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一月八日党的十六大开幕,这一天恰好也是中国记者节,非常巧合,这两个日子叠在一起。我觉得这对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能参加十六大,当然会以一个新闻人的状态去体验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2.
我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已从事业余新闻写作40多年了。实践经验告诉我,写新闻稿要做到“准、新、快、全、多”。这是我多年来遵循的写稿原则。一是准。就是每篇稿件立意要准。要和党的宣传口径吻合,符合党的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报纸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报道中心,只有把握这个中心,采写的稿子才能切中要点,发稿命中率才会高。二是新。即报道内容要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能人云亦云,那样写出的稿件就会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只有写出人人心中想,别人笔下无的稿件来,才会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这个“新”还包含写稿者的超前意识,即两眼紧盯上…  相似文献   

3.
创新一词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词,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广播电视行业本身就是创新的行业,一天不创新,受众就会产生视觉、听觉疲劳,就会喜新厌旧,就会选择有新意、有创意、有特色的节目收听收看,那么地方电台如何创新广播节目,打造魅力四射的活力电台,我认为创新用人机制是关键,下面仅谈几点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花鸟画以其独特的寓意象征性,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观察世界、表达感情的思维方式,即“天人合一”,“物我贯通”的哲学思想理念。花鸟画的审美意象,首先在立意和题材上有充分地显露和展示。立意明了、直白通俗的画题,直接关系着画的题材.笔随意象。欣赏一幅好画,会令你产生在一种精神境界里神游的感觉,进而得到充分的美的享受,这种美感形式既为意境.意境体现着“物我合一”的创造精神。意境深远才能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5.
科普作品中的知识点、趣味点、创新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策划、创作和评价一部科普作品时,我们常常会谈到它的知识点、趣味点和创新点.这里,我想以自己的科普创作实践为基础,谈一谈对其内涵以及相互关系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张秀珍 《新闻世界》2011,(7):315-316
我看了2010年《安徽工艺美术》杂志第3期晴钟老师的《文艺创作琐谈》一文受益匪浅。特别是看到"创新非易事要有勇气,有智慧,有本事,要有无私的精神……创新可能出现谬误,不必惊慌,不要气馁,更不要责难,有生命的东西会逐步完善生存和发展下去。否则会随历史进程自然消退。"这一段时,感慨颇深。  相似文献   

7.
每当我向同行解释“时政新闻报道”在中央电视台的重要性时,总有人会开玩笑地说:“原来你们是白宫记者”。作为一名专门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电视记者,我深刻地体会到,时政记者是一个国家命运与个人经历高度契合的职业,既有荣誉,又有历练,更有责任。一条新闻,特别是电视时政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国家形象片。回顾六年来的工作经历,更让我深深感到,只有重塑时政新闻的创新体系,才能让时政新闻报道变得更接地气,更具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8.
齐心 《出版参考》2011,(3):35-35
我没有很多很多的钱,但我有很多很多的爱。 我把爱分成一寸又一寸,赠给陌生的人、相熟的人、同处一室共事的人、擦肩而过微笑的人,这些人,会感激我的爱,也会向我说谢谢。  相似文献   

9.
张平宇 《大观周刊》2012,(13):205-205
对全世界人来说,我们认识的数学主要是作为一种工具,为其它学科作桥梁。在我认为,数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门必须课程,它会在无形当中发生作用使我们理性的处理一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可以培养我们创新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基础和非常重要的课程,它的重要性无须人言,涉及到生活、工作、科研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吴能 《记者摇篮》2004,(6):57-57
俗话说得好,“编筐窝篓,全在收口”。我觉得这句话也适合于电视节目的“收尾”。一档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如果“收尾阶段”处理得不好.特别是最后的“告别语”处理得不好,就会给人一种“不够完美”的感觉。而目前电视节目的“告别语”确实存在着“人们熟视无睹”的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路上     
记不得何时何地看过一篇文章,内容几乎都忘记了,只记住一句话:我们在路上。似乎有一种超凡的魔力,让我时不时会想起它,故尔选它做了标题。小时候看西游,不明白孙悟空法号为什么叫行者。现在想来,大约他保唐  相似文献   

