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商业搏击竞赛在我国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组织经验的不足,以及搏击运动自身存在的风险,搏击运动员的伤亡事故风险加大。现实中,因责任不清而出现的相互推诿导致延误运动员救治时机的现象较多。因此,事故发生后,应当尽快的明晰各方应负的法律责任,通过多种救济途径来保护运动员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国家队运动员退役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比较,通过对李宁、邓亚萍、庄泳、钱红等优秀运动员退役后成功转型的事例分析,对国家运动员转型的问题提出完善运动员保障的相关法规、整合和优化教育体育资源、将现役运动员文化技能学习和项目特点结合等对策,以期为各级管理部门的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自由搏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运动,许多动作对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在自由搏击训练中,加强核心力量对提高自由搏击运动员的整体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核心力量训练可以让运动员更流畅、更稳定地做出技术动作。在自由搏击运动中,核心肌肉群参与绝大多数动作,如直拳、勾拳、顶膝、侧踢等的发力,强大的核心肌肉群能够使运动员在对抗时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实力。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短道速滑作为一种体能类项目,其发展较为迅速,这些体育项目和其他的项目不同,需要运动员对短道速滑的战术等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在运动场上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因此,在进行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训练中,教员们应该有目的地将战术特征讲解给运动员,这才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条件。本文主要对短道速滑比赛战术特征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的教员和运动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亮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61-61,63
武术搏击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为确保运动反应能力的有效提升,增强武术搏击训练的质效,促进完善武术搏击运动体系的形成。在武术搏击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反应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武术搏击比赛的结果,因此在日常的武术搏击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反应能力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其搏击的水平至关重要,具有探究分析的价值意义。本文着眼于实际,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探讨武术搏击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反应能力的提升方法,以期逐步构建起完备的武术搏击训练体系,全面提升现阶段武术搏击训练体系,切实满足现阶段武术搏击训练的相关要求,不断增强运动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优秀运动员,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福建省水上运动中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现状可以影印出许多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的一个特点。本文针对福建省水上运动中心文化教育的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搏击运动的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升,运动员身体的各种损伤相对增多,本文通过对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原因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预防膝关节损伤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宇 《精武》2013,(23):71-71,74
在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思想的不断升华中,人们对各种教育的改革也越来越关注。军校体育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的改革方向也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目前我国军校体育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中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主要对军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转型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运动员的大力支持,没有优秀运动员的竞技体育永远只能停留在较低水平。为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优秀运动员的就业安置迫在眉睫。文章针对目前我国优秀运动员就业安置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贯彻国务院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回溯、阐释、探讨了我国搏击运动员管理制度的演进历程、现实困境、优化路径。我国搏击运动员管理制度的发展分为借鉴与初创(1950-1979年)、及时制定与针对补充(1980-1992年)、逐步细化与亟待完善(1993年至今)三个阶段,经历了“空白援引-初具雏形-具体有形-全面深入”的演变过程。运动员违规行为难以监管、身体难以保护、利益难以保障是我国搏击运动员管理制度的现实困境。在考察美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搏击运动员数据库、法定出场费的标准、合理制定身体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评估检测结果等措施来实现我国搏击运动员管理制度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调查太原市私人教练在来源、专业素质、职业回报等方面的现实情况,阐释私人教练这一职业在太原的发展现状,为太原市私教行业的规范发展和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太原市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年龄偏轻,且以男性为主;学历以本科为主;大部分为体育专业背景;所持资格证书种类繁多;私教等级多为初、中级;指导内容较为多样;指导地点的灵活性差;大部分私人教练的知识现状和能力现状水平一般,且参加培训频率低,且费用昂贵,以自己支付为主。  相似文献   

12.
郎净 《体育科研》2016,(1):88-9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晚清著名教育家吴汝纶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研究可知:吴汝纶有明确的国民教育思想,而体育教育,是培养尊君爱国的国民的重要工具;吴汝纶希望借教育提高中国的军事实力,提倡“寓兵于学”之模式,重视在学校中开展体操课程;吴汝纶把日本的学校体育介绍到中国,尤其强调体操与卫生之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他反对繁重的课业,提倡劳逸结合,提倡身体练习。  相似文献   

