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形象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悲剧内涵: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孕育的“明月行中天,蝼蚁向之揖”的“奴性”。这不仅是她,而且是整个中国国民尤其是中国农民,过去现在所具有的民族“共相”。而这正是刘姥姥形象的社会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而有生命力的人物,而刘姥姥是仅次于宝黛钗凤的经典形象之一。历来读者将之视为一个喜剧性的角色,实际上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承载着多重严肃的文学价值。文章从刘姥姥在作品布局谋篇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陌生化视角的运用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映衬等角度论述其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府浓墨重彩的形象描写的个中“隐语”、“作者之用心”在于以写刘姥姥在荣府里的所见所闻,为那个梦寐萦怀着的封建贵族世家歌功颂德;以写刘姥姥在荣府里的所历所遇,为那些个魂牵梦萦着的贵族剥削者树碑立传,从而完成并实现了作者欲将荣府“已往所赖天恩祖德”、“以告天下人”使之不至于“泯灭”的主观意图。  相似文献   

4.
关四平同志《刘姥姥三题》一文(载《北方论丛》1990年1第期,以下简称“关文”)细心地描绘了刘姥姥性格发展的轨迹;独具只眼地指出:“程乙本和雪芹原著中的刘姥姥,前八十回是形神俱同、性格无异的一个刘姥姥,后四十回里则一分为二,变成了面目酷似而神韵有别的两个刘姥姥”,进而探讨了“原作者与续改者思想倾向、艺术水平、美学情趣的不同”;见解独到地分析了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这个小人物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美学价值,其论不乏新人耳目之处。尽管如此,依笔者愚见,关文有些论述似  相似文献   

5.
论刘姥姥的交际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着墨不多但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本文拟把刘姥姥进贾府看成是现代形式的交际活动,换一种视角来“欣赏”这一形象从其本色行令、大智若愚、机智幽默、以迂为直的行为模式中阐释其高超的交际才能。  相似文献   

6.
缘由聚焦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  相似文献   

7.
捐个胃给你     
周锐 《中文自修》2004,(10):58-59
钟声响了,大观园学校要上课了。“这钟声好像带着一丝忧愁。”林黛玉嘟哝道。校工刘姥姥有什么忧愁呢?大家就向刘姥姥的外孙板儿打听。薛蟠问:“是不是小偷又搬走学校的东西了?”板儿说:“不是的。”惜春问:“是不是因为打瞌睡又被冷校长扣奖金了?”“NO。”“那么,”大家打破砂锅问到底.“她究竟为什么忧愁?”板儿说:“我不好意思说。”湘云便去找刘姥姥本人了解一番,回来后对大家说:“刘姥姥的家乡又遭灾了。”刘姥姥的家乡老是遭灾。先是水灾,淹了庄稼,板儿没钱读书了。同学们一起捐款,帮板儿渡过难  相似文献   

8.
【缘由聚焦】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味道不一样啊?”可悲,种了大半辈子蔬菜,吃了几十年茄子的刘姥姥竟吃不出茄子的味道来了;可叹,贾府中的茄子又是烘又是炸,又是蒸又是炒,又放辣酱又放香料,经过这数十道程序的折腾,这茄子的味道还能保留几分呢?你让刘姥姥如何从这数十种味道中辨别出属于茄子的味道来。我认为高明的厨师分两种,一种是借助外在条件把手…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6,(4)
大家记忆中的刘姥姥一定是个逗笑的角色。一席螃蟹宴,刘姥姥是妙语连珠,大出风头,在令人喷饭捧腹之余,终难免一个丑角形象。可事实上,刘姥姥实在是个不可小觑的人物。就这么一个乡村老婆子,竟为自己开拓出一条令人赞叹的人生路。  相似文献   

10.
读过《红楼梦》的人,想必还记得刘姥姥在大观园吃茄鲞(xiǎng)的情景。凤姐向刘姥姥介绍了茄鲞的制作过程,刘姥姥吃了半天还是不知道是用什么做的。经凤姐挑明,又“细嚼了半日”才说:“虽有一点茄子味,只是还不像是茄子。”联想到近几年听的一些语文课,犹如加进了太多的配料又经过复杂的烹制的“茄鲞”一样,少了许多语文味,让人颇有刘姥姥吃茄鲞之感——姑且称之为“茄鲞现象”。本文拟对阅读教学中的“茄鲞现象”作一粗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1.
杨文 《文学教育(上)》2014,(13):150-150
本文从礼貌原则出发,截取刘姥姥三进贾府的部分场景,通过她与贾府众人们的话语,分析刘姥姥是怎样遵守礼貌原则,也同时展现出刘姥姥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刘姥姥以“闯入者”的身份来到大观园,察言观色、左右逢源。殊不知,她也成为大观园中人眼里的一道“风景”,在被审视中实现取悦他人的价值。这种“看与被看”视角的切换,使得刘姥姥与大观园及园中之人相互映照、彼此成就,留下一段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本文从“看与被看”视角解读刘姥姥人物形象,引领学生管窥大观园中的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第六回是全书至关重要的开篇章节之一。在本回中,作者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技巧,成功地叙写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与王熙凤等人“会面”的场面,从而突现了王熙凤、刘姥姥等人物的个性特征,塑造出血肉丰满的典型形象,深化了作品的题旨内蕴。这些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技巧的成功运用,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也是其艺术上炉火纯青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味道不一样啊?”可悲,种了大半辈子蔬菜,吃了几十年茄子的刘姥姥竞吃不出茄子的味道来了;可叹,贾府中的茄子又是烘又是炸,又是蒸又是炒,又放辣酱叉放香料,经过这数十道程序的折腾,这茄子的味道还能保留几分呢?你让刘姥姥如何从这数十种味道中辨别出属于茄子的味道来。  相似文献   

15.
大观园来了个刘姥姥,此地也来了个刘姥姥,且别看她们实际情况有多大的差距,咱就拿这性格一比……别说,还真像!不信?那就随我去看看吧!刘姥姥乐呵呵地进城了,全身上下挂满大包小包,脚上趿着一双自己纳的黑布鞋,踩着碎步疾走。路人笑问:“您老是搬家呢?要帮忙不?”刘姥姥笑答:“不,进城来看外孙女呢!”刘姥姥年过花甲,一把老骨头了,力气还挺大,硬是把大小包袱连背带拖地拿来了。她迈着硬挺的步子,像猩猩似的环顾四周,心里思量着:“咋没板梯呢?”她看见一扇铁门,关得严严实实的,敲了敲,“哟!挺结实,俺外孙女不会住这儿吧?”又敲了敲,没人应,使劲儿敲,还是没动静儿。  相似文献   

16.
刘姥姥人物形象的塑造蕴含了许多深意。“三进荣国府”是突出小说主要内容的一条副线。有了这条副线。不仅使全书的主题思想获得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全书的通体艺术结构展现出清晰匀称的立体感和曲线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个故事片段.在这种“整体效应”中显现出深刘的思想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17.
刘姥姥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然是她的语言。刘姥姥堪称语言大师,换句话说,曹雪芹是真正的语言大师,他怎么就能够将刘姥姥的语言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我甚至相信,在曹雪芹的生命中,一定见过刘姥姥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凭空是塑造不出来的。而曹雪芹对这个形象观察之细致,体察之入微,最能够见出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眼力,当然更有情怀。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可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笑话百出”,已成谚语。为了替女儿家挣银子,让外孙儿们吃饱穿暖,刘姥姥故意出洋相,讨贾母、王熙凤、小姐和丫环们的欢心,演出了一出出逗人发笑的滑稽戏。表面上看,村妇很“拙”,她的一举一动都使人感到她与贾府是那么不和谐。例如,王熙凤让人端给她一盆鸽蛋,溜圆滑腻,再给她一双“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打磨得十分光滑,这样故意使她“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上。”偏偏王熙凤说“这鸽蛋一两银子一个”,刘姥姥一边叹气“一两银子…  相似文献   

19.
卡通画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可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笑话百出”,已成谚语。为了替女儿家挣银子,让外孙儿们吃饱穿暖,刘姥姥故意出洋相,讨贾母、王熙风、小姐和丫环们的欢心,演出了一出出逗人发笑的滑稽戏。  相似文献   

20.
且说刘姥姥风尘仆仆赶进城去,好不容易来至荣府门前。一见这个排场:骄马簇簇,仆役威严,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三个动词“掸”、“教”、“蹭”鱼贯而出,把姥姥高攀贾府、拜谒权势的恭敬和惶恐刻画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