12.
少留疑团     
初秋某日,我的一位从外地来武汉出差的朋友,拿着一份武汉当地的报纸问我:这报上说武汉将举行`两会一节',请问`两会'是什么会,`一节'是什么节呀?我笑着反问:报上没有说明吗?他道:说明了我还问你干吗?我拿过报纸细看,包括几篇报道迎接`两会一节'的消息和一篇相关评论在内,果然均未注明`两会一节'到底是什么会,什么节,而篇篇都只有`两会一节'的简称. 笔者虽然生活在武汉,但一时未留意这件事,因此对`两会一节'的具体名称也不大清楚.问周围的人,他们也说不出个名堂来.最后到单位的资料室翻报纸,才在某报10多天前一则有关此事的新闻发布消息中…  相似文献   

13.
到1885年我18岁时为止,我一直过着象我那个社会阶层一般中国青年所过的那种生活.不同的只是,由于我父亲皈依基督教并任职于伦敦布道会,我有较多的机会和广州的英美传教士接触.有一位英国女士对我发生兴趣,我终于学会了讲英语.英美布道会的嘉约翰(Kerr)博士为我找到一份工作,并且让我学得了不少医学知识.我很喜欢这门学科,相信我将会有一个为我的同胞行医的有益的职业.当我一听到香港要开办一所医学院的消息,就立刻去见教务长康德黎博士,并且注册入学.  相似文献   

14.
怎样提高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呢?我以为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把握。一是观念创新、二是题材创新、三是手法创新:  相似文献   

15.
吴志远  李轩 《新闻前哨》2011,(9):45-46,53
"不创新就会消亡"。对以报业为主的传统媒体行业而言,眼下,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这绝非哗众取宠,也非耸人听闻。生存的危机,就在眼前。在默多克领导的新闻集团(NWSA)召开的一次内部工作会议上,该集团旗下一家著名的报纸负责人问参会的20名年轻人:"我做什么,你们才能看我的报纸?"他得到的回答令人大失所望:"你做什么都不行。"  相似文献   

16.
傅莘 《中国广播》2004,(10):53-53,55
离开了播音工作,来到新的岗位,忙起来时倒也觉得踏实、安然。可一旦无所事事地坐在办公桌前,内心就常常感到空落落的若有所失。每到这时我就会打开收音机,倾听那熟悉的声音,分辨哪些是新来的同行。广播里的新闻、文艺、谈话类等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我感叹:广播变了,变得让我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新鲜感,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7.
我希望它可以有诚意地道歉说我们以后会尊重求职人,用建设性的帮助让他们成长。但我心里还是会有几个奢望"开复,你太可怜了。"初到创新工场李开复的办公室,一些自己开过公司的创业者傻了眼,"我们以前的办公室都是你的五六倍大。"政府人士前来拜访时情况更为尴尬,他们会说,"你这房间怎么连休息的套间都没有?"李开复这间小办公室是玻璃墙,门没有锁。前者代表透明,后者代表开放。他希望在自己的公司里潜移默化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和气氛。  相似文献   

18.
《别告诉我你懂PPT》是这两年受人关注的一本畅销书,自该书成为图书销售的一匹黑马后,在图书市场上掀起了一阵"别告诉我××××"的热潮。笔者专访了《别告诉我你懂PPT》的作者李治和编辑韩卫东,得到了这本畅销书幕后的出版故事。对这本书所做的个案研究,可以为出版人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会议是挖掘不完的金矿,在那里,可以找到世界的许多种色彩。如何充分利用好会议这一宝贵的信息源泉,写出出新出彩的好新闻?作为一名常跑会议的记者,综合别人的成功范例和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我认为,搞好会议报道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深入会议报道不是报道会议本身,不是程序报道(当然不否认有些会议,如人大、政协例会,就要求准确无误、干净利落地报好程序),会议报道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从会议中拎出新闻。而拎新闻的前提是,深入会议,了解会议,把握会议。深入会议,就不是蜻蜓点水式地跑会,像现在有的记者那样,拿到材料,一走了之。在会议上各种  相似文献   

20.
在这里我不想透露太多本书的内容,据说这不是好书评的价值。在古时候男人们一生至少有一次重要的砸彩蛋的仪式一一洞房花烛掀起盖头来。选一本书的感觉恐怕跟迎娶一位从未谋面的新娘一样,破坏了新鲜感是十恶不赦的罪行。事实上,更具破坏力的是读者完全没有读完一本书的耐心。在这里,我要告诉你我为什么耐下心一个字一个字把这本书读完,最后还觉得这个时间花的值得,甚至还要推荐给朋友们。希望能激发你的好奇心,花一点功夫在这本书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