13.
张军东 《当代体育科技》2021,(7):125-126,129
中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众多素质中便包含了身体素质。学生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学习和探索中,也能转变学生的精神风貌。此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出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培养途径,该文从阐述提升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角度着手,结合自身教育工作经验和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相应的实施途径,以期为我国中学体育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国在国家建设及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教育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要求学校在教学工作中实行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快速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加强对自身教学方式的创新,以此满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奠定一定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对青海牧区6州33个县、市、行委的186所中学和1043所小学体育教学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后发现,牧区学校近一半左右体育教学计划不够完整,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并不能完全适合青海的教育实际,体育教师大多数都处于满负荷的工作状态,84%以上的中小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球类项目、跳跳绳、踢毽子、武术、打秋千等比较受欢迎。文章进一步提出了结合牧区教育实际,研究制定青海牧区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文件,充分挖掘青海牧区各类体育资源,整理编写青海地域民族特色学校体育教材,加快落实农牧区特聘教师岗位制度,加大牧区基层学校体育教师的引进力度,尽快缓解牧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的状态,整合州县乡镇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利用各类文化体育和校外活动基地等设施,以尽最大可能解决牧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匮乏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军事与体育二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军事在不同的时代,都以不同的方式,借助体育,促进自身的强大;不同形式的军事活动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体育发展的进程与内容,同时军事活动还会对体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阻碍体育的发展。因此,军事在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它对体育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同样,体育也在军事发展历程中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必须掌握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区别,才能更好的促进二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人本主义”为视点,对“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确立的基础,以及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提出的现实选择进行阐述,对“健康第一”学校体育教育确立的价值基础及现实选择的背景进行分析,为科学认知“健康第一”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提供理性的释解。  相似文献   

18.
试论学校在开展社区体育中的优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学校在开展社区体育中具有良好的场地设施优势,人才集团优势和教育功能优势。以多种形式的社区体育组织为龙头,带动整个社区体育的发展,是学校开发利用自身优势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校潜在优势挖掘出来,从而最终达到服务于全民健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国防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军事人才培养的趋势。我国自2000年起开始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军队干部,此举为我军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军事人才。本研究分析了体育专业院校向军队输送毕业生的情况,结合体育专业院校的师资、课程、场馆设施、生源特点等方面资源,查阅了"特种兵"选拔与培养的机制,论证了体育专业院校培养国防生人才的优势。研究表明体育专业院校纳入培养国防生系列中非常重要与可行,培养国防生人才的突破口为"特种兵"人才。体育院校培养国防生有利于增加特种兵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人才培养数量;提高特种兵的成材率和成才速度;解决高军事体能、高军事技能人才缺乏问题;联合培养有利于实现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实现双赢;有利于拓宽体育专业院校办学途径。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utilise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o explore and discuss the expression of health within physical education (PE) curricula in secondary schools in England and Wales. The study adopted a case study approach, involving three state secondary schools in England and two in Wales. Data were drawn from interviews with PE teachers and health-related school documentation in the five schools plus observation of a health-related unit of work in one of the schools. The expression of health in PE broadly reflected ideologies associated with promoting ‘fitness for life’ and ‘fitness for performance’. The extent to which teachers could express their favoured discourses in policy and practice was partly determined by their position of power, relative to others within the department, although they could find ways of privileging their favoured discourse in their own lessons. Curiously, rhetorical ‘fitness for life’ discourses were commonly expressed through ‘fitness for performance’ practices in the form of testing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These were found to be the most common contexts for the delivery of health-related learning. In terms of Bernstein's location of discourses within contexts of educational system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contextualisation of statutory PE curricula occurred at the site of the relocation of discourse (in this case, within PE departments in secondary state schools), resulting in the privileging of discourses heavily influenced by sport- and fitness-related ideologies. Improved awareness of the expression of health in secondary school PE curricula should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address the complex tensions between health-related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scho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