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教育改革中的价值共识是指公众对改革者所倡导或推行的价值观所形成的基本或一致的态度,它是教育改革获得广泛与坚实支持的社会基础,是使改革顺利实施与推行的重要前提。在公共哲学的视角下,教育改革中价值共识的最大可能在于教育改革的“公共”价值取向,其意味着改革是为了满足公众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特定的利益组织与群体。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育改革共同体既是共享改革愿景的价值共同体,又是积极开拓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学科共同体、崇尚“教学学术”的学术共同体,亦是倾心合作的专业学习与发展共同体。重塑教师教育文化是创建教师教育改革共同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时代的日本学校教育改革——危机与改革的构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全球化引发了产业社会向后产业社会的转型,以产业社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日本现代学校教育体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官僚主义统治和新自由主义政策把持下的日本教育改革,以一种新的竞争态势使教育的公共性与民主性陷入危机。日本的教育改革不是仅仅依靠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的政策来推进,更多地是依靠社会民主主义的政策,将学校改革作为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而不断发展。因此,日本的教育改革要批判地吸收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主张,提倡以“民主主义”与“公共性”原理为基础,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理念,并通过建立学校之间的联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而有效地组织并支持改革。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是宋朝一位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改革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反对天生德性说,重视后天的习染和教育的作用;反对专重辞的“无补之学”,崇尚学习实用的“朝廷礼、乐、刑、政之事”;反对道德不一,主张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反对“武异道”,主张学习武、武并重;反对以严厉的烦琐的规章制度去强制学生、重视教育的感化作用;反对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主张批判地学习。他在教育改革上,也做出一些创举。他的教育思想和改革举措,应该给予历史的肯定。  相似文献   

5.
稳步渐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是一种复杂系统的演化,其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变,而应当是脚踏实地的“渐进”过程。“渐进”战略强调在时间上“分步到位”地达成最终的改革目标,在空间上“由点及面”地逐步推广改革的成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取稳步改良的“战略”不仅是基于“中国改革”及中国教育改革的经验,而且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也在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倡导“课程即生命历程”的理念。教育与课程实施作为一种生活,它既不是学生单独生活,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他们在这个生活中组成一个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他们在教育和课程的实施中生活,实现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为了保证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必须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教材评估是评价课程改革的一把标尺,但由于教材评估的标准制订涉及环节较多,评估过程又颇为复杂,因此教材评估成为了课程改革的难中之难。本文对美国“2061计划”所作的中间学校的数学、科学和高中的生物教材评估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对我国的教材评估提出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佐藤学  田辉副 《中国德育》2007,2(1):8-12,15
日本学校改革的目标是创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不仅使其可成为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天地,也是教师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并且还可以作为家长、市民支持和参加学校改革、共同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杜威的公共哲学。推进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建设,需要遵循少则多、简则优、小则精的原则。这种改革并没有特定的形态、特定的运动以及特定的处方,是任何一所学校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挑战的“活动体系”。  相似文献   

9.
教育改革政策与实践领域对非正式规则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是无意识忽略或有意淡化改革实践中非正式规则的存在,导致对正式规则由政策、文本向实践转化过程中的“增量”与“减量”准备不足、应对不力;二是将非正式规则视为教育改革的消极力量,以对抗方式处理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关系。基于非正式规则在教育改革中广泛存在和“全息”渗透的特征,应正确处理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关系,在透析非正式规则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建构性力量,这既是消弭改革初期愿景与实际绩效之间“断裂带”的内在需要,也是深化教育变革认知、提升变革实践合理性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0.
美国"2061计划"的中学教材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栽体,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教材评估是评价课程改革的一把标尺,但由于教材评估的标准制订涉及环节较多,评估过程又颇为复杂,因此教材评估成为了课程改革的难中之难。本文对美国“2061计划”所作的中间学校的数学、科学和高中的生物教材评估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对我国的教材评估提出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改革阻力的来源是多种的。从利益角度看,有相对阻力与绝对阻力。相对阻力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一部分利益集团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受到物质或精神的利益损失,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而抵制或反对教育改革,从而构成阻力。所谓“相对”,是指获益者与受损者之间存在对立关系。其“相对”的具体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有两大主线,一是国家2000年启动的教育信息化(“校校通”)工程,二是国家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程。二者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力之源,彼此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新课改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理念指导,而教育信息化为课程改革提供方法、工具与环境的支持。它们之间的结合点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相似文献   

13.
对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生活化”、“活动化”和“个性化”是当前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潮流,这是人们在处理数学教育中各种复杂关系的不同态度的反映.对数学课程、数学学习、数学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我国数学教育界存在许多共识,而且还有非常良好的改革基础.数学教育改革应当吸取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坚持“双基”不动摇,坚持数学学习的高标准,在数学教育已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处理好数学教育中的各种关系,做好科学论证和实验,要依靠全体数学教育作者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中澳(重庆)职教合作项目的开展离不开行业的参与。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的核心力量——教师队伍,应当作为与行业联系的枢纽,积极到行业中去,改善与行业之间的关系,使行业与职业教育一起成为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王芳 《中学教育》2009,(3):50-54
闵行十年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抓手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开创了一条区域行政力量与高校研究力量协作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之路,促进了一批实验学校校长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实现“成事”与“成人”的互动转化,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的转变、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实践路径的夯实。此外,通过组建“研究共同体”这一非行政性组织,为学校营造了区域教育改革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任何爱国的思想和运动都有其天然的合理性,但“爱国”一词有相当复杂的内涵和外延。爱国的根本目的不是泻泄爱国的情绪,而是维护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化传统和经济利益,反对一切与之相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抗战期间,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日,多次与日方暗中“和谈”,妄图求得妥协,并转而消灭中国共产党。但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制约,终使“和谈”未果。其主要原因,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全国人民和国民党内部冯玉祥等爱国将领的坚决反对;二是英美在华利益受到威胁,同盟国内部反对与日媾和;三是苏联为免除东西两线作战,也反对蒋介石与日妥协。鉴于以上多种原因,终使蒋介石与日妥协的企图成为梦想。  相似文献   

18.
新高考改革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统一的。学校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更加深入考虑知识与素养的内涵及联系,统筹教、学、考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作用。为了将核心素养切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树立“学习共同体”观念,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个体,教学的目的也不是单纯地、机械地教给学生知识,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变量不是浮于表面的“知识”,也不是放弃知识学习的“素养”教育。为此,教育主体应重视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促进知识的有效转化,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内在的资源,增强学生的内生力量。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重点建设内容。日照市工业学校以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顸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点,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有效途径,推进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和校企资源共享最大化,增强了办学活力,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20.
毛慧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4):110-112
抗战胜利后,以民盟为核心的第三种政治力量提出了由党派联合政府达到民主宪政国家的建国方案,即所谓的中间路线:这一方案集中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并与中共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建国方案第一步目标的实现具有一致性。中间派人士立足反对内战、要求和平,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客观上有利于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国共两党的高强度对抗,使得中间路线在实践中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