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武定方言中的是非问和正反问主要分为K-VP问句和VP+咯/么两种类型。其中,K-VP问句不是固定、静态的问句,不能简单地将其划为是非问或者正反问,且K-VP问句与VP不VP也不共存,但云南武定方言中却存在与K-VP问句兼容的是非问;"格是+VP"结构具有焦点标记及提示预设的功能,强调紧跟"格是"的成分,预设对话已知信息。这与《汉语方言"FVP"疑问句式的研究》一文的研究结论相同。  相似文献   

2.
"F+VP"式疑问句是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其源头主要有二:一是上古时期所存在的三种表疑问的问句形式①VPneg②VP+Prt…③VPnegVP,至中古时期,呈现出句式A4:F+VPneg+(Prt);二是上古时期另一个主要表示反诘而非表示询问的句式F+VP+(prt),这类问句成为现代汉语方言"F+VP"疑问句式的另一源头。  相似文献   

3.
"X不X"正反问构式不是世界语言普遍使用的疑问结构类型,只有汉语及受汉语影响的部分亲邻语言才有,"X不X"正反问构式是一种源自汉语的独特句法结构。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的跨语言比较,探询汉语"X不X"正反问句与周边语言接触的轨迹、影响,揭示汉语"X不X"正反问句的类型学特征。汉语"X不X"正反问构式在世界语言疑问句的大框架中应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X得"句式在口语中使用范围广泛,"X得"句式中"X"主要是形容词和动词;"得"由动词演变为结构助词,并呈现出附缀倾向;"X得"句式在语义、末尾语气词、感情色彩、表达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X得"句式多在同情、无奈、彼此共知等条件下使用。  相似文献   

5.
枞阳话中有两类特殊的"得"字结构——"得得/不VP"和"不得VP"。"得得/不VP"表达的是客观环境上的许可,"不得VP"表示主观猜测,二者共存于枞阳话中但其历史来源不同,"得不+VP"在枞阳话中的出现也使它"瓜分"了"不得+VP"的一些用法。二者都表现出了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不得VP"只有否定形式没有肯定形式,而"得得/不VP"表现出的是使用频率的差异,这种不对称除了有历时的动因也与"得"语义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带"先"字的时间比较句,简称"未VP……先"句式。该句式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由否定副词(未)修饰某个行为动作所形成的短语,后半部分是由时间副词(先)修饰另一行为动作而形成的短语。该句式通过比较,主要描述前后两个行为动作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在《儿女英雄传》中,该句式的用例有单句形式,也有复句形式。无论是单句还是复句形式,"未VP……先"句式都能变换为叠合结构(如,未VP之先)。"未VP"是先秦时代经常用来表达时间概念的句式,直到汉代,才出现形式上有标记、意义上比"未VP"更加明确地表达时间概念的同义句式"未VP……先"。"未VP……先"是从先秦开始由蕴含时间意义的"未VP"句式演变为叠合结构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从文言句式发展而来的"以A为B"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多情况下没有可以替代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有标识性词的句式",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有其独特之处。在语用上主要表现为受到语体的限制,有焦点标记功能,其中A是对比焦点,"以"是焦点敏感算子。  相似文献   

8.
高陵方言的是非问句与普通话不同。高陵方言中没有“吗”字是非问句,根据所表达语义内容的不同,可以使用疑问语调来表达,也可以使用含有“得”或“得是”的问句形式来表达,但比较常用的是含有“得”和“得是”形式的是非问句。特殊形式是非问句包括简略是非问句和是非问句形式的反问句。  相似文献   

9.
汉泰语显性使动句使用频率高,但在句法结构形式上存在差异,泰语显性使动句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不局限于某一种句式,对应情况较复杂,分布在"把"字句、兼语句等多种句法结构形式中。汉泰语显性使动句的语义结构都包括使动词、施事、受事、谓词四个部分,且施事是否出于主观故意造成使动结果受到句法形式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如”字平比句共有四种句法格式,即“X如Y”式、“XW如Y”式、“X如YW”式和“X如YZ”式。《杂剧》中的“如”字平比句经过新的规范和调整,呈现出较鲜明的过渡特点,既沿用了旧的句式,又有新的句式萌芽与发展。各个句式无论在结构形式还是在句法功能上都得到了扩展,从而形成新的“如”字平比句系统。  相似文献   

