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对如何做出回应提供思路。研究认为,数字分层情境下政治沟通的核心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同社会阶层间数字沟通机会和能力的不平等、社会上层和中层对下层和底层的话语抑制以及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对话”难题。本研究提出的相应解决思路在于增进和提升社会下层和底层的数字沟通机会及能力、增进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数字沟通以及促进不同社会阶层间良好的线下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