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及玄学盛行 ,在此二者的互动下产生了魏晋时期特有的审美风尚———魏晋风度。王羲之《兰亭序》最具体地反映了晋人“哲学的美” ,是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王羲之书风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有时表现为后人对他的艺术精神的把握与宏扬 ,有时则表现为后人对他的技法的临摹学习 ,前者的影响是积极的 ,后者的影响却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一书以记载魏晋士人的言行逸事为主.此书对魏晋社会政治、哲学、宗教、文学以及士人之生活风貌、心理状态,莫不有真实记录,堪称"魏晋风度"之生动图画.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为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由此可知魏晋风度这一社会时尚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尼采和魏晋风度都有"酒"的思想主题。尼采的酒神精神贯穿了其哲学思想,"酒"是魏晋风度的核心。从"酒"角度分析两种思想,得出两者产生于相似的时代环境,都认识到了生命的悲剧本质,同时又有着理性与非理性、个人主义与非个人主义的差异,它们都对自己的时代和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释“啸”     
"啸"是我国古人的一种独特的表情达意方式,在《诗经》和早期的记载中啸者多女性,并与古代的迷信和道教关系密切,于魏晋为盛,是魏晋风度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5.
进入校园的艺术活动常常被描述为艺术或艺术家与孩子之间的相遇。但是,在这种艺术活动中,教师的参与度是最高的。本项研究讨论了挪威在实施艺术文化进校园项目“文化行囊”过程中教师的具体经验和行为空间。观察和质性访谈显示:一方面,教师对于师生能够在学校里享受专业的艺术文化活动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在教师的陈述和行为中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困境、挑战和张力。教师关于此项目的陈述具有非常积极的特征,然而,教师也坦言他们在此项目中缺乏影响力。一种可被感受到的艺术家与学生之间的双方关系使得教师在其间显得有些多余。其后果是,教师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在此项目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艺术家的助手、学生的看护人,抑或艺术家和学生之间的中介者。本项关于“文化行囊”的研究是历时三年的国家级跨学科研究课题的一部分,课题受托于挪威文化部。  相似文献   

6.
"知者乐水"本是孔子的一个命题或日观念,但它并非只属于孔子一人.先秦诸子在表述他们关于时代和社会的见解时.都习惯于从水这一自然物象中抽取出他们各自的原则,从而在水与人类社会之间成功地建立起某种相似关系.通过对这些相去甚远的相似关系的考察,指出相似点的选择与不同思想倾向之间确乎具有一种神秘的关系.实际上,不单是水.整个自然都是一面镜子,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从中只发现他们各自的隐喻,看见他们各自的面目.  相似文献   

7.
汤克兵 《美育学刊》2020,11(1):45-50
作为"反美学"先锋的现成品艺术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身体艺术、行为艺术、概念艺术等广义上的观念艺术,表面上挑战了传统艺术的分类和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界限,其实质是对艺术界限和本质的重构。藉由"现成品"和"空画布"这两个分别关乎"艺术"和"绘画"本质的临界点,观念艺术瓦解了艺术作品的物质唯一性和传统真实性成规,转而确证了作品的内涵是思维存在本身,观念永远比形式更深刻更真实。由此,观念艺术确立了一套更为开放的艺术表意机制。  相似文献   

8.
魏晋风度曾是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人文精神现象,而且占据了魏晋历史的所有时空领域,对后世的文化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特殊的历史人文现象当然有它复杂的原因,但从此仅只从文史与历史地理相结合的角度,也是首先提出中国魏晋人文风度与自然景观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魏晋风度受其地理景观的影响十分明显,有密切关系,也有因果关系,并且开启了中国士人回归自然与自然认同的先河。  相似文献   

9.
魏晋风度的产生与东汉末年大规模的死亡现象和士人对死亡的畏惧有直接的关系。大量的死亡,使魏晋士人格外地珍视个体的生命,自觉积极地思索生命的价值以及保全和完善生命的途径。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领袖,无论是在容貌的俊秀、思想的自然,还是在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上都可称得上是魏晋风度人格美的典型代表。在黑暗的社会里,嵇康试图从世俗中摆脱出来,寄情山水,远离世俗的打扰,一个人固执地追求着自由,追求着真理,追求着超越,追求着自我,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追求,成了千古传颂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对言意关系的讨论发端于先秦,经过两汉,至魏晋时“言意之辨”已成为了魏晋玄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论题。对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言意之辨”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念的关系。对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言不尽意论,言尽意论,得意忘言论。这些观点在语言如何表达思维内容和思维对象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对“言”与“意”之间的关系由于受到语言观念的局限,在语言学上的探讨,未能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1.
郑端 《美育学刊》2021,(2):59-67
现代德国著名的系统理论家尼克拉斯•卢曼提出的艺术系统论独具“二阶观察”的慧眼,洞鉴传统艺术美学理论执着于“美学”“艺术家”“艺术品”等“一阶观察”概念范畴而产生的观察盲点,转而将艺术及美学置于现代社会的多元脉络中综合考量。在他看来,艺术是一个社会沟通系统,美学是一种审美沟通,美学沟通也是艺术沟通。卢曼将艺术沟通描述为一个封闭自指、自我生产的网络化的沟通系统。然而,艺术沟通面临着发生概率较低的困难,艺术作为成功媒介,其结构的二值编码化则提供了问题的解决之道:艺术编码的“美/丑”二元图示成就了艺术的象征性普遍化之功能,操纵沟通,降低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艺术体操与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体操是一项在音乐伴奏下,充分体现形体美的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一套完整的艺术体操就是一种艺术表演.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它不仅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合理地掌握"力"的运用,能够轻松自如地完成动作;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动作的特点和内在涵义.  相似文献   