11.
汉语、英语分属不同语系,但疑问句的表达在两种语言中存在诸多异同点。本文分别梳理了汉语、英语疑问句现有的划分标准及分类,并遵循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原则,即在相同语义下对疑问表达形式进行考察,对汉英疑问句进行对比分类。首先按疑问程度的高低把疑问句分为三类,其次每一类问句根据功能的不同再分为特指问句、是非问句和选择问句等。本文旨在为汉英对照语言中疑问句的对比提供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单句中,"V过"中的"过"有表示过去的"已然"的绝对时制功能;在复句非谓语位置上,"V过"中的"过"有表"异时"的相对时制功能。"过"在一定条件下可用或不用,与"过"相对应的英语时制标记即动词的"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即非限定小句"V+ed"则不能省略。英语用不同的动词形式表示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而汉语的"过"既可以表示绝对时制,也可以表示相对时制。  相似文献   

13.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1+X"证书体系对于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1"已经确定,"X"证书的范畴和等级如何去界定,是目前我们需要去探究的主要问题。另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对园林专业赋予了强大的使命,同时园林专业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文章以高职园林类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专业的发展现状,从"X"证书的范畴认定和分级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的措施,旨在为高职园林类专业的"1+X"证书体系路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0 根据句子是否含有语气成分,《红楼梦》中的选择问句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不含语气词的选择问句和含有语气词的选择问句两种类型。 1.0 不含语气词的选择问句。根据选择项之间有无连接成分,这类问句又可分为不含连接成分和含有连接成分两种类型。 1.1 选择项之间不含连接成分的选择问句。由于选择项之间没有连接成分,这类选择  相似文献   

15.
"晒X"中的"晒"源自英语的"share"和广东话"晒命",并在沿用或借用共同语中已有的诸如"晒被子"、"晒粮食"类的"晒X"常用构词模式,形成了其独特的搭配形式。在词语形式上,"晒X"多为三音节谓词性词组。目前人们对"晒X"结构的选择,既是经济性、新颖性原则的体现,同时又是人们彰显和诉求等社会文化心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P式句"作为一种口语句式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本文按照邢福义先生的小三角研究思路,对"P式句"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进行了探求,并与"与其A,不如B"句式进行了比较.本文认为,"P式句"反映了说话人的主观建议,通过语表形式的观察,发现通常建议后小句为优选项,而这种建议是基于前小句的对比劣势.  相似文献   

17.
"看"从"估量"义发展出"推测"义,为"X+看"的语法化提供了语义前提;从"看"到"X看"的语法化过程,也是主观化的过程,其中"X"加强了"X+看"的主观性。"X+看"最终语法化为话语标记形式"X看"。  相似文献   

18.
《史记·乐书》的乐教理论主要通过大量命题的表述而提出.从形式类型的角度看,这些命题主要有单句式、双句式及多句式三种类型.从理论内涵上看,涉及到乐和民心、乐通伦理、乐与政通三方面的内容.《史记·乐书》中命题所体现的乐教规律适用于各个时期,对古今政治均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你)看你v的”句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你)看你v的"这类句式做了进一步考察,发现这类句式具有模糊性、抽象性和歧义性的语法语义特点,句式中的"看"不具备典型谓词性成分属性。  相似文献   

20.
"做""作"两个字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探讨"做"作"两个常用字的关系,希望通过对历史文献、方言中的表现、现代汉语使用等方面的考察,勾画出这两个字的大致分别.从历史上看,"做"作"两个字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其中,"作"早出,"做"是"作"的分别字;从方言上看,这两个字在大多数方言中的语音表现不同,"做"一般读zuo,"作"一般读zuo.从现代汉语的使用方面看,两个字表现为不同的语体色彩,"做"为口语,"作"有书面语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