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渠道.游戏不仅带给儿童快乐,帮助儿童认识社会,而且还承载着人类文化.三喻文化的存在为儿童游戏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从文化学角度分析儿童游戏与三喻文化的内在联系,以期引起人们重视儿童游戏、关注儿童生活及理解儿童文化.  相似文献   

2.
儿童游戏的本质——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儿童与游戏都是文化性的存在,儿童是"游戏人"同时又是"文化人",游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身就具有文化的本质.儿童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就是儿童文化,是儿童的一种自由与创造、轻松与愉悦的诗性表达,是儿童在文化习得、文化适应基础上的文化生成、文化创造与文化超越,是人生财富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儿童的存在不仅具有生物学的意义,还应该具有文化的意义。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教育无疑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具有重建生活的意义。儿童世界是由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组成,而生活世界里内在的精神生活和外在的文化(游戏的、童话的等)交织在一起。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就应从内至外展开,即从内在的精神生活开始向外在的社会生活铺开。  相似文献   

4.
传统儿童游戏的实践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翠萍  陈无疾 《文教资料》2010,(24):150-152
传统儿童游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营造儿童文化氛围、促进儿童发展、培养儿童文化认同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时代在发展,传统儿童游戏离现代儿童的生活越来越远,鉴于此,本文对如何激发儿童对传统游戏的兴趣,如何让儿童走进传统游戏,真正喜欢上传统游戏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儿童游戏充盈着丰富的精神意蕴,具有自然性、自由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当前社会及其文化、环境的变迁使得儿童游戏精神逐渐衰落,家庭应主动承担起守护儿童游戏生活的责任,幼儿园应多组织儿童开展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6.
在生活世界视野下对儿童游戏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游戏的现状促使我们在“生活世界”视野下对儿童游戏进行反思。儿童的生活世界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世界,是童真、童趣和童话般的世界。儿童游戏源于儿童的生活世界,可是当前儿童游戏渐渐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游戏是儿童的一种存在形式,儿童游戏应该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7.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白族传统民间游戏蕴含民族文化精华,贴近白族儿童生活,且游戏资源丰富。随着现代化的加深和电子媒介的普及,白族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游戏种类减少,游戏之文化根基削弱,游戏之物理环境在逐渐地消失,游戏之文化功能减弱。为保存和发展优秀的白族民间儿童游戏资源,并使其服务于白族儿童的全面发展,寻找开发之对策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开发白族民间游戏资源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性和生活性原则,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和亲子活动是主要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儿童观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对几千年来"父权"思想的反抗,具有深刻的文化导向意义。他认为:儿童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儿童具有独立人格,应享有基本的人权;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养而不教是父母的失职;应尊重和珍视儿童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鲁迅的儿童观科学而深刻,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传统的生肖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其生活现象的教育价值开展活动,构建生活化、游戏化的儿童课程,将生肖文化课程融入儿童的生活世界,使课程对儿童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于理论描述与实际状态之间的错位,我们平常所说的儿童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代言描述。儿童在其中担任创造主体的游戏存在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文化不仅包含了关于儿童的、为了儿童的文化,更应该包含儿童自己创造的文化。但是这种本体形态的儿童文化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这折射出在我们的时代,儿童并没有被看成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和童年时代的最重要的贡献者。  相似文献   

11.
儿童生活在梦想之中,游戏是他们实现梦想的手段,因此成为伴随人类成长的一个严肃话题。游戏概念是复杂的,在成人世界里,儿童游戏具有自主性、自发性、无目的性、情境性、愉悦性等诸多特征。成人对儿童游戏的规训包括成人对儿童游戏内容、价值、工具等方面进行的有意识影响,它既是儿童游戏本身的需要,同时也极容易导致儿童游戏意义的消解。  相似文献   

12.
游戏是儿童的特权,每个儿童的成长都伴随着游戏,游戏在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与学习活动密不可分,游戏随着学前儿童的兴趣而展开,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获得了精神享受,也构建了文化世界。教师只有明白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的内在联结,才可以让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本文旨在说明儿童游戏和学习的关系,并向教师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指导儿童在游戏中学习。  相似文献   

13.
儿童游戏的性质是由天性与文化两方面来规定的.作为天性,游戏象征着和谐、自由,是人之为人的标志,教育应该建立在儿童游戏活动的基础之上.作为文化,游戏又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内涵,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而变迁.这一问题的辨析有着重大的教育学意义,它使我们在肯定教育顺应天性的同时,也要考察游戏活动的具体形态,并对儿童生活的现实进行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陈敏 《江苏教育》2010,(4):43-46
由于理论描述与实际状态之间的错位,我们平常所说的“儿童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代言描述”。儿童在其中担任创造主体的游戏存在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文化不仅包含了关于儿童的、为了儿童的文化.更应该包含儿童自己创造的文化。但是这种本体形态的儿童文化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这折射出在我们的时代.儿童并没有被看成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和童年时代的最重要的贡献者。  相似文献   

15.
儿童文化是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文化。是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世界观念、价值观念的总和。它包括儿童内外两方面的生活:儿童的内部生活即儿童的精神世界,或称为"主观文化";儿童的外部生活即游戏、探索活动、艺术创作等,或称"客观文化"。  相似文献   

16.
儿童文化是基于其天性和需要并通过同伴交往所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儿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儿童文化定义了儿童艺术,儿童艺术反哺着儿童文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儿童文化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沉默的自由主权、缺失的游戏精神、消逝的诗性逻辑以及破碎的感觉和反应.儿童文化缺失的最直接原因是成人文化的专断控制,最深层原因则是对儿童以及儿童艺术的误解.重构儿童文化需要重新认识艺术中的儿童,确保儿童文化不受侵蚀;需要提升教师艺术素养与能力,净化儿童文化环境、丰富儿童文化资源;需要艺术教育回归生活,立足儿童文化的生长基地.  相似文献   

17.
J·瓦西纳(Jann Valsiner)基于心理学、文化学视角,就人在心理发展环过程中与社会、环境、文化相互建构中把握游戏及其意义,即儿童在游戏中以文化为互动的符号中介,以此认识环境,并与同伴和成人进行交往,最终在自我调控中,从游戏走向自主。本文将从文化心理学视角下分析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点,以及儿童游戏与儿童自主的关系两方面,联系实际,对当前我国幼儿园环境下教师自主游戏指导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一、激发智障儿童参与文化生活的意义 激发智障儿童参与文化生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促进智障儿童参与文化生活关系到智障教育的培养方向、方法,关系到智障儿童参与文化生活的兴趣和积极性.智障儿童参与文化生活包括音乐、唱歌、舞蹈、体育游戏、特奥会比赛项目、描画、画画、涂色、折纸、剪贴、泥塑等.  相似文献   

19.
童年体验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世界的有效途径。通过考察童年体验发现:儿童生而就是生活者、游戏者和学习者,其生活、游戏和学习之间相互交融,并由此构成多维交叠的儿童世界。  相似文献   

20.
传统儿童游戏是中华民族社会文化秩序的符号化表征,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具象化表现,蕴含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游戏也是孩童接受学习和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可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儿童游戏的生存空间正逐渐被吞噬,并因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文章尝试在皮尔斯符号学视野下,阐述解析传统儿童游戏的文化内涵以及推广传统儿童游戏进课堂、入生活的现实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