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基于对儿童的界定,扩大传统顽童的范围,引入了顽童视野,分析顽童游戏精神的文化根源,阐述狂欢尽显生命的感性与庄严,是顽童的生命之观点,对具备儿童特征的顽童形象做了"超越儿童"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顽童"是儿童文学文本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顽童是富有游戏精神的儿童,是儿童文学中有别于正统"好孩子"的"另类"人物形象,在顽童的"顽"与"玩"的背后体现了儿童的生命冲动。本文梳理了顽童形象的演变历史,依次分为"被忽略的顽童"时期、"被改造的顽童"时期以及"解放了的顽童"时期,其间顽童形象的变化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儿童观内涵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顽童"是世界儿童文学文本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顽童形象所承载的文化就有所不同。郑渊洁的皮皮鲁与林格伦的皮皮作为中西顽童形象的代表,他们在伦理道德与个性自由、社会规范与生命意识、教化作用与娱乐功能诸方面就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被称为"儿童的世纪",儿童文学文本中出现了一系列经典顽童形象。"玩"是顽童外在的特征表象,"顽"是儿童内在个性的张扬,力量与自由是顽童游戏精神的深层追求,顽童通过游戏寻找快乐的实质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游戏精神与教育主义正从对抗逐渐走向相容。  相似文献   

5.
"顽童"和"完童"是儿童小说中的典型形象,深受儿童小读者喜爱,这与儿童成长的心理需求有关:读"顽童",可以获得想象世界的自我满足;读"完童",可以观照现实世界的自我成长;读"顽童变完童",可以获取艺术世界的人格力量。主题式的小说推荐、漂流式的小说阅读、开放式的人物赏析,可以实现"现实儿童"和"小说儿童"的精神同构。  相似文献   

6.
顽童形象、孩子王形象和动物形象是孩子们快乐的玩伴,杨红樱在校园小说创作中,精心设计了这样一群活泼风趣的游戏伙伴,以一种更贴近儿童自身、更易于让儿童乐于参与的方式对儿童的生命精神进行了诠释,赢得了无数小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7.
《雨说》是台湾现代诗人郑愁予的最佳作品之一.这首诗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深情倾诉,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儿童的一种良好祝愿和殷切希望,希望孩子们多亲近自然,自由乐观、无忧无虑地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相似文献   

8.
卢梭的生命教育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让儿童的生命率性发展;让儿童的生命自由发展;培养儿童的生存感觉;呵护儿童的生命活动;培养儿童生命的意志力;正确看待儿童合理的欲念;通过"消极教育"保障儿童生命的发展。分析和探究卢梭的生命教育观的"合理内核",对当代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林格伦的童话"长袜子皮皮"系列往往被视为对传统儿童观的超越,而"小飞人卡尔松"系列的意义往往被忽略,一般认为"小飞人卡尔松"不过是顽童"皮皮"的翻版,这是一种误读."卡尔松"形象标志着林格伦童话的第二次突破和飞跃,不仅使孩子还原成孩子,还帮助成人获得释放之路,让儿童与成人在童心交流中彼此接纳,和谐相融.寻找理想的儿童和成人以及他们之间合理的相处模式是林格伦童话言说的重要方面.同时,在林格伦童话中交织着"儿童反儿童化"以及"成人反成人化"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0.
生命哲学是一种非理性的哲学思潮,它比较关注体验、理解、直觉以及人的生命和生活等.生命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超越,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重视儿童的生活体验,让儿童在教学中自由和谐发展;重视儿童创造性,让儿童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关注儿童现实生活,培养儿童直觉意识;以儿童生命发展为本的多媒体教学观.用生命哲学的视角对当前我国学前儿童教学的目的、过程、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审思,无论对幼儿教学事业的发展还是幼儿自身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