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体育赞助对赞助企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赞助对体育和赞助企业来说是一种双赢的活动。本旨在通过分析体育赞助对赞助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为体育赞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京奥运会赞助企业的营销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奥运会作为世界上覆盖面和影响力最大的赛事,日益成为跨国企业实现其战略意图进行营销活动的有效平台,其中,赞助行为是最为典型的营销方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赞助企业进行营销活动已经全面展开,如何认识和评价我国赞助企业的行为,基本前提是对企业赞助营销行为特征的把握,由于赞助活动涉及众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交互作用明显,使得赞助行为难以窥探其全貌.为此,采用简化问题方式,力图通过分析几个主要环节,展开企业赞助行为的本质特征,并借助于几届奥运会实证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分析和探讨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企业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基本结论是:北京奥运会赞助企业表现出品牌依附性、产品类别集中性、整合性传播、受众人群复杂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整合营销的观念指导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已经成为企业体育赞助行为的共识。整合营销以其强大的整合功能在企业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了良好互动的关系,有效传播和提升了体育企业的品牌价值。当前,企业在运用整合营销进行体育赞助时普遍存在缺乏一致性、战略性、目标不明确、战略趋同等问题。试图通过对整合营销以及体育赞助本质及运作机理的剖析,进行体育赞助整合观的理念塑造,以期为企业进行体育赞助实践活动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4.
以联想公司和安踏公司赞助体育活动为研究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次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就赞助一致性对赞助品牌知晓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赞助一致性对消费者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赞助一致性对赞助品牌知晓度没有直接影响;活动影响力对赞助品牌知晓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者对赞助企业的总体态度在赞助一致性影响品牌知晓度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活动影响力在赞助一致性影响消费者态度与品牌知晓度的过程中不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体育赞助对体育产业及参与企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赞助借助所赞助体育活动的良好社会效应.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与品牌形象.以获得社会各界广泛的好感与关注.为企业创造出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本论述了体育赞助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体育赞助对体育产业的作用及对参与企业的益处,并提出了如何让体育赞助效果更好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体育赛事赞助的评估一直被认为是一大难题,不论是体育赛事主体还是企业都必须要认识到一点,即没有一种评估方式可以验证涵盖所有赛事的赞助效益,即使是同一类的赞助活动,也可以用不同的评估指标来评价。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赞助目标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实施赛事赞助。从赛事赞助的多元化角度出发,在回顾和分类汇总体育赞助评估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赛事、企业、吻合度、形象提升、直接和间接回报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体育赛事赞助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7.
体育赞助是体育经济活动的内容之一,也是企业自我宣传的一种方法,随着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体育赞助事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首先介绍了我国体育赞助的发展及取得的成绩,并基于此指出了我国体育赞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及建议,力求有助于我国体育赞助事业更好,更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体育赞助中存在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体育赞助概念的界定,首先揭示了体育赞助是一种互利的商业行为,而非捐助,并简要分析了体育赞助的发展形势.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体育赞助活动中存在五大误区:1)对体育赞助的内涵存有误解;2)把体育赞助与广告混为一谈;3)对体育赞助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体育赞助法规的不完善;4)体育运作上的失误,企业缺乏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技巧;5)体育营销缺乏持久性导致赞助商队伍不稳定.就其发生的原因逐一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奥委会无形资产营销中赞助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和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探讨了赞助的由来以及国际奥委会的TOP计划特点,集中分析了赞助中国奥委会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魅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奥委会无形资产营销中赞助应是企业向中国奥委会及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经费、实物或相关服务等支持,从而享有某些属于它的权利,这只是商业活动的开始.企业应花赞助资金的2~3倍的金钱去施加其作为赞助商的影响,并尽可能发挥活动的潜在利用价值.中国奥委会向企业提供包括对企业赞助效果的评估在内的一揽子营销机会作为回报.赞助绝非只是"卖广告"或"属冠名权",而是双方资源重新配置的深层次合作.因此一项成功的赞助必须是双方互利互惠、互有所得,是双方资源或利益的交换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基于品牌信任理论的体育赛事赞助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体育赞助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市场沟通工具,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而体育赞助的评估使赞助企业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利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比较分析法,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以归纳分析,探讨从品牌信任理论的角度评估体育赞助的可行性与方法。这不仅对赞助方是否进行体育赞助决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对被赞助方争取到赞助支持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体育赞助评估的难点及对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体育赞助作为营销的新利器,但很少有企业关注体育赞助的评估问题,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体育赞助评估本身存在许多难点,二是因为许多企业不知道体育赞助评估的对象应该是什么。因此,本着重分析了体育赞助评估的难点及体育赞助评估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企业实施体育赞助的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逻辑分析法,阐述了体育赞助及其作用,分析了体育赞助实施各环节存在的障碍和不利因素,认为我国企业应当加强对体育赞助的认识,树立体育赞助的意识,把体育赞助纳入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加强与中介组织和媒体的联系与合作;量力而为,从企业的营销目标出发,合理选择体育赞助的战略安排;积极参与体育赞助,积累体育赞助经验。  相似文献   

13.
国外体育赞助成功案例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案例法对体育赞助的概念、功能及基本内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内体育赞助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外体育赞助三大成功案例的运营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对我国体育赞助的运作给以启示。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体育赞助的制约因素与营销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我国体育赞助市场的兴起和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创新,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把体育赞助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高校体育活动经费短缺问题的一个手段和途径.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赞助市场还很不完善,高校体育赞助运做很不规范,针对高校体育赞助理论的专题研究较欠缺:通过对制约我国高校体育赞助事业发展的因素的分析,力图提出一些推进我国高校体育赞助工作的营销策略,供高校在开展体育赞助活动时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运用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论证认为,体育赞助行为是双务有偿法律行为,具有商业性和公益性相结合的特点。中国合同法可以适用于体育赞助行为;同时,体育赞助合同的调整也需要情势变更原则的引人和对买卖合同有关条款参照适用时的具体灵活规定。在合同法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有关规范体育赞助活动的法律法规确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体育赞助与体育市场化运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体育赞助是体育经济时代的一个热门现象。本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体育赞助在体育产业经济运行中的资本流动过程。论述了体育赞助的投资性质,并从经营活动的本质出发,阐述了赞助资本的若干特性。认为市场化运作的实质性原则公平交易实现价值,而目前中国体育市场与此要求对应的机制尚未建立.原因是,中国目前正处在“市场经济初期”平台上,体育赞助的产生与发展。正紧紧伴随和演绎着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过渡过程。章旨在引起对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所需的客观经济条件的深入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论述体育赞助评估的意义和难点基础上,根据体育赞助的程序和目标总结出体育赞助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并简单介绍了AHP法在体育赞助评估中的运用,为今后进行体育赞助的双方尤其是赞助方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体育赞助营销七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体育赞助作为营销的新手段,但是不少企业对体育赞助的认识还处于盲目的、自发的状态。对企业体育赞助营销中常见的七个问题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职业体育联赛市场的赞助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认为:中国职业体育联赛赞助市场存在着赞助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低下、发展速度缓慢、缺乏稳定的赞助商和项目之间赞助收入差异明显等问题.雄厚的经济实力是赞助商必备的自身条件;行业间的竞争压力是赞助商实施赞助的外在推力.中国职业体育联赛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不高、商务开发模式还有待完善,是制约赞助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传媒发育的逐步成熟、赛程较长、体育人口众多是扩大赞助需求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