13.
声乐艺术属于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是集技术性、艺术性、知识性、系统性为一体的学科.教师在训练学生发声技巧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把握作品风格,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把声音技巧与艺术创造相结合, 将声乐作品的精神内涵用声情并茂的歌声呈现给听众,达到歌唱艺术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艺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探讨艺术的一些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在中止这一提问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追问必须要建基于人的艺术活动之上,进而才能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等传统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从人的心灵出发,将艺术的意义问题归结到对心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与酒文化有着天然的因缘,这种因缘在上古的巫术及宗教祭祀活动中得到了最广泛的体现,且从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来看,艺术与酒文化的紧密融合有着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体育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是社会需求原动力的产物,是教育、体育、艺术大繁荣的结晶.大环境发展为体育艺术活动带来更多机会和可能,同时迫切需要质素高、技能强的体育艺术专门人才.应运而生的体育艺术类专业始于21世纪初,经历了15年的快速发展,规模、成效初见.时至高等教育从规模化向注重质量发展的今日,围绕体育艺术类专业建设的问题逐步突显,专业建设面临一系列困境,究其成因主要有:体育艺术概念及专业内涵审视不清,未形成核心概念体系,学科专业定位摇摆不清、专业目录不明,高校缺乏招生话语权,以及融合型师资缺乏等.破解专业建设的难题,走出困境,首先必须理清思路,"由内而外",重新审视体育艺术内涵,明确体育艺术是以艺术学科为基础,体育学科为依托的新兴交叉学科;自上而下,行政主管部门为其正名,争取在艺术学门类下设体育艺术一级学科,摆正体育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的位置;同时,创设交流平台、培育融合型人才;转换思维,重技术技能亦重艺术素养,互碰、互融、互补,多渠道培养具有体育艺术特色的专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六朝咏物赋与造物艺术在创作思想与艺术思维等方面颇有渊源,也因之具有比较分析的价值,可以从艺术表现之空间性寻绎六朝咏物赋与造物艺术的空间性及其蕴含的创作思想。从空间视角看,六朝造物艺术较多采用散点透视法而咏物赋则聚焦于中心物象。就空间结构而言,二者较为接近,主要通过小中见大的点睛之笔传递创作主体对艺术的感悟和人生体验。在空间层次表现方面,六朝咏物赋与造物艺术都通过虚实相交的方式有层次地表达文艺作品的艺术性空间。虽然技艺形式的表现不尽相同,但皆善于经营处理“有无相生”的关系,而追求“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足球的艺术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人们从人类表演学的角度可以看到足球中所有成员的角色扮演形态,而从视觉艺术学的角度则可以看到足球镜像与世界名画之间的对应关系。足球是一种自成体系的艺术形态,由此可以看到足球在现代社会中整体功能的提升、转型与变革轨迹。足球由此成为一种高品质的演艺符号。足球世界中的球星不仅可以制造出很强的想象力资源,还能为球迷提供一种再度感悟、思考与探索的途径。沟通足球与艺术的是行为艺术,而足球世界中的裸奔现象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行为艺术表演方式。现代足球的生发过程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足球融合了审美、感受、精神皈依以及生命探险之类的多维度价值,同时也是一种专供现代人切身体验的新型艺术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艺术教育是艺术学理论学科下应用理论艺术学的分支之一,是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学科。其学科属性在于,它是一门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其研究对象在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的普遍规律和特性,以及这种传授的实践操作过程本身。艺术教育的实质在于人生艺术感涵濡,即以艺术品美感为中心的对整个人生过程的审美价值的直觉能力的养成过程。对艺术品的审美感受能力的涵濡,是人生艺术感涵濡的中心和基础,由此拓展到自然美感、社会美感、科技美感、宇宙美感等共通感的涵濡,共同组成人生艺术感的同心圆构造。艺术教育是以人生艺术感涵濡为中心的个体艺术美感的养成和拓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