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两宋时期,长江流域的水利事业比唐代有了更大的发展.由于两宋政府对水利事业的高度重视,长江流域各地的农业水利建设兴旺发达,从而为这一地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之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命脉。江泽民作为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十分关注我国的水利建设,曾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并发表了许多关于水利发展的论述,在他的领导下制定了全面系统的全国水利建设指导方针和相关水利政策法规,形成了该时期水利发展的特色,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明代是华南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广东、广西还是福建,都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尽相同,各地的水利建设仍然存在着某些差异。有些地方的水利建设以灌溉、防洪、排涝为主,有些地方则以航运为主;有些地方的水利建设比较发达,有些地方则较为落后。明代华南的水利建设对中国近代本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4.
手工业是唐代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盛唐时期,由于统治者采取了鼓励手工业的措施,加之社会消费的良性刺激,各种手工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看,盛唐时期丝织、制瓷、铸造等手工业分布广泛,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了前代。可以肯定,盛唐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唐代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5.
元明清三代是古代云南高原水利开发的重要时期,在官府的重视和领导下,云南高原的水利技术不断进步,水利工程遍布云南高原的平坝和山区,其中尤以滇池水利工程最为宏大.这时期的水资源利用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开发服务的.一方面通过减少水域面积获得湖周平原土地;另一方面通过增强水利灌溉功效,提高农田的生产量.元明清三代云南高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它作为农业开发的助推器,却较为严重地破坏了云南高原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人们不得不通过加强水利建设减少农业过度开发所带来的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等生态灾难.  相似文献   

6.
张说是唐代文学由初唐转入盛唐过程中的一位关键性作家,他在开元初年遭贬时期所作的山水诗歌,感情真挚,内容充实,为山水诗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迈出了一大步。他在艺术上能够博采众长,从诗歌形式、诗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山水诗歌向盛唐风格迈进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唐朝,特别是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与当今社会有许多共同点。本文通过阐述和比较盛唐与当今社会的各自特点及武术发展情况,为探讨今天我国武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盛唐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量文人直接成为了边塞诗的新的创作主体,促成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空前繁荣。通过对盛唐边塞诗歌的分析,试论述其繁荣的原因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对水利建设比较重视,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兴建过数以万计的水利设施。这些水利设施涉及生活用水、农田灌溉、防洪排涝、漕运航运等诸多领域,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从大量资料来看,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在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尽管这些水利设施并不是持续发展的,有些设施甚至经历了由先进到落后的转变,但毋庸置疑,许多设施起源甚早,科技含量甚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盛唐是唐诗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甚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也是最为繁荣的时期。这繁荣不仅表现在诗人众多,诗体大备上,表现在他们以其全部创作,相当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盛唐的时代生活与风貌,更表现在他们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了各自审美意识的个性特点,以其特有的感受、把握与表现,使其作品呈现出各自的创作个性,具有互不相复,不能为他人所替代的艺术魅力。那么,与其他诗人相较,特别是与所谓边塞派的另一位大诗人岑参相较,高适的审美意识有些什么个性差异,他的审美情趣有些什么特点呢?下边拟就他的创作实际作一点初步的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诗的审美观念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每次转变都与那个时代特定的文化思潮密切相关。盛唐时代兴盛的禅宗,无论从生活行为还是审美情趣上都对当时的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这种影响的直接体现便是山水诗审美观念的转变。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人的山水观念以“游”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赏”为主;盛唐时代,则以“归”为主。虽然不能排除在盛唐以及此后的山水观念中有多种审美情趣并存的现象,但是作为一种美学情趣,人们所追求的正是以王维为代表的那种“清空”、“无染”之境。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了明清徽州绅商投资徽州水利状况及原因。明清时期徽州绅商积极投资于徽州水利,促进了粮食生产。徽州绅商投资徽州水利的原因有:政府的倡捐,徽州粮食短缺的自然因素,儒商的仁义观念,徽人强烈的宗族意识。徽州绅商在家乡农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山区河道防洪规划治理过程中,结合“三位一体”规划思路,将生态水利建设与山洪灾害防治相结合,分析了流域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河道生态治理方案,在确保流域洪水调蓄能力及岸堤自身防洪功能的基础上。发挥河道生态效益,将传统水利工程简单的“防洪减灾”的功能拓展为既能起到防洪减灾作用,又与山区的水利生态建设规划进行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由中央和国家八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唐诗研究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兴趣甚浓。这不仅是因为盛唐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还因为这个三教并重的时代,儒道佛三大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因此,谈到盛唐诗歌,总能给人诸多的话题,让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多的思索。然而,在唐诗研究不断深入的今天,除了诸多研究总论、作家专论以及现象别论之外,却一直没有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儒道佛三大文化精神与盛唐诗人的生活与创作的论著,近读傅绍良先生的《盛唐文化精神与诗人人格》一书(1999…  相似文献   

16.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宫廷诗—京城诗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唐诗进行的语义学分析上:具体表现为他以文本细读方式对唐诗展开的复义语言研究、反讽诗学解读和三部式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仪祉(1882—1938年)名协,字宜之,以仪祉行世。陕西蒲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水利科学家,爱国的教育家。关于李仪祉在水利事业上所作的贡献,已有不少专文论述,本文仅就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作简略的介绍和分析。李仪祉青年时代就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关切。1903年曾在于右任先生任堂长的商州中学堂任教。1912年又联合友人创办了在陕西思想教育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三秦公学。但真正致力于水利工程技术教育,则是他从德国专攻水利科学归国以后的事。可以说,他的工程技术教育是和似一生从事的水利事业共始终的。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高等学校图书馆事业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初建、巩固发展、“文化大革命”和全面发展等四个时期,初步完成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变.在自治区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自治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本文就内蒙古高校图书馆事业近60年的发展历史及特征进行概括论述,并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盛唐气象的误读与重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林庚的盛唐气象理论一直是唐诗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林庚以“青春浪漫”作为盛唐气象的基本内涵,认为李白是这种气象的典型代表。这是对盛唐气象的误读,他将盛世文化等同于盛世文学,由此误解了李白的个性和情感特质。盛唐文化对文学的作用是通过诗人这一中间环节实现的,而李白的浪漫并不是飘逸豪放,而是沉雄悲壮,与杜甫的情感和人格在实质上基本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而盛唐气象的基本特质也不是青春浪漫,而是雄浑悲壮。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秦州<遣兴>诸诗与王梵志白话讽喻诗的语言风格极为相似,应是杜甫对王梵志诗歌的有意模仿.结合王维诗歌中的"梵志体"题注,再以杜诗为佐证,可以判定王梵志应生活在初唐时期,其白话诗对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