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梁启超对西方新闻观念解读的本土化特征集中体现在他的新闻自由观、报刊功能观、受众观方面。这种本土化解读与梁启超的调和主义中西文化观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分不开。  相似文献   

2.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对他的最大争议莫过于他的“中体西用”文化观。解读其文化观的发展轨迹、主旨、特征,并对其文化观的历史地位进行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界从各个领域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其中关于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学者们围绕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来源、理论体系、特征、毛泽东的早期文化观,新文化观及晚年文化思想等问题进行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的近代化和西方近代科学的输入紧密相关。在近代的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科学文化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时期形成的科学文化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日臻成熟和完善,科学文化观在形成的同时也在引领近代科学的发展。当前需要一个具备新时代特征的科学文化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在对文化层面理论的剖析过程中,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立足于无产阶级,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内涵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特征进行阐述,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重要价值,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教育的职业导向尤为明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与学生成长紧密相关的班主任工作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种阶段性特征对班主任的心理素养和知识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科学研究的文化观,包括对科研目标、方向和内容起价值选择作用的文化因子,还包括:科学工作者对科研与科学的看法、情感;对科学精神的领悟;科学工作者进入科学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化过程的文化积淀对科研的影响,等等。通过研究生对自己的导师和教学导师进行的科研文化观的社会学调查访谈和其他调查研究,提出建构科研文化观的重要意义、措施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发展的障碍究竟何在 ?为什么毛泽东在其青年时期所批评的中国教育的弊端依旧存在 ?为何现代教育思想无法为教育工作者所完全接受 ?按照超机体论文化观以及相对论文化观 ,教育是文化的产物 ,世上只有培养不同文化人的教育。依据这种理论 ,不同的文化模式下面必然有不同的教育。于是 ,我们对中国教育发展弊端的分析与探讨的视角不得不转向为文化。本文拟从文化模式的演进与教育发展的角度对中国教育发展的障碍加以分析。  一、文化模式的演进与教育发展   (一 )自然主义的文化模式与自在的教育原始生活世界的内在文化特征主要有 :…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非常重视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工作,并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社会主义文化观。在其社会主义文化观中,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思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思想;严谨、求实的思想是其社会主义文化观的主体和最杰出之处,于今天、将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张梅 《考试周刊》2011,(25):31-32
本文旨在探寻《金童》中所提倡的宗教观。在后殖民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理论支持下的,本文认为这个宗教观就是文化观的一个缩影,就是对文化第三空间的倡导和追寻。这种宗教观是以民间信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因此它既是崭新的,又和二者血脉相连。在剧中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也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作者倡导的是一种杂合的宗教观,也就是一种杂合的文化观,即第三空间文化观。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西学之所以能东渐,主要有耶稣会士起了媒介作用、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中国学者会通中西的文化实践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融合中西的文化关怀一生未变 ,他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贯穿了此种文化追求。他称清代考证学为“清学”,并以之比拟西方文艺复兴 ,其目的乃是希望中西文化能够彼此沟通、中国文化能在沟通与融合中得到淬砺。梁启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清代学术史并确立了现代学术史研究的典范。他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上无疑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然而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也存在着一些缺失。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之所谓中学者,于政治乃君主专制,于人伦乃三纲五常;其所谓西学者,唯西艺、西政(技法)而已。“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启吾疾者取之。”盖张氏之“中体西用者”,于学术人心固“独尊儒术”之变种也。张氏喋喋焉倡“保国、保教、保种”之巧言,终本不外保清廷、保专制、保独裁,达忠君之志者。“中体西用”之说,蓄数代陋儒曲士之旨趣,钩沉两千余年之痼疾,故其流播悠远,渍染深邃,暗流潜溪,墨浸环宇,固民治不进之厉阶,必去之而后民权民主能自安者也。  相似文献   

14.
晚清学术文化在清代甚至整个中国学术史上都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在整个晚清社会,伴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近代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社会转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也随之经历了艰难的转型过程。在这个时期,晚清学术以“经世致用”为基本原则探索救亡图存的文化方略,学术发展复杂多样,各种学术派别和学术思想纷纷出炉。不过,在晚清学术发展的纷杂局面中,学术发展轨迹也并非无处可寻。概略地说,其学术文化内容大致包括依次演进的四种形态,即“旧学”、“西学”、“新学”和“国学”。  相似文献   

15.
《海上花列传》的作者韩邦庆是清末明初的落寞文人,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中西方文化相互涤荡、较量的背景下,他的内心是矛盾徬徨的。他批判传统试图颠覆传统,同时又无时无刻受着传统的约束,有时甚至是有意识地维护传统;他崇尚西方文化,希望学习西方文化以求富国强民,同时又处处以文化大国形象自居,排斥西方文明。  相似文献   

16.
"西学中源"说是近代中西文化交锋的派生物,是异质文化接触过程中引发出的一种异常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意识。黄遵宪作为晚清最早一批驻外使节人员,曾几涉重洋,对西方文化有切身的感受与实际的认识,然仍不能摆脱这种奇妙的思维方式,认为不仅西方的自然科学源于中国,西方的政、教亦出于中学。  相似文献   

17.
留学生与晚清西学东渐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晚清的“西学东渐”催生出中国近代留学生。留学生在取代外国传教士成为西学输入的传播主体后,“西学东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此西方文化的输入纳入到中国文化发展的轨道,推动着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译者竭力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达旨术”便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并能有效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成功地将两者融合的一种翻译策略.启蒙思想家严复借此法宣传了济世救国的政治愿望.将严复“达旨术”放在晚清意译风尚盛行的背景下阐述,有利于准确理解其内涵.  相似文献   

19.
会通中西自明末徐光启等人开始之后,到清初已成为学术研究特别是历算领域的主流。在中西会通方面,薛凤祚既对西方天文历法、自然科学与中国传统历法和自然科学进行比较与吸收,也对中西术数思想进行会通,试图用西方占星术复活中国传统术数。由于中西学术从体、用到思维方式都迥然有别,他的会通是不彻底的。然而,薛凤祚中西会通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0.
劳乃宣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思想和文化冲击中国,劳乃宣在新旧杂陈的多元文化影响下长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表现出传统礼学和新兴西学并存的思想基调。他提出了蒙学教育及推广简字的若干教育主张,并亲身付诸实践。虽然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