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裂者的微笑--对幽默的心理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心理分析的理论,从幽默产生的心理效应入手,解读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幽默理论,探讨幽默作为社会学、文艺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心理机制与本质。  相似文献   

2.
杜辉 《考试周刊》2009,(36):44-45
本文从会话幽默产生的心理预设角度,分析了会话幽默中降格和升格两种心理预设机制,并且同时提出会话幽默的产生与使用也离不开语境,因为任何幽默都是一定语境中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文学幽默是一种语言幽默,可分为人物幽默、情节幽默、旁白幽默等。从翻译角度看,情节幽默、旁白幽默以及人物的形貌幽默、行为幽默、心理幽默等完全或基本可译,文字幽默、文化幽默以及作为意味的幽默只有部分可译,或基本不可译。  相似文献   

4.
幽默感是一种能力,它具有层次之分.幽默感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幽默理解、幽默欣赏、幽默表达、幽默创造、幽默层次提出的理论依据:(1)幽默理解.根据失谐解困理论,幽默理解层次的个体能够理解材料所传达的幽默信息.(2)幽默欣赏.源于伍海燕等提出的幽默的认知加工两阶段和幽默理论中的心理逆转理论,以及审美中的「移情说」.(3)幽默表达.源于「外模仿说」,幽默表达是「外模仿」.当我们看到一些幽默的材料时,我们会跟着模仿.(4)幽默创造.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理论认为,本能欲望的升华是幽默创造的动力源泉,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人们幽默创造时会采用一定的技巧,即当幽默内容涉及到性、攻击等与社会道德规范紧密相关的内容时,要求个体采用各种技术,创造出大家能接受的,能引起大家会心一笑的幽默材料.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幽默性诗歌的发展历程中,清代诗人袁枚可谓成就斐然。本文试取性情之一特殊方面———幽默作为着眼点,分别从幽默产生的诗学论证、幽默表现的心理透视、幽默展示的文化魅力三大部分逐层展开论说,以证明袁枚诗歌的幽默特质所体现的文学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语义脚本、概念复合论等四大视角宏观勾勒认知领域幽默言语理论研究基本现状,同时也分析其中微观问题,认为幽默语义跃迁过程中隐含着被忽略的"释话"过程;而会话幽默中的共同心理预设实际上即是人们以知识结构的方式形成的趋同的社会心理默契。  相似文献   

7.
俏皮话初探     
俏皮话作为一种人们常用的幽默语言形式,其特点明显。它往往通过语义的不和谐和语言表达模式的不和谐表达出俏皮幽默的语用效果。俏皮话被人们广泛使用,除其自身特点外,主要与人们追求轻松愉悦环境的心理、模仿心理、求新求异心理等社会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8.
英式幽默文化研究——以憨豆先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默是一种能激发起人类心理某种情感的智慧。幽默文化无处不在,英式幽默具有明显的特质,以"冷"为主,人物通常平庸、拘谨、自嘲。憨豆先生,作为英式幽默文化的典型代表,充分地体现了英式幽默人物形象特征。英式幽默主要来源于英国文化,并以经济和文化发展为依托,同时,性格上的遗传因素也是形成英式幽默表现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幽默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关于年龄与幽默相关知识的研究还很有限。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介绍幽默的心理机制、类型以及功能等内容,探究幽默与年龄的关系,并指出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蒋成侠 《海外英语》2012,(24):242-245
幽默,这个时时与笑料、快乐甚至个人魅力联系在一起的词语,常常成为人们语言交际中的谈论中心甚至作为一种个人能力为无数人孜孜不倦的追求着。因此,作为一种特别且具影响力的语言现象或者言语效果,幽默同时也是广大语言研究者的长久以来的热门研究对象。古今中外,关于幽默的研究不乏少数。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有乖讹论、释放论以及优越/蔑视论,三者各有其长,从心理、哲学及修辞等方面解释了幽默。在中国,自80年代范畴老师的《幽默语言学》开始,陆续有了从词汇、语音、语用、语义、心理认知以及修辞文体这些角度出发的言语幽默的研究。而作为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关联理论是交际言语研究的常用理论。然而相比从心理、修辞以及语用理论中的合作原则等这些方面出发的研究,关联理论角度的幽默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该文将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一个特定的言语幽默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幽默的语言可以拉近交流双方的心理距离,缓和矛盾,化解烦恼。只有品质高尚、乐观自信、知识渊博、心胸开阔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幽默。  相似文献   

12.
试析中学语文的教学幽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姝敏 《广西教育》2009,(17):21-22
教学幽默是教师表现出幽默感,运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法进行教学育人的教学艺术。从生理的角度看,它可以消解疲劳,提高效率。从心理的角度看,幽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情境,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以下笔者试结合教学流程分三点对教学幽默的实施办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运用逆变理论的元动机状态结构验证并讨论了幽默风格背后的心理机制。研究发现,幽默风格与动机模式存在明显相关关系,不同的幽默风格与特定的元动机动态有关。亲和型、自强型、嘲讽型和自贬型4种幽默风格背后都具有独特的元动机的特征。幽默风格与动机模式的关系暗示,幽默风格作为幽默行为的一种特性,同样是受元动机状态的逆变性质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给心灵松绑     
"心理按摩"对于精神紧张的现代人来说,是一剂特殊的放松良方,它会让你的心理和身体更健康。1.幽默。幽默是一种美丽的"转化剂",它可以使  相似文献   

15.
"幽默"论     
幽默是化忧为喜的催化剂,是保持心理机制平衡的稳压器,是人类高度精神文明的轻柔乐章。幽默的基础是文化。幽默的“表面”并不光滑,它同诙谐和讽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建构幽默是有条件的,应从个性、知识和睿智三个方面进行融合。  相似文献   

16.
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语言,就像催眠曲一样,使人昏昏欲睡。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幽默的动作却可以使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课堂需要幽默,课堂幽默能让学生沐浴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如果在教学中融入幽默艺术,可以形成积极的心理建构,极大地提  相似文献   

17.
“拟误”格手机短信异于其他幽默语篇的特征在于:1.必须在有限的电子空间内实现幽默;2.文本前部分为普通的情节陈诉,后半部分则“出乎意料”。其对应的心理认知机制为:信息逐句通过心智视窗接受加工处理,在心理空间内形成相关语义范畴并对下文信息产生心理期待。当实际输入的新信息所构建的不良例样在语义范畴中突显时,语篇幽默由此产生。因而,CDS信息推理和范畴例样突显的共同作用是该类语篇幽默效应实现的动因。  相似文献   

18.
幽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言语交际形式。本文试图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解读幽默语言的心理流程。  相似文献   

19.
王晓裴 《文教资料》2010,(34):30-31
幽默是一种言语交际,就其产生机制而言,它实际上是幽默言语会话含意的产生过程。因此,幽默言语的研究实质上是一个语用问题。关联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解释了推导言语会话含意的全过程,揭示了言语理解的心理机制.从而对幽默言语有着很强的阐释力。本文利用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对有关2010南非世界杯的幽默言语进行分析.从而对幽默的产生、幽默言语的理解及其效果的实现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孙绍振幽默理论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建构.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国内外幽默研究的常规思路,提出"二重错位复合"幽默理论,为中国幽默理论研究开拓了新路,其学术意义不可磨灭.但孙绍振在进行本质主义的理论构建时,未能对幽默产生的心理依据和文化背景进行进一